《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一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一性一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當聽到這部影片的名字時,首先給我的感覺是溫暖的,在春天這個溫暖的季節發生的故事傳說自然會讓人覺得溫暖。可是當影片開始播放的時候,我發現這影片的感覺並不是我開始想象的那樣,背景音樂總是略帶着一些憂傷,把整部電影的氣氛映襯的有些憂傷。

但是,繼續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覺,頑皮的孩子和馬修總是會發生些什麼,這些事卻顯得那麼自然,並且想想這也是爲什麼馬修會和這羣讓每個老師都頭痛的孩子們相處得如此和諧融洽。也許是因爲他們有同個愛好——音樂,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合唱的歌聲是那麼動聽美妙。

它沒有國際大片的華麗場面,沒有動作大片的華麗的打鬥,沒有科幻大片曲折新穎的故事傳說情節,但它感人的故事傳說鮮明的人物刻畫動人的音樂已足以使每一個觀衆感動萬千,並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種新的形式,觀看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電影初次聽說還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羣歌聲如天籟般的孩子們,這次藉助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欣賞了這部電影。

在片初是以回憶倒序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羣頑劣的孩子各種惡作劇的戲弄老師,同時老師們也在用嚴厲的方式懲罰者他們,“犯規—懲罰”是校長及老師的口頭禪,孩子們的舉動就像彈簧一樣被壓制再反彈。

終於,主人公馬修老師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希望。他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滿腹的才華,僅僅是一個落魄的音樂老師,可他的到來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讓我們瞬間就發現了這羣孩子的優點,他用音樂拯救了這羣無人問津孩子。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乾淨的音樂貫穿着整部影片,使觀衆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雖然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但他儘自己所能做着一切。最讓我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爲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着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像馬修老師,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讓我們堅持着最初的夢想,把愛帶給每一個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週五的下午,陳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老師,這個學校被成爲池塘畔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爲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貝比若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貝比若帶走了。貝比若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啓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這是我第三次看了,國小,國中,高中都有不同的感悟。從最初僅僅領略合唱團美妙的聲音到現在對劇中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看法。影片中首先抓住我眼球的便是那個有5+3=53梗的佩皮諾,那個“塘底”中最乖巧孩子,那個每週六苦苦等待爸爸的孩子,那個全世界都告訴他現實卻依舊固執,那個整部影片不哭不鬧,只笑了兩次的他。在馬修先生給予的關愛與溫暖中,發現已經離不開馬修先生。終於在那個星期六,等待到了盡頭。這應該是這部電影裏最好的結局吧。

一直以來,我都對蒙丹的存在感到奇怪,“塘底”的孩子最後都變好了,他爲什麼還是充當着反面教材。讓我瞭解到蒙丹內心的,是當他被校長送回管訓中心時,回頭對馬修老師笑了一下,我開始思考那個笑容的意義。在最後蒙丹用一把火把輔導所燒了,但正好在馬修先生領着孩子們外出的時候。其實,蒙丹想要報復校長,卻不想傷害孩子和老師,所以等到那時才放火。所以即使一點點我也看到了蒙丹的良心,也許他或許被馬修先生感化了些,那個笑容,也許帶着祝福的意味吧……

整部影片中馬修先生用自己溫暖的心感動了孩子。“人之初,性本善”沒有誰天生就是壞孩子,在他看來,這些孩子只不過是迷途的羔羊,需要一個人帶他們走出黑暗。校長的以暴制暴沒有使孩子發生絲毫的改變,馬修的循循善誘卻讓他們又了希望。影片中以校長爲代表的制度和學生的矛盾發生了種種衝突,當馬修用心靈感化他們時,一切才發生了轉折。正是有了心靈的洗滌和靈魂的發現,教育才可以起航。孩子不僅需要愛還需要規矩。

本無天堂,本無地域,一切源於心。

誰也拒絕不開溫暖和柔軟。

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也會到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不管被什麼壓制着,也同樣擁有春天般的種子在慢慢發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所以每個人都有發光的一面,因爲他們都有自己獨自的特點,是無法代替的。

教師可以造就一個人,同時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我們是師範生,所以作爲心理委員我選擇在心理活動週上給同學們放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因爲這部電影把故事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放牛班"孩子們的無法無天但又被這種教育制度壓迫得可憐無助。孩子們是有愛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着他們的趨勢發展,“春天”到了他們又得到了怎樣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富有才華卻失敗的音樂家作爲代課老師到去教書,其中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管理制度。讓馬修產生了一種想改變學校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爲孩子們譜寫的歌曲,試着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讓他們的心重新換回希望。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別,馬修利用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愛好,用另一種方式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真正學到很多,從心靈上去了解。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在於對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所以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最後校長一敗塗地,這也無不體現着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頌的。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爲他付出了真愛,也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他的這種用心教育淨化了這羣放牛班學生的心靈,拯救了放牛班學生也擁有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名叫《放牛班的春天》的電影,我看了之後收到了深深的啓發。

1919年1月15日,克萊門特·馬修來到了一所學校擔任學監的工作。他第一次要去見學生們,遠遠的就在走廊上聽到了他們的喧鬧聲,教室裏沸騰一片。推開那扇木門,看到骷髏嘴巴里叼着點燃的香菸,剛走上講臺就滑了一跤,掉在地上的皮包被同學們傳來傳去。直到校長的出現,才讓吵鬧的教室恢復了原本該有的平靜。第一次與學生的相遇,就遭到他們的重重戲劇,可是,馬修並沒有責備他們,而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羣孩子。他的出現,給“池塘之底”帶來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有一次,一羣渴望被理解而又狂狷不羈的孩子偷竊了馬修的皮包,也偷窺了他的心靈世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行行溫暖的字跡,引得了孩子們無限的瞎想與猜測。音樂,一個被學校完完全全忽視了的名詞,再次春暖花開。學生們在宿舍脫口創作、任意高歌,以此來發泄自己內心當中的不滿,引起了馬修的注意。雖然他們唱歌跑調,但是用音樂來表達,快樂而又滿足。他立即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從此,他便和孩子們一起創作,一起迎來新生!

但願普天之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溫和、用愛心、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學生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感恩的紙飛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在外國的一個郊區裏,矗立着一所輔育院。那裏有着60個調皮的男孩子。輔育院,是一個充滿了冷酷無情的學校。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馬修的代課老師來到了那裏。

馬修是一個擁有獨特教學方式的代課老師。

有一次,馬修老師給同學們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分出了高音,中音和低音。並讓一個唱歌走掉的男孩子充當“樂譜架”,讓不會唱歌的小貝比諾當他的助理。我覺得,這樣一來,就讓大家都有了事做,不會讓大家覺得,因爲自己唱的不好,所以感到很自卑。當時,一個叫莫翰奇的男孩子,因做錯了事,收了處罰,所以沒有參加合唱團。然而,他卻有着天籟般的歌喉,擁有着唱歌的天賦。可是,當他處罰結束,馬修老師讓他唱歌時,他卻違背了自己的本性,跑走了。直到有一天,莫翰奇悄悄地溜進教室練歌時,被馬修老師聽到了。馬修老師很吃驚。於是,他鼓勵了莫翰奇,讓他成爲了獨唱。就這樣,一個音樂神童誕生了。

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了每一個學生。讓曾經像猴子般調皮的學生,都變成了溫順的小綿羊。後來,因爲馬修老師私自帶學生出去玩耍,被院長髮現了,所以被趕出了輔育院。冷酷的院長還規定在馬修走之前,不許見任何一個學生。但聰明的學生們把自己都反鎖在了教室,讓院長進不去。還寫了一張張字條,做成紙飛機,扔給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臨走前,看到了同學們揮手道別,非常感動,含着淚走了。

也許,音樂會感化每一個人;也許,馬修老師會感化每一個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其實我很喜歡看電影,但是總有些把電影當作故事會看的感覺,或哭或笑地跟着鏡頭進入別人的生活,關機後又繼續自己無聊的日子,並沒有想過去寫下那些電影帶給我的思考。今天,老師給我們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讓我們寫觀後感,我剛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動筆,可是細細品味一下那些美麗的畫面留給自己的感動。不爲什麼,或許爲了自己重新嘗試有大腦的感覺,筆這才落下。

我並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以前同學也推薦我看過,很多人都喜歡善良的馬修老師,喜歡莫翰奇天使般的面孔,喜歡他如天籟的聲音,而我駁斥,卻是那個永遠等待星期六的孩子——貝比諾。

貝比諾有什麼?他沒有強悍的身體保護自己,也沒有莫翰奇那樣的天賦,連吃飯還得用珠子去的盤子,睡覺還要付錢,智商很低,無法明白馬修冒險提醒的手勢,以爲被槍決的元帥是打錯死的,故作聰明,套近乎得來的“5+3=53”的答案讓他喜笑顏開。但他有愛,他知道他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趴在鐵門上等待,春天來了,馬修老師會在他睡覺的時候替他掖被角,會警告孟丹不要靠近他,會從他這個助手裏接過觸手可及的東西。春天真的來了,所以他纔會帶着傻笑當着衆人的面向馬修告莫翰奇的祕,是愛給了他勇氣,依然是愛,給他勇氣與馬修老師坐上通往幸福的班車。

誰說我們一定要聰明?我們或許不會用嗓音去吟唱動人美麗的歌曲,但我們可以用愛去感受生命中美好的時光。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好日子裏,馬修老師來到了風捲殘雲的學校,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

爲什麼說這個學校風捲殘雲呢?由於很多孩子都因爲搞惡作劇而被關禁閉,並且要打掃衛生一個月。當然,也就有很多人被而作劇所傷害。

自從馬修老師來到學校裏以後,馬修老師教的那一個班從此充滿了生機,雖然那是歡聲笑語,但一切都是嘲笑的生機,當然是學生們在嘲笑馬修老師笨手笨腳的。

馬修老師做的歌曲讓同學們學,逐漸地,同學們一天一天的表現好起來,對馬修老師有了很好的印象,觀後感《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但沒那麼簡單,過了幾天,學校旁邊的託兒所裏來了一個人,他教壞了班裏的很多同學,也有很多同學反抗他,因爲他要對馬修老師動手,還對一個同學說:“你的媽媽是叫花子”。那個同學叫埃克爾,埃克爾和那個託兒所的人打起來了,最後埃克爾逃跑了。

馬修老師的樂譜被人偷了,但馬修並沒有責怪孩子們,而是說:好了,孩子們,這不關你們的事,下次不要亂動我的東西。

馬修老師最後讓同學們懂得了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學習的更快樂。

馬修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馬修老師是多麼善良,一次一次的原諒同學們,最後又教好了同學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羣“有問題的叛逆少年”,但他們在新學監馬修的帶領下,慢慢的轉變,這正是安徒生的童話中醜小鴨褪變成天鵝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兩種教育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是校長哈森的嚴厲派,這似乎讓我想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私塾中,從來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罵就罵,而且禁錮學生的思想,背不過文章便拿戒尺責罰。只不過與現在不一樣的是,古時候的學生都很聽話,用戒尺也能使學生拿到好成績。

但是現在,21世紀裏,學生愈發叛逆,像彈簧一樣,老師硬,則他硬;老師軟,則他更硬。有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便保持一貫傳統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學監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種開放教育。老師從來就不打罵學生,而是靠“溫暖”來感化學生,就算學生再不聽話,但學生“冰冷的心”也會有融化的那一刻。電影中的.小男孩皮埃爾開始也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馬修卻發現了他異常的唱歌天賦。他美妙的歌聲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麼讓這個叛逆少年最終成長爲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是馬修的堅持不懈,是他的火熱的心,終於感化了學生。

這兩種教育我都經歷過,我也被老師打過罵過。我也遇到過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深深地觸動着我的心靈。在電影中馬修最終戰勝了哈森,思想派戰勝了嚴厲派。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教育模式還依然並存着,但不管怎樣,老師都是爲了學生好,都是爲了學生們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可以讓人看後,從中感受到愛。1949年,馬修去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擔任音樂老師,一來到這,就好像看見了孩子們的地獄,看見了學校裏各種體罰學生的方法,十分殘酷,覺得孩子們十分可憐。他用音樂裏包含的愛去感染孩子們,讓孩子們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看過這部電影后,我想,老師們的慈愛關懷和寬容——就是無限的愛吧。

對於學生的惡作劇,馬修從來沒有真正的討厭他們,一位優秀的老師——馬修告訴我們,想要讓學生學習好,就要將愛,一滴不漏地灑在學生們的心裏,要把無限的愛釋放出來。

看着這部對學生充滿了無限關愛的電影,我聯想到了現在,老師看上去只想讓我們學習,但他的心裏卻充滿無限的愛。老師是如此地愛我們,但我們卻認爲老師只是一個教學的機器,回覆老師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冷漠而沒有一點熱情的眼神和回答。每一次我們考取一百分後,卻會覺得老師臉上的笑容是因爲他教學的成果。其實不然,老師的微笑,是因爲他覺得自己的愛不是白費的,自己對孩子們灑下了無限的愛。這麼看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學生纔是冷漠無情的吧。

生活中的老師可能沒有電影中的老師那樣充滿樂趣和溫柔,也許老師看上去會有一些冷淡,但他們擁有無限的熱情,對學生充滿了關愛。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讓老師得到應有的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在國慶的八天長假裏,我看了許多部電影,有《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姜子牙》……但最讓我意猶未盡的是《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

看完電影,我才知道“放牛班”不是真正的放牛,而是指一幫有問題的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都表現了他們對這個學校有多恨,對這個學校的院長有多恨!而“春天”在這裏指“重新”的意思。就像冬天離開了,春天又來了,萬物復甦的情景。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克來蒙·馬修是一位失業的音樂家,來到了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學校,這是一所由粗暴殘忍的哈善院長、一幫有問題的少年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教師組成的平靜而又冷漠的學校。這個學校有一條規矩:一犯錯,就處罰。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爲三次逃學,經常被院長打罵,最後跳樓自殺了。

馬修老師改變了這一切,他在自己的班級裏組了一個音樂合唱團。在調查學生是否會唱歌時,一句都不會唱的貝比諾做了他的指揮助理;一位五音不全的同學被光榮的任命爲“樂譜架”。

馬修老師對自班學生犯錯的處罰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一次,班級裏有一位學生刺傷了麥神父的眼角,馬修老師沒有把這位學生的姓名告訴院長,而是叫這個學生每天都陪在麥神父的身邊,直到他的傷全癒合才行。

這部影片深深地感觸了我,讓我懂得了:打、罵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是用愛或其他方式去淨化孩子們的心靈。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要給予他陽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發力量破土而出,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而這些陽光、土壤、水分則是愛,是鼓勵、是尊重、是寬容……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大概在一年前吧,我就看過這部感人的影片,真的可以說催人淚下,讓我揮之不去難以忘懷!這部影片主人公馬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學校又組織觀看這部影片依然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植根於愛!主人公馬修就是憑藉着那種對教育的熱愛,纔會有對孩子的一次次寬容,一次次的耐心,一次次的尊重和理解!

雨果說過: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主人公馬修正是憑藉着她的善良,感化着一個又一個“問題少年”,這些學生也許在別的平凡的老師眼裏都是冥古不化的,是教育不好的,實際上那些學生也真是問題多多的,如果缺乏一顆包容和善良的心還真的是解決不了的!但是我們的馬修老師就是一個極其善良的老師,極其具有耐心的老師,極其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師!

馬修老師使用一個敢愛敢恨的老師,面對着我們的“問題學生”,我們的馬修老師用了自己的全部的愛,哪怕是第一節上課遇到的下馬威,哪怕是自己的樂譜被學生損毀,哪怕是被自己的最喜歡的學生潑了一身的墨水,哪怕是在一天的疲憊後去幫學生去蓋被子,哪怕是揹着校長讓學生去洗一個熱水澡,這些已經足夠!但我們的馬修老師也是一個敢恨的人,面對着恃強凌弱的欺負最弱小的學生的“問題少年”義正言辭的警告,面對着暴力校長的威脅也徹底的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我們的馬修老師用自己的愛、理解、尊重、耐心和善良,用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文關懷,教育和影響了整整一羣孩子的人生!

在教育的世界裏,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今天,兩週一次的電影課又來到啦。這次,我們觀看的是一部法國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主要講了很久以前,馬修老師到一間學校做代課老師。他教的班級有學生愛搞惡作劇,但馬修老師沒有生氣過,沒有處罰過孩子們,因爲他不喜歡學校定的制度“犯錯—處罰”。他喜歡創作音樂,費了好大的心思組建了合唱團,爲每一個同學都安排了位置,他對學生們只有愛、呵護;他也很討厭哈森校長對學生們的虐待,對校長很反感;他把對學生的期望都放在了合唱團之上,他發現了一個人才,就是皮埃爾,他歌唱得很好,馬修決定讓他擔任合唱團的獨唱,他也表現很好。但新同學蒙丹總是讓他操心,幾次因爲被冤枉送進管教所,馬修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一次,蒙丹從管教所溜出來,放火燒了學校的校舍,又被校長冤枉,使得馬修被解僱了……

我還記得:當馬修被解僱之後準備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學生們在小紙片上寫滿了的話語,窗口上,同學們揮舞着一雙雙小手和他告別,這時候,馬修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因爲孩子們學會了感恩。

看了這部影片,我的感想不多不少,那些孩子們和馬修之間總會發生一些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馬修和這些孩子們相處得很好。其實他們也不壞,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唱出了一首首優美的音樂。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爲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皮埃爾後來成了指揮家,因爲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派皮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派皮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派皮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派皮諾帶走了。派皮諾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爲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爲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爲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爲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爲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我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