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化

語文教學的科學化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儘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使每個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受益教育最大。它涉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育用語等方面。

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化

  一 教學目標科學化

目前,部分語文教師設置的課堂教學目標存在“雜化”的現象:目標高而多,可謂紛繁複雜,在課堂上卻得不到落實。教師在課堂上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擴展性訓練和消耗教學時間的形式教學,卻忽視了識字、詞句積累及運用等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教學。更有甚者,個別教師把追求生成性目標作爲“擋箭牌”,設計的教學目標隨意性大,放棄預設教學目標而遊離於課堂生成目標之中,課堂教學雜亂無章,學生收益不大。

就一節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對教學目標的數量和難度仔細斟酌,要適量適度。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如果把語文素養比作一座大廈,那麼知識和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是上層的建築。只有基座穩固了,上層的建築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語文教學要以知識和能力訓練爲主線,同時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將其充分地落實在過程與方法之中。

  二 教學內容科學化

一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應該由學情、教學目標、課文的內容而定。

中國教育學會國小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訓會上指出:我國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誤區:一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無論“西瓜”還是“芝麻”統統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二是教學過程太繁瑣、太複雜,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而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學的方法、策略使用不當,具體表現爲“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教師分析內容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

課堂教學時間45分鐘是一個常數,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簡約”不是簡單、機械地減少教學內容,減少教學的知識容量,而是要求教師認真地鑽研、解讀教材,對課文進行科學、合理的整體把握,在深入解讀教材上下工夫,在淺出教學內容上做文章。教師要大膽地處理教材,依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學生情況等選擇能讓學生終生受用的“核心內容”進行教學。

教師還要正確地處理課文與課外延展補充材料之間的關係。有許多語文教師習慣於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教學任務留給學生課外去做,似乎是課內外銜接,課內延展到課外。殊不知學生的課外時間也是有限的。恰當地延展到課外閱讀材料,能夠幫助學生感悟課文、理解課文。反之,則會浪費教學時間,增加教學負擔。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一定做到“該教的就教,不該教的就不教”,該教的要教透,不該教的堅決不教。

  三 教學過程科學化

語文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掌握教學重點內容的過程,是教學目標實現、教學內容落實、語文素養形成的過程,是學生收效最大化的過程。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片面追求教學“藝術”和堆砌濫用教學手段等現象,已造成課堂教學層次的混亂。比如有一節高年級語文預習課。教師爲了教學生識字,使用了卡片、幻燈、小組對讀等形式。七八個生字化了十幾分鍾,就學生字就用了一節課的1/4時間。大量的事實證明:複雜、繁瑣的教學過程會破壞學生思維的連續性,學生不僅不能進行持續、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等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長期以往還會形成厭學的情緒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大力提倡科學化,在搭好課文教學最基本的框架(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後再安排其他的教學內容。這樣做,有助於教師把握教學的層次性目標,使課堂教學更有條理;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防止對教學流程的構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有利於學生擁有一定的時間去朗讀、去感悟、去思考、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