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一、徜徉品味法

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徜徉品味"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營造的情境中細細品味。例如,對敘事性文學作品中精彩的細節,可採取聯想、想象重現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來感知它鮮活的表現力,理解它對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細節是以精確的語言爲載體的,因此,品味細節描寫的語言不僅可以獲得語言方面的審美感受,還可以深入地認識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道:"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她敢從成把的火柴裏抽出一根,在牆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於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枝小小的蠟燭!"這裏的一個"敢"字就值得細細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還是"不敢"?爲什麼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來爲自己暖和一下?爲什麼這時候居然"敢"了?再如"終於"用在這裏極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費力的事,爲什麼,那麼艱難,要用上"終於"?還有,一根火柴熱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麼說"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的火焰"?通過這些詞句的推敲,()我們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內心的矛盾和掙扎,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藝術。

  二、想象再現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創設的意境,揣摩詩中人物活動的'場景、人物行爲、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過程即是培養學生通過想象再創造能力的過程,學生根據詩歌語言,在頭腦中再造情景或體悟詩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態、行動以及情感。如,在教學《小池》這首古詩時,可以這樣問:"你能根據這首詩畫一幅漂亮的畫嗎?"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則可從"望"字展開,"日照""紫煙""瀑布""銀河"具有色彩美,"掛前川""飛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線條美,兩者構成了一幅雄偉壯美的廬山風景畫。想象再現法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還可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三、聯想遷移法

聯想遷移法,即教師引導學生憑藉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聯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來準確地把握意象,領悟詩歌情境。聯想是指在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相類似時,往往會從這一事物引起對另一事物。在文學作品鑑賞中,利用事物之間的聯繫點(相關、相似、相反、因果等)展開聯想,是提升文學鑑賞能力重要抓手。教師在引導學生鑑賞作品時,應抓住聯繫點,啓發學生聯想。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窮人》,主人翁桑娜因鄰居西蒙死後留下兩個孩子無人撫養,而不顧自己一貧如洗的困境毫不猶豫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中。小說至此戛然而止,沒有了下文,爲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這樣假設: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後,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幾種可能?有的學生說,隨着生活負擔的加劇,桑娜和漁夫不堪重負相繼病死;有的說,桑娜寧可送自己的孩子去當學徒,也要撫養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說,正當他們生活困窘時,漁夫出海打魚發生了奇蹟:打到了一條會說話的魚……這樣的討論無疑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把自己的想象說出來或寫出來,爲故事續一個結尾,既深化了對原文的理解,又開拓了學生思維。

  四、順藤摸瓜法

散文創作講究"形散神不散",內容往往是雜亂的,刻畫形象只露鱗爪,敘述事情只記片段,繪景狀物掠影浮光,作品的意旨含而不露。怎樣引導學生鑑賞這類作品?可採取"順藤摸瓜"的方法,即抓住文章若隱若現的"藤蔓"(即線索),整體理解材料內容,再聯繫寫作背景,找出文眼,"瓜"(文本的意旨)就被摸到了。如,教學《花的勇氣》一文時,可佈置思考:維也納的春天猶如一位善變的魔術師,作者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作者情感有哪些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一定的基礎知識固然重要,切實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自主的閱讀鑑賞能力更爲重要。好的閱讀教學法能使學生學會如何解讀一篇文章,對學生語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顯而易見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