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分層教學

高中數學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課堂教學要進行分層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所以要想完成擬定的教學目標,就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他們都能學到東西。在授課時,以第二類的學生作爲基準,同時兼顧第一類和第三類的學生。恰當安排這三類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使他們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從易到難,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使第一類的學生能“吃得下”教學內容,第二類的學生能“吃得好”,第三類的學生“消化殆盡”。例如在函數概念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了6個問題:①什麼叫函數?映射?②如何理解“自變量x有一定取值範圍?”③如何理解“函數y有確定的範圍與之對應?”④x、y的取值範圍可分別構成集合嗎?這兩者之間有何關係?⑤請從映射的角度給函數一個定義;⑥函數記號如何?新定義與原定義相同嗎?在這6個問題中,前面兩個問題是屬於基礎知識範疇,我要求第一類的學生務必掌握它們;中間兩個問題屬於中等程度的知識,要求第二類的學生能“吃透”它們;最後兩個問題難度稍大,我要求第三類的學生掌握它們。通過這樣的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使學生理解函數的概念,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又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對學生布置作業時要進行分層教學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學生起鞏固、發展、深化作用。作業的設置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外作業分爲三個層次,即基本練習題(含補缺查漏題)、鞏固題和綜合深化題。

各層次題量各不相同,完成形式及要求也有區別,有的層次要詳細解答,有的只要寫出答案,允許學生不全部完成,量力而行,對難以完成綜合靈活的稍難題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將客觀題按解答題格式完成。這樣佈置作業,讓學困生完成基本作業要求後,從成功的喜悅中,激發起獲取更大成功的願望;讓上層生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動力;讓中層生從“前後夾擊”中追求新的滿足。

數學課堂教學

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着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爲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其顯著的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四十五分鐘的內容在四十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臨近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

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着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棱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棱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進行有效提問

把控提問時機,確保課堂提問的張弛有度

在開展高中數學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在參照預設的課堂提問內容並進行課堂提問時,應當根據課堂教學活動的進程,合理安排發問時間,確保提問的有效性。在進行新知識教授的過程中,教師需鼓勵學生積極且充分的參與到課堂問題的探討中來,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就對問題的認識達成一致;引導學生就教材中的具體範例和課堂實訓內容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嘗試,在已有圖式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新的圖層,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方法的共同點和規律;教師應輔助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圖層中概括和提煉出知識結構,使之得到進一步深化;

找準學生的興趣點,並通過有效提問,激發其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其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喜愛;教師在拋出課堂問題後,應引導學生結合問題,迅速的在頭腦中找到與問題相關的知識點,從而達到激活其“反思點”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需注重語言組織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使得數學語言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在開展課堂提問活動的過程中,需注重提問的數量和質量,採用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確保問題能夠爲全班級學生所接受。通過設置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問題來滿足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各異的學生的需求。把學生作爲課堂教育教學的主體,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建立友好融洽的師生關係。

多結合時事,設計生活類題目

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有效提問的時候,要注意與當前的時事新聞、熱點問題相結合,或者是與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歷相結合,以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爲背景,設計一些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以此體現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可利用學生對問題背景的關注,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對現實事件的設置和引入,學生會對提問更加感興趣,希望去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意義和經濟意義、社會意義等。教師設計生活類題目,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有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強大功能從而愛上數學;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生活類題目,消弭了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讓學生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觀察身邊的世界,分析事件背後的數學原理,增強了數學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