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供大家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

 (一) 重應試技巧能力訓練,輕語文素養整體提升

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受大學聯考指揮棒影響,經常有意無意地把平常的閱讀課上成大學聯考應試能力和技巧培訓課。他們往往理直氣壯地堅持,現行的大學聯考制度下,學生能考會考才最重要; 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要落實到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和答題能力的提高。其實這是對語文素養的極端片面的認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出於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的考慮,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詞語的積累與運用、相關文體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寫作技巧及方法的點撥,生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上花太多時間,而不厭其煩地對學生進行機械刻板的大學聯考語文應試技能訓練。這樣一來,穿插在各個課堂環節的各種評測和練習會經常打斷學生的審美感知,並使審美愉悅大打折扣。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注重抓落實,實際上偏離了語文課堂提升語文素養這一本真的教學任務,也敗壞了學生語文學習的 "胃口".

(二) 過於倚重現成學案,課堂形式千篇一律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們普遍過於倚重學案,以爲一本在手,包打天下。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審視就不難發現,一些學校 (甚至是名校)組織老師編寫的學案,基本上無視教材特點、文本差異,在教學設計上缺乏用心的經營和思考,實質上是變着法子抄襲教參。這樣的學案,不過是給每個學生另外配發的教參,非但起不到真正導學的作用,反而干擾了正常的教學。

過於倚重學案,就會導致教師導讀的作用和意義被大大弱化。一方面,許多老師對教材的經典名篇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認識,因爲受制於課堂形式的條條框框和教學評價的僵化標準,生怕說得太多,被人冠以 "滿堂灌"而無法自由暢快地表達。另一方面,沒有了教師個性化的深層導讀,學生受限於閱讀視野和經驗,只能停留在淺閱讀層面上,無法真正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無從獲得真知灼見。

(三) 重視培養 "集體智慧",輕視學生"特立獨行"

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高中語文閱讀課一改過去的沉悶單調,開始逐漸熱鬧起來。在很多公開課、觀摩課上,學生被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他們圍繞老師預設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後組長代表小組發言,交流本組探究的結論和心得。這種 "合作探究"現象被視爲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因爲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 "滿堂灌"或者 "滿堂問"的教學模式,從注重教師知識的傳授轉向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使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讓人產生耳目一新之感。

然而,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表象之下,很多學生思維惰性在滋長。他們在 "合作"中嚐到了 "甜頭",悟出了 "衆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無論碰到什麼問題,他們都把它放到組裏討論、解決,於是,他們本應得到加強的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始逐漸退化。其實新課程教學不一定非要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不可,它也倡導學生獨立思考、獨抒新見。高中語文老師切不可重 "集體智慧",輕 "特立獨行",不應爲了追求課堂氣氛的表面活躍,而廢掉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重速度求高效,反而 "欲速則不達"

當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倍受人們關注,而語文學科尤其引人注目。長期以來,語文學科都給人高投入低產出的印象,所以高效語文課堂理念一提出就受到學界追捧。課堂教學中追求效率、效能、效果、效益,這樣的提法聽上去就令人興奮。

"高效"閱讀課教學模式往往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內容與學生組成的實際,對課堂 45 分鐘的時間大體作了以下劃分: 課堂上老師講授不超過15 分鐘,學生自學、練習、討論、展示的時間不少於 25 分鐘,課堂最後 5 分鐘讓學生對當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落實、深化、提高。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由於教學環節設置太細太緊湊,該詳講的內容匆匆收束,該展開的探究又忙着下結論; 尤其是當課堂生成超出教師的預設時,爲保證能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最後能落實當堂檢測以體現教學環節的嚴謹,教師往往接管課堂,壓縮該環節的時間。其實有時課堂上"旁逸斜出"的內容往往是這一節課的亮點,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