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會學生數學地交流教育論文

 【摘要】:新《數學課程標準》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認真研讀和體驗新課標,認爲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是學生數學素養的核心內容,通過讓學生數學地提問、數學地思考、數學地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何教會學生數學地交流教育論文

關鍵詞】:情境提問處理信息反思

基於對數學教學實踐的研究,下面就如何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談幾點做法:

  一、在情境中學會數學地提問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也爲積極的參與提供了可能。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從數學角度來提出問題。

1、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問題

生活中處處充滿着數學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如:在操場上學生數一數參加跳繩、打乒乓球、打籃球的人數,根據這些人數,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共有多少人?打籃球的人數是打乒乓球人數的幾倍?打籃球的人數比跳繩的人數多幾人?

2、從創設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

數學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溝通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並學會將現實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與分數的.意義》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三位工人師傅,甲每加工25個零件有23個合格,乙每加工20個零件有19個合格,丙每加工50個零件有47個合格。

如果有一批零件需要其中一位師傅加工,你會先擇誰?使學生認識到這個現實問題實際上可轉化成“求誰的合格率高”這一數學問題。

  二、在問題的解決中學會用數學思考的方法。

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會數學地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學會選擇和處理信息。

現實生活中的信息,有的對解決問題是有用的,而有的則是無關的。因此要訓練學正確選擇有效的信息,如經常創設多餘條件或不完整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解答,從而使學生明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2、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分析和綜合、比較和分類、抽象和概括、歸納和類比、聯想和猜想是數學思維的一般方法,教師要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體會這些方法,並重視方法的總結和板書,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如教學《分數除以整數》(1)創設問題情境:一根繩子長6/7米,平均截成2段,每段長几米?問怎樣列式?(2)你能用學會的知識來計算嗎?生A:通過畫線段圖,先畫1米的6/7,然後平均分成2份,從圖上可以看出6/7÷2=3/7(米)生B:用分數的分子除以整數來計算:6/7÷2=6÷2/7=3/7(米)生C: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長几米?就是它的1/2是多少?所以6/7÷2=6/7×1/2=3/7(米)。(3)引導學生比較:哪一種比較方便?從而歸納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4)引導學生歸納、驗證。上面過程,既解決了問題,又讓學生經歷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展示了知識的創造過程。

  三、學會猜測與驗證

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大膽地猜測,積極地驗證,初步經歷“課題研究”的過程。在研究中學會數學推理。如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

問:如果1個小正方形掉了,猜一猜,它的周長將會怎樣變化?有的學生說周長變短了,有的說變長了,也有的說周長不會變,然後組織學生驗證,得出當掉的是4個邊角中的一個時,周長不變,如果掉的是中間的某一塊時,則周長變長了,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考慮問題要全面、周到。

  四、交流中學會闡述與反思

我們要爲學生積極創造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要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符號、圖形、語言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並逐步做到有條理性、邏輯性,在交流中要讓學生學會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有不同看法的要等別人說完後再發言,學會尊重別人,欣賞人,讓學生在交流時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問題思路,分析方法、運算過程。反覆思考,深入研究,在反思中不斷調整,不斷提高。

總之,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應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更應關注學生數學地思考,使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現實問題,真正做到爲形成學生的數學素養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