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幾何圓柱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立體幾何圓柱的教學設計

冀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29—31頁。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圓柱體積,探索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及簡單應用的過程。

2.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3.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教學難點: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

教具準備:兩個不易直觀比較體積大小的圓柱桶,探索體積的課件

執教者: 張聰棉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準備好的圓柱筒,同學們這兩個物體,哪個大一些,

誰大就是指它的體積大,今天我們就學習--圓柱體的體積

師:看到課題你能想到哪些有關的數學知識?或想知道什麼數學知識?

體積的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二、圓柱的體積公式

下面請同學看書29-31頁,

二、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一)圓柱的體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二)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三)根據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三、出示自學指導

(一)先觀察兩次拼出的近似長方體,說一說有什麼不同。再提出:等分的分數越多,拼成的長方體會怎麼樣?

(二)觀察拼出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你發現它們有什麼關係?

(三)你能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嗎?

四、學生自學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

五、學生試做

學生試做

1. 底面積是25平方釐米,高4分米

2. 底面半徑2分米,高10分米

3. 底面直徑和高都是 20米

判斷對錯

1.一個圓柱形水桶,它的容積也就等於它的表面積。 ( )

2.一個長方體與一個圓柱,底面積相等,高相等,那麼體積也相等。 ( )

3.底面積不相等的兩個圓柱的體積一定不相等。 ( )

4.等底、等高的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 ( )

5.計算一根圓柱形鋼材有多少立方分米,是鋼材的表面積。 ( )

填空:

1.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

)。它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 ),它的高就是圓柱的( )。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是( )。

3.一個圓柱底面積是25cm2,高是4cm,體積是( )cm3。

4.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2cm,高是10cm,體積是( )cm3。

六、議一議

議:“圓柱的體積公式中的底面積怎樣理解?”

(1) 把圓柱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個()圖形?這兩個圖形的`()相等

(2) 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是?

(3) 圓柱體的底面積是什麼圖形?

師:做完的同學看黑板上同學的做法,是否正確,如果有不同答案,可以上前面來改正。

評議黑板上的數學題。

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七、小測試

今天同學們的收穫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做個當堂測驗,只寫答案不抄題,看誰又快又對(見測驗題)

一、填空(每題10分)

1.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 )。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 ),高等於圓柱的( )。因爲長方體的體積等於( )乘( ),所以圓柱的體積等於( )乘( )。

2.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80平方釐米,高是5釐米,體積是( )平方釐米。

3.一個圓柱的體積是21平方釐米,底面積是7平方釐米,高是( )釐米。

4.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25平方釐米,高是0.4分米,體積是( )平方釐米。

二、判斷(每題5分)

1.把一個圓柱截成兩個小圓柱,它的表面積和體積都增加了。( )

2.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那麼他們的高也相等。( )

3.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不變,它的體積擴大2倍。( )

三、計算圓柱的體積(每題10分不寫答話)

1.底面積10平方釐米,高15釐米。

2.底面直徑和高都是20釐米

3.底面周長62.8釐米,高10釐米

四、一根長50分米的長方體鋼材,底面是一個邊長10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鍛造成底面面積是1000平方分米的圓柱形鋼材,這根圓柱鋼材的高是多少分米?(15分)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重難點是:

1.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和實物演示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成功之處:1.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說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

3.正確處理"兩主"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達到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1.個別學生還是對公式不會靈活應用。

2.練習題有些多,應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題,這樣小測驗就能有充足的時間了。

3.關注學生的有些少,尤其是應關注做錯的學生,應知道爲什麼錯,及時在課堂評價出結果會更好。

4.老師講得多,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處理自己總結,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