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教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乙己 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 教案

孔乙己 教案1

【教材分析】

一個穿長衫的知識分子,一個只能站着喝酒的可憐人,這就是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孔乙己。魯迅塑造的“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個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了專制制度下無價值的奴性人生。

文章開頭細緻地介紹了魯鎮的酒店的格局:靠櫃外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幫,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慢慢坐喝的是穿長衫的,他們比較闊綽。從這個酒店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有兩個不同的等級:出賣勞力爲生的短衣幫和以地主、讀書人、有錢人爲主的長衫客。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站着喝酒”說明他根本沒有資格象那些身穿長衫的闊綽者一樣,踱進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與“短衣幫”爲伍;但他長期爲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通過渲染酒店顧客中“短衣幫”和“穿長衫的”這兩大涇渭分明的社會羣體,實際上凸顯出孔乙己是遊離於這兩大社會羣體之外的多餘的人而存在的。

象“孔乙己”這樣一個社會上多餘的人,他是如何生存着的呢?文章透過一個小夥計的眼光來看,“我覺得生活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所以知今還記得”。後文還寫到咸亨酒店的掌櫃和顧客都把孔乙己當作笑料,爲了取樂,他們常常打趣、諷刺孔乙己。九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喜劇的氛圍,悲劇的內容——重讀》一文中說“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記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就是因爲他是人們單調、無聊和苦悶生活的一個笑料,能夠給人們一點‘笑’的滿足”。在教學中很多老師將“笑”作爲分析文章的重點,認爲以喜寫悲,在喜劇的氛圍中展示悲劇的內容,以“笑”寫淚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劇色彩。但是,文章中孔乙己難道僅僅是充當了別人的笑料嗎?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閱讀時雖能帶着問題,從課文中篩選信息,但缺少的是進一步深入文本靈魂,對文本作細心的體察感悟。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節,如不加以關注,將非常可惜。此課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如通過從文中的“手”的細節描寫,深入理解孔乙己當時無奈掙扎的生存狀態。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細讀文本的習慣,也能幫助學生深入領悟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1.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

2.瞭解孔乙己性格特徵。

3.分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探究性學習重點】

1.掌握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複雜性,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教學方法

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記錄質疑。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呈現出一個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誘發他們自主探究文本的強烈慾望,產生與文本對話的強烈期待。

二、作者簡介

最能廣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學體裁是什麼?是小說。讀者最多,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文學體裁是什麼?是小說。什麼是小說?

明確:

1.小說概念

小說就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或事件場面及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2.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3.性格小說

性格小說是以人物性格刻畫爲中心結構,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的小說。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當時社會冷遇的苦人兒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說,《孔乙己》寫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據魯迅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

設計意圖:解決:①文本體裁—小說;②拉近學生與孔乙己的距離

三、學習字詞

咸亨酒店附和不屑置辯闊綽羼水蘸着打折腿間或頹唐戕害

設計意圖:解決:相關字詞的音、形、義

四、問題討論

1.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明確:通過“我”——咸亨酒店小夥計的口述,記敘了清末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明確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魯鎮咸亨酒店,時間是“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

2.咸亨酒店裏幾種類型的人是如何對待孔乙己的?

在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社會裏,從酒客、掌櫃和“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中感受遭受涼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運讓世人唏噓。葉聖陶說:“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讀書人。”劉再復(美學家):“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錢理羣(北大教授)說:“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着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掌櫃對長衫客:極力逢迎,恭敬侍候,對短衣幫:不講情義,恣意剝削,對小夥計:兇狠無情。說明掌櫃虛僞、勢利、冷酷,媚富欺貧,唯利是圖。魯迅塑造的中國社會裏這一羣看客的形象讓人覺得面目可憎,魯迅說中國的羣衆都是“戲劇的看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本社會環境。讓學生對這樣的一個人羣所構成的中國社會有一個深刻地瞭解。在孔乙己的極力掙扎中,讓學生同時去分析各種類型人的特點。

五、作業:

1.掌握文中生字詞的音、形、義;

2.熟讀課文,勾畫描寫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課時

一、聽寫字詞並注音

咸亨酒店附和不屑置辯闊綽羼水蘸着打折腿間或頹唐戕害

設計意圖:①檢查學生對字詞音、形、義的掌握情況,突出提示“漂渺”一詞現在的通常寫法;②爲利用學生所寫字詞構成完整板書做準備。

二、試從課文中勾畫出反映以下內容的語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

3.孔乙己的結局。

明確: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不願與“短衣幫”爲伍,硬擺讀書人的架子;“惟一的”點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與上層人、下層人都有距離。

2.反映孔乙己對人們作用的一句話:“孔乙已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的存在只是爲無聊的人們提供一個取笑的對象。說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淒涼。

3.反映孔乙己結局的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但孔乙己當時已無力維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沒有見到,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裏,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篩選信息的能力。語文教學要強化雙基,而雙基只有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紮下根。

三、研討

1.理解章法

小說的前三個小節並沒有寫到孔乙己,它們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小說前三個小節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任務活動的社會環境。由時間推算,可知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還未廢除。由兩種不同方式喝酒的顧客可以看出當時貧富獨立和階級對立狀況,“我”的職務變動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世態炎涼。

設計意圖:理解文本作出這樣的結構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節的需要,同時又是表現主題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細節描寫分析孔乙己的不斷掙扎的生存狀態。

明確:

①作爲一個好逸惡勞的懶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着櫃檯”

“長指甲”可以讓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狀態不同於靠辛勤的勞動來過生活的短衣幫。留着長長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養尊處優或者好逸惡勞的人。這樣的一雙手寫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過書,但這樣的人卻生活得並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這樣的長指甲只能是好逸惡勞、懶散過日的“標記”了。

②作爲一個迂腐守舊的知識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檯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用指甲蘸酒寫字”是孔乙己作爲一個讀書人,想盡辦法、利用一切機會向別人在證明自己的價值。雖然沒有進學,但還是極力要證明自己的學識。問小夥計識不識字,教小夥計“回”的四種寫法,沒有筆,用長長的指甲代替;沒有墨,蘸酒代替。無奈,換來的是別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爲了別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卻是:“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可見得他就算能夠充當笑料,能“引得衆人都鬨笑起來”,能使“店內外都充滿快活的空氣”,也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取笑對象。多了他人們多了一個人取笑,少了他人們還是一樣過。

③作爲一個窮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孔乙己的下酒菜是一文錢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吃,他是善良的。但他畢竟生活窘困,面對不懂事的孩子吃了還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僅存的下酒菜,這時讀書人在維護他的體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現窮酸之下不忘顯示讀書人的身份的迂腐。魯迅寫“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孔乙己是個多餘的人,是個“苦人”,是個“弱者”。因爲多餘,他連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個半懂不懂的綽號代替,店裏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沒有人尊重他,也沒有一個與他有共同語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態人生中,這一內容可以說是他的性格亮點。在人情世故塗抹了他心靈的單純,世態的涼薄冷卻了他心靈的熱情,人性的兇惡和殘酷磨鈍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後,生存的狀態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爲受盡涼薄的可憐人而存在

例句:“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兒,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一雙曾經留着長指甲的手,一雙曾經用來寫字的手,一雙帶着善意的手,此刻滿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識分子的體面,再也不能讓自己的閃光之處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幹不了,孔乙己與短衣幫相比更爲悲慘。

小結:孔乙己一個好逸惡勞、窮酸潦倒、飽受摧殘的苦人兒形象。

設計意圖: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窮困潦倒但好吃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悽苦慘絕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兒。

5.探討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何在?

明確:自身原因:熱衷科舉、好喝懶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會原因:科舉制度的毒害;民衆的麻木不仁;統治者的摧殘。

設計意圖:正確理解文章的內容,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課堂小結:

孔乙己之所以掙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長衫”這個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徵。孔乙己不管別人如何看他,他始終穿着那件又髒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沒有洗也沒有補的長衫,但這種沒有和權力、金錢相結合的文化沒有實際的用途,文化本身並沒有能夠讓他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終也隨着他的生命而結束,連同他那好逸惡勞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這樣的知識分子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呢?充當單純而愚蠢的知識分子社會不接受不認可,充當別人的笑料不是最終解決的辦法,偶爾的挑戰與反抗更不能改變命運。問題只有通過改變國民性的弱點,這也是魯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設計意圖:深入探討文章主題。讓學生真正讀懂魯迅。

四、作業

運用“我看孔乙己是_____(概括其特點或性格)的人,因爲文中_____(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寫一段文字,進行鑑賞。

附:板書設計

苦人兒:孔乙己

孔乙己

好喝懶做

死要面子

熱衷功名

悲慘死亡

掌櫃:唯利是圖

小夥計:勢利

衆人:麻木不仁

丁舉人:殘忍

冷漠的社會

孔乙己必死無疑

孔乙己 教案2

【設計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對話描寫在全文中佔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關人物的對話,對把握全文、領會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設計擬從人物的對話切入,以對話教學爲突破口,引導學生去領悟魯迅先生“畫眼睛”“勾靈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進而引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劇的一生及當時社會世態之涼薄。

【設想及步驟】

一、以師生課前談話導入新課

教師舉例阿累的《一面》引發學生回憶文章裏面有關魯迅先生的肖像描寫,指導學生得出感受:每處筆墨均極爲簡省,可描寫的人物形態特點卻逼真感人。讓學生體會到肖像描寫對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作用,由此引出魯迅先生描寫人物時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同時向學生進一步介紹:在魯迅看來,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時候,還有“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感情,便是連面目身體也表示着(《魯迅全集》第4卷第466頁)”的另一高超手法,從而將話題由外貌描寫方面自然過渡到語言描寫方面。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入手,去分析其對揭示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和深化文章主題的作用。從而導入對新課《孔乙己》語言描寫這一成功範例的探究性學習。

二、明確人物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對話

1、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對話的概念:

廣義的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話,主要指兩個人之間的口語交流,即“會話”,但也包括一個人有時的“獨白”。“言爲心聲”,對話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一面鏡子,是人物袒露內心世界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

2、由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話的段落,並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畫人物性格爲主,讓學生在文中用序號按出現的先後順序依次標出。

三、師生討論,共同分析文中的對話

1、學生找出文中的.七個對話段,並明確其中有五個是以刻畫人物性格爲主的(學生回答,教師必要時加以指點)。

2、師生先就找出的五個以刻畫人物性格爲主的對話,依次展開討論。

(分別在4、6、7、8、11段以上四處對話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可笑在我們讀者心中卻並非輕鬆,而是飽含着一種辛酸。)

3、師生討論分析另兩處對話。

(分別在10、12段。教師要藉助掌櫃之言語,去觸發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從文中感受當時社會世態之涼薄,封建社會裏的那種陰森的人際關係又是多麼的冷酷無情!從而對文章的主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四、引導學生探究文中人物語言的其他作用

教師設計問題:“言爲心聲”,在上述這些話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有些還通過語詞的斷斷續續或與標點的靈活運用相結合,生動地描摹人物神態……要求學生從文中各找一兩個例子予以說明。

五、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1、概括文中七個精彩對話的特色:繪聲繪色,如聞如見。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會問題:社會人際關係的冷漠,尤其是“對於苦人的涼薄”(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

六、練習設計

課後注意細心觀察周圍不同人物的語言並作二三個片段描寫的練習。

孔乙己 教案3

教學目標:

1、 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意義。

2、 學習小說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 瞭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4、 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簡介魯迅 ,回憶之前學過的魯迅的文章。

2、導語:在魯迅先生寫的33篇小說中,巴金先生曾稱讚說:“《孔乙己》寫得多麼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己是一個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魯迅先生又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簡介寫作背景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爲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5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啓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本文發表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誌,後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三、簡介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基本相同。清代規定:凡參加正式科舉考試之前必須參加童試,童試參加者稱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齡大小),經過童試被錄取入縣學的稱秀才,也叫生員、相公,還叫進學等。這是得功名的起點。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舉行一次,考試時間在秋季。秀才纔有資格參加鄉試,考中者稱爲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參加者是舉人,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的稱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科舉考試實際上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明朝以後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爲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是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軌半步,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之參考人數多,入選者少,官場黑暗,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慾薰心,精神畸形,成了科舉的奴隸,成了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我們要學習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個。

四、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要求:

1、 找出生字詞。

2、 試從課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內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結局。

五、教師糾正字音

踱(duó) 亨(hēng) 舀(yǎo) 硯(yàn) 拭(shì) 附和(hè) 蘸(zhàn)

闊綽(chuò)羼(chàn)間(jiàn)或

六、品味小說中幾句意味深長的話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明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不願與“短衣幫”爲伍,硬擺讀書人的架子,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人民;“唯一的”點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與酒店的上層人、下層人都有距離。

2、反映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的一句話: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明確:孔乙己的存在只是爲無聊的人們提供一個取笑的對象。說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淒涼。

3、反映孔乙己結局的一句話: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明確:“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但孔乙己當時已無力維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沒有見到,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裏,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

1、本文 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請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加以分析。

明確: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的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爲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學生歸納孔乙己的性格特徵。

明確:科舉失敗又以讀書人自居,生活貧困愛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卻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個既可悲又可笑的沒落的讀書人。

八、佈置作業

思考:1、小說的前三節並沒有寫到孔乙己,它們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麼社會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導入新課。

二、提示與思考

1、小說的前三個小節有什麼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爲中心的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2、酒客、掌櫃、夥計等人是怎樣對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讀書經歷說明了什麼?

4、丁舉人是通過科舉爬到上層的讀書人,他是怎樣對待孔乙己的?丁舉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會裏的知識分子,本是科舉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個“爬”了上去,一個“掉”了下來。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會是什麼樣的形象?社會是否會有所改變?

三、交流、討論後明確

1、小說前三個小節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

由時間推算,我們可知當時封建科舉制度還未廢除。

由以兩種不同方式喝酒的顧客可以看出當時貧富對立和階級對立的狀況。

由“我”職務的變動可以看出當時人際間的世態炎涼。

小結: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動的空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文章通過對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寫,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掌櫃對“短衣幫”與“長衫客”的不同態度,店內單調無聊、令人窒息的氣氛,讓人感受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虛僞的關係,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的特殊身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就註定了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與長衫酒客爲伍,短衣幫酒客雖然也處在社會底層,但他們仍肆意譏笑孔乙己。唯利是圖的掌櫃以取笑孔乙己爲樂,就連一個12歲的小夥計都鄙視孔乙己。這些,都充分說明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對科舉不幸失敗者的冷酷。

3、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既不能進學,又沒有學會營生,反而養成了好喝懶做的惡習,說明了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

4、(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進一步認識封建統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丁舉人對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毫無憐憫和同情,在孔乙己寫了“服辯”之後仍將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僅揭露了丁舉人的兇殘冷酷,也尖銳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本質和罪惡:培養殘酷的統治者。 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會像丁舉人一樣欺凌那些沒爬上去的人。

四、學生討論歸納造成孔乙己悲慘遭遇的原因

學生討論後明確:

1、社會原因。

(1)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蝕下,民衆的麻木不仁。

(3)以丁舉人爲代表的封建統治者的殘酷摧殘。

2、自身原因。

熱衷科舉、好喝懶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說主題

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本文的認識進行思考分析。

六、佈置作業

思考課後練習題三、四。

第三課時

課時教學重點:

理清小說結構線索,品味小說的語言特色。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理清小說結構

1、指名回顧小說情節的四個組成部分。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按照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劃分課文結構。

開端(1~3段):介紹咸亨酒店,交代環境。

發展(4~9段):孔乙己的經歷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慘遭遇。

結局(12~13):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二、理清小說的線索

明確:小說以“我”(小夥計)的所見所聞作爲線索,選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幾個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構成小說情節。

(思考: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有何作用?)

討論分析:使故事顯得真切,使情節集中,內容簡要,更增加了悲涼的意味,表現作者對孔乙己的同情。

三、體會“以笑寫悲”的巧妙構思

提示與思考:小說中多次寫到旁人的說笑、鬨笑,有什麼作用?

(課文寫人們對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們的笑料,掌櫃看不起他,取笑他,這是沒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幫們看不慣他,鬨笑他,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們因他的古怪譏笑他,這是天真無邪的笑。最後又在別人的笑聲裏離去。說明孔乙己的人生價值僅是人們的笑料。從而體會到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體會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惡。)

討論明確:酒店中的人們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們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同樣受着統治階級的奴役,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科舉的不幸失敗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有無情的嘲弄,以求得他們勞累而苦悶的勞動生涯中片刻的快樂。這種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劇更添悲涼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這樣,就更加深了小說反封建的意義。

“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笑聲”貫穿全篇,這陣陣笑聲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冷酷,同時也批判了羣衆的麻木。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苟活,最後在笑聲中走向死亡。小說對各種人物的笑,描寫越是生動,越是具體,我們就越是感到悲涼。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更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

四、品味小說的語言特色

引導學生揣摩以下加點詞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錢。

2、他從破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

3、坐着用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五、佈置作業

小說的結尾並沒有明確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認爲孔乙己死了沒有?請展開想像,寫一篇短文來明確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 教案4

【學習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及小說的創作背景,並掌握本課重點字詞的音、形、義。

2、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

4、理解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衆人對孔乙己的態度,領悟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

【學習重難點】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孔乙己的批判與同情;

2、明確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和封建社會的腐朽與病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先生的《范進中舉》,深刻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先生著名小說《孔乙己》,也是講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發生了哪些故事?

二、知識鏈接

1、作者回顧:

魯迅(1881年-1936年),現代偉大 文學 家、思想 家和 革命 家。原名 周樹人 ,字 豫才 。浙江紹興人。幼年時受詩書經傳的教育,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影響。後東渡日本學醫,又棄醫從文,立志用文學來改變落後的國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發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 。從此以後,魯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筆,同舊勢力舊思想進行着鬥爭。自1918年至1926年,陸續創作並出版了小說集 《吶喊》 、 《彷徨》 、散文詩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雜文集 《墳》 、 《熱風》 、 《南腔北調》 等專集。

2、寫作背景:

小說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刊載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後收入小說集《吶喊》。當時辛亥革命剛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國社會封建勢力仍然根深蒂固。在當時的文化教育領域,雖然在1906年就廢止了封建科舉制度,但封建復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魯迅作爲進步知識分子,以文章作爲武器,從各個角度向封建禮教發起進攻,深刻批判了“禮教吃人”的罪惡。《孔乙己》就是這樣一篇小說。魯迅通過描寫孔乙己這個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和摧殘的下層讀書人的悲慘遭遇,揭露和控訴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揭示出封建社會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羣衆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魯迅所說的寫這篇小說的用意:“單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薄涼”,從而“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兩次。

2、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羼水( chàn ) 頹唐(tuí ) 筆墨紙硯(yàn )

不屑置辯 ( xiè ) 附和( hè ) 蘸( zhàn ) 闊綽 ( chuò )

3、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不屑置辯:不值得進行辯解。

頹 唐:精神不振作,情緒低落。

4、找出文中反映下列內容的句子: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2)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麼過。

(3)孔乙己的結局: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5、你能理清小說情節結構,並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活片斷嗎?

(1) 衆人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2) 衆人譏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 孔乙己教小夥計識字

(4) 孔乙己給小孩子分茴香豆

(5) 側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斷腿

(6) 孔乙己最後一次來咸亨酒店

四、把握小說三要素,分析學習課文

(一)情節探究:請根據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給文章分層。

第一部分:(1—3)開端: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社會環境

第二部分:(4—9)發展:寫孔乙己的經歷、言行、性格、社會地位

第三部分:(10—11)高潮: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第四部分:(12—13)結局: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二)形象分析: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揣摩關鍵語句,理解人物刻畫方法

小說是從哪些方面對孔乙己進行個性刻畫的,請各找一例?

學法指導: 人物形象刻畫方法:正面描寫——外貌、語言、行動、神態、心理;側面描寫——對比烘托

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外貌描寫,寫出孔乙己的社會地位,顯示出他的窮困潦倒卻又自命清高的性格。

(2) 填寫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現。

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窮得將要討飯但又好喝懶做的人

孔乙己是以讀書人自居但又把“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當作靈魂傷疤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爭辯維護清白但又偶有偷竊的人

孔乙己是窮困潦倒偶爾偷竊但又從不拖欠酒錢的人

孔乙己是熱心教小夥計識字,給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屢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個被人們譏諷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個使人快活但又無人關心,可有可無的人

(3)師生共同歸納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自命清高,窮困潦倒但好喝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悽苦慘絕但麻木不仁,同時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孔乙己這個可笑可悲又可憐的小人物。他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中離去,他地位低下、窮困潦倒、迂腐不堪、受盡屈辱、悲慘死去,這一切是什麼造成的,從孔乙己的人生中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呢?我們下節課將探討這些問題。

六、作業佈置:

1、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探究小說主題

2、結合文章內容,展開想象和聯想,爲小說續寫結尾。

七、板書設計:

開端:(1-3)活動的社會環境

發展:(4-9)經歷、言行、性格、社會地位

孔乙己 高潮:(10-11)不幸遭遇

結局:(12-13)悲慘結局

形 象

窮困潦倒——好喝懶做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熱衷功名——科舉失敗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教學反思:

本課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名篇,因此在設計教學的時候,爲了讓學生的學習探究思路清晰,更明確地瞭解小說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所以我從小說三要素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分析這篇課文,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理清字詞、把握情節、分析人物的方面入手,第二課時重點進行小說閱讀的難點環境分析。

本課堂基本上能夠按照預先的設計進行,課堂容量較大,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基本上通過閱讀能夠找出孔乙己生活的片段,概括小說基本情節,也能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分析總結出人物形象,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孔乙己 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巧的佈局和社會環境的描寫。

(2)學習小說中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和動作刻畫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認識孔乙己的形象。

(2)瞭解本文精練且含義深刻的語言。

3、情感與價值觀:

瞭解孔乙己的悲慘命,從而分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

【教學設想】:

1、學習課文之前,可讓學生自我介紹相關魯迅的思想狀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從而達到複習舊知識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和動作刻畫人物的小說寫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學難點:由於生活年代的不同,學生對主人公當時的生活背景不夠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導學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慘命運,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許多是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所創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孔乙己》這篇小說。

二、文體與作者:

1、文體:四大文學樣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1)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描寫。

(2)小說的情節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3)小說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2、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

3、時代背景:本文寫於1918年冬,這篇小說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文小說,是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鬥檄文(與《范進中舉》一樣)。也是魯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個人資料:

1、姓名:來自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無名,社會地位低下。

2、年齡:五十歲上下——窮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體狀況: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皺紋間常夾傷痕。——有謀生的條件,但生活窘迫,經常捱打受辱。

4、謀生手段:替別人抄抄書。——落魄的書生。

5、最喜歡穿的衣服:一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好吃懶做,自命清高,不願放下讀書人的架子。

6、最喜歡說的話:滿口的之乎者也。——賣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極深。

7、最喜歡去的地方:鹹享酒店。

8、最喜歡的飲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幫面前擺讀書人的身份,炫耀闊綽。

9、最氣憤的事:酒客們說他偷書。——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連半個秀才都也沒撈到。——癡迷科舉,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驕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賣弄學問、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從不拖欠酒賬——不失掉讀書人的體面。

13、最喜歡的羣體:小孩子,分茴香豆給他們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科舉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犧牲品。

通過這份個人資料我們初步瞭解了孔乙己這一形象——沒落的腐朽文人。

四、人物形象的表現手法。(以第四段爲講解重點)

1、肖像

(1)外貌P29、P33,孔乙己爲何不脫去長衫呢?

明確:因爲他思想深處銘刻着那個時代賦予的教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使得他自以爲高人一等,看不起勞動人民,即使處在窮極潦倒下也不正視現實。

(2)“手”的特寫——“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滿手是泥”……

明確:或愛慕虛榮,或自命清高,或鄙視勞動,或心地善良。這一雙用來偷東西的手;一雙用來寫服辯的手;一雙用來走路(走向死亡)的手。

2、神態P29

3、語言與動作P29,P34

4、細節描寫——寫“茴”字——迂腐不堪。

五、對於孔乙己的描寫,我們還有幾個地方應注意?(以第五段爲講解重點)

提問:這段講了那些內容,屬於敘述順序中的哪一種?

明確:插敘:身份,境況,脾氣。

六、小結,作業:

今天,我們大致認識了孔乙己此人,那麼小說還有另外兩在要素:環境與情節,今天的作業:根據文中交代一畫一張鹹享酒店的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