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讀後感

人生讀後感1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涌,叫囂着彷彿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破它的安寧。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着和平的訊息……

當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工作被村裏一把手明樓的兒子三星給無理的頂了,他對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大學聯考落榜如果說是捱了一巴掌的話,那下崗無疑是一悶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碼還當上個民辦教師,也算是生活補償自己一個甜棗,心裏不至於太絕望。況且這兩年自己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刻苦學習,既贏得了學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愛戴,又給自己繼續上進打下了堅實的鋪墊。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時候,偏出了這麼一擋子事兒,心裏能不難受麼!但是生活好像永遠會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於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最後給了這受傷的心靈一塊靈異的膏藥,況且這膏藥的癒合作用真好,好到能夠讓高加林放下以前的理想,甘願作一個農民。在此時,生活似乎又歸到了平靜,卻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鄉當了領導,村裏幹部爲了巴結他,走後門給加林謀了個城裏記者的職位。高加林以前的已經變灰色的夢想,又鮮活的閃在眼前了!這先抑後揚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對生活感恩戴德了,並且拼盡全力,很快闖出了一番事業,成了小鎮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讓他們在縹緲的夢境中忘了自我,開始追求空中的樓閣。加林不就是這樣嗎經歷一番掙扎,他最終辜負了對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裏姑娘黃亞萍在一齊了。一切似乎都異常的圓滿,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它也決不讓幸運的人太圓滿。一紙狀子,剝奪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轉了一個圈子後,又回到了農村。好像黃粱一夢,虛幻一場,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經失去了巧珍,那最可愛的姑娘,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姑娘。

生活好會開玩笑,好像貓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夠了再吃掉。究竟是多麼強大的對手,在生活那頭操縱這一切變局難道人,永遠只能作被動的承受者抑或物極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恆的規律。聰明的人,明白適可而止,但是分貪圖,但是分軟弱,最後贏得完美而長久的幸福生活。無奈生活中總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擁有了一些,便覬覦着更多。貪婪的心,就算傾盡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滿。總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卻不注意自己的豐滿,這樣,即使很富足了都不會快樂,而且往往到頭來,追求的東西到不了手,連已經擁有的都保不住!

你見過在在記憶裏持續永恆美麗的曇花嗎她擁有一瞬間的精彩,而無法獲得平凡的安寧。你見過路旁默默無聞的野花嗎她失去了嬌媚的身影,卻贏得了可貴的自由。你見過山間奔騰的小溪嗎她時刻繁忙不停息,卻懷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沒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駕的力量,就不該有過分奢侈的理想和貪得無厭的心靈。擁有一些,註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捨。當數量無法改變時,質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東西。

人生,無非短短几十年。靜心冥想,百分之幾的生命贏得了快樂與精彩,百分之幾的生命耗費在患得患失的恐懼中生活是充實的感恩,還是不滿的惶恐。

人生讀後感2

讀了著名上師索達吉堪布所著的《苦纔是人生》,上師以簡明又富有甚深含義的言詞,闡述了苦與樂的真諦,以爲人處世的道理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快樂、解脫痛苦,讓我獲益其中。

苦,人生爲什麼苦?苦又源於哪裏?苦與樂究竟有什麼關係?人們都想要離苦得樂,卻又尋找不到苦的真相。上師開篇講到“且不論生、老、病、死都是苦,單單在日常生活中,就難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世人自落地之日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就被各種依時而生的苦痛抑遏,並且一生爲此苦心孤詣。

我們擁有的、想要取得的、未曾得到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曇花一現,致使我們總是在放不下與求不得中焦慮,一直執着於一顆被自己矇蔽的心,卻全然不知亙古不變的只有“什麼都在變”。我們即使攥的再緊,結果只會事與願違,所有的一切終將不會與自己的靈魂至死不渝,時間不會給任何事物這樣的機會。

上師在文章中寫道:“有智者說,人的奇怪之處太多了,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換取健康;活着時認爲死離自己很遠,臨死時又彷彿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所以,明白無常、接受無常,便是化苦爲樂的開始。

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以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即使活着很苦、很累,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活下去。可是,誰都不會永遠活着,但絕對會最終死去。爲何人們又極度畏懼並且避諱着死亡?因爲在人們的意識裏,死亡就是走向黑暗,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終將失去;因爲對它無知,所以又毫無準備。我們放不下執着的、貪念的所有一切,也沒有辦法解脫對死亡的焦灼迷茫。

佛陀說“到了無可捨棄的境地,就是你超脫生死的時候”,可世人都在取捨之間,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爲我們未曾反觀內省,也從來不願給自己時間覺知自己、明瞭自己。

上師說“痛苦的根源就是執着,如果沒有執着,這一切得失又與你何干”。對啊,如果沒有執着,我們又有何可畏懼迷茫的,苦又何來?

文中有一個觀點:“其實,整個世界,全部是我們心的顯現。”諸多的人一生都在想方設法看透世人的心,追求着別人的生活,往往忽略了了知自己的內心,從來未曾明白過自己。所以漠視着生命的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更不知道最終的歸途在哪裏。很多時候,我們對於生命路上的的泥濘耿耿於懷,因爲它不僅污染了鞋子,更堵塞了我們的心。我們生氣卻對於泥濘無可奈何,可是我們忘記了本是自己踩到了泥濘,打擾了它的安然,受苦的本是它。所以說, 我們忽略的從來都是自己帶給別人的困擾,還妄想通過改變外境、改變別人使自己獲得快樂,最終還是品着無盡的苦果而不自知。

“萬物唯心造”,唯心,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所以,一切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

快樂從來不是因爲得到,而是源於放下。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領悟這樣一門至深的修心智慧,還有什麼苦無可解脫。

在生命這樣一條看似漫長又極其短暫的修行路上,願我們都能不辜負此生的自己,真正能夠離苦得樂!

人生讀後感3

(一)人生的好處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職責感。―――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纔有好處也纔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麼行爲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爲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爲納稅人服好務,爲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纔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好處,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能夠不煩不燥;對人,能夠互相諒解。―――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纔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爲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爲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爲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着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爲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人生讀後感4

我這兩天在看的書是《人生不設限》,作者是[澳大利亞]力克.胡哲,工作不忙,我上班偷懶剛剛看完,趁現在腦子思路還清晰,就寫篇讀後感吧。

這書是上週六從我同事小閔借來的,他三月十五號買的自己沒看,倒先借給我看了,很謝謝他,嘿嘿。

力克.胡哲他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曾經三次嘗試自.殺。但他卻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活着不受限的生命奇蹟!書的封面圖像就是他本人,我剛看到他圖片時,心就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天生沒有手沒腳,我會怎樣的活着,我又能活下去嗎?我根本就不敢想像這樣的事要發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早就死掉了,我能活出他那樣不設限的人生嗎?

我們有時候總在悲觀的反問自己活着爲什麼?在今天我才覺得這個問題有多麼愚蠢,我們活着能幹的事多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要充滿信心與希望的。

力克寫這本書的目的如他在書中最後說的是爲了點燃你內在的信心與希望,讓你也能活出不限的人生。

不得不說我今天看完這本書,對我是有影響的。它是勵志/成功書,但要比以往我看過的其他勵志書要印象深刻得多,所有近期我的悲觀情緒都因看了這本書而一掃而空。

我無法用更多的文字去概述這本書的讀後感,但我記住了一些書中力克引用一些名人的話還有經歷,以及書中提到更多的一本書是《聖經》,《聖經》這書早在零五年我剛出來工作時就想買了,那時我在深圳公明的友誼書城沒有,沒能買到,在龍華的友誼書城也沒有和深圳市的中心書城也沒有,我都問過,只有《聖經的故事》但不是我想要的,我很糾結,可在零九年我卻看到過我一同事銷售部的同事曾小姐有《聖經》那本書,封面是皮革的黑色,上面就兩個字《聖經》可是後來她離職了,沒能借到看。今天看了力克的這書,我更相信耶穌了,也更想要《聖經》這本書了,呵呵,我也相信上帝,阿門!

以下是力克在《人生不設限》這本書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我把我喜歡的幾句摘下了:

愛迪生:“每個錯誤的嘗試,都能讓你往前邁進一步。”

丁尼生的詩句:“愛過而失去,勝於從未愛過。”

丘吉爾對失敗的精闢見解:“成功是從一個失敗前進到另一個失敗,其間卻熱情不減的能力。”《聖經》上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爲兩個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效果。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愛因斯坦說過:“每個難題之中都存在着機會。”

葛蕾妮絲最愛的一節《聖經》經文:“因我們行事爲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

最後力克最喜歡的名言之一:“不完美是美,瘋狂是天才,絕對的可笑勝過絕對的無聊。”

力克的語錄,我喜歡的:

緊緊抓着舊傷痛不放,你就只是給那些傷害你的人力量,讓他們控制你。可是當你原諒他們,你就切斷了跟這些人的聯結,他們就再也不能打擊你。千萬不要以爲寬恕他們是放他們一馬,你這樣做不爲別的,是爲了你自己。

如果你還心裏憂傷難過,力克還有一句話說:在悲傷的另一邊,有一條不同的出路。會讓你更堅強、更堅定,讓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我會爲你點出這條路。

人生讀後感5

《人生》是路瑤老先生所著,這本書是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爲背景,描寫了當時社會的殘酷,也表現出了老先生對處於那時有才而無法展現的人的一種痛惜之情。

《人生》一書是以主人公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再離開土地,最後回到土地的坎坷的人生經歷爲線索,以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紛爲矛盾,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現代青年。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敢於不斷地向命運發出挑戰,有着自信堅毅的品質,也同時具有勤勞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關心國際問題。他不像他父親一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人。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但往往理想與現實是相差極遠。正是這種反差,才構成了他的複雜的性格。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當了一名國小教師,他非常滿意這個符合他追求又可以一展所長的職位。可是好景不長,他被村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無奈之下,他只有回到土地,他感到非常失望無奈,整天有粗重的農活來麻痹自己,正在他感動哦啊絕望之時,善良、漂亮的農村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雖然劉巧珍沒有文化,但是她卻是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以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對高加林的愛。而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高加林在她的心中是完美的,而她只不過是高加林在無助時的一種心靈上的慰藉,當機會再次降臨到高加林的身上時,他終於抓住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有同時讓他遇見了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與劉巧珍相比,黃亞萍是無疑是一位現代女性,她雖然活潑開朗,但有性格專橫,在給高加林熾烈的愛時,又有一種征服欲。她與高加林有太多的相同之處,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當他們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陷入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他感受到時,他又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他又想起了巧珍的那張漂亮的臉龐和無私的愛,但經過無數次思考之後,他選擇了與他有吸納共同興趣愛好的黃亞萍,這意味着這種選擇在無形中會無情地傷害劉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劉巧珍表達自己的選擇時,劉巧珍含着淚水接受了。但他並沒有過多的埋怨高加林,反而叫他今後好好保重。當她轉身時,她的淚水再也無法止住,刷刷的流淌着。

可是死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的事終於被人告發了,他的所有希望和抱負全都成了過眼雲煙,他難以承受這次打擊,更難以面對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地反省,在聽了德順爺爺的一番話之後,一下子撲到了這黃土地上。

主人公高加林因爲自己的慾望,拋棄了美麗而善良的劉巧珍,而選擇;了富裕的生活和才女,到最後還是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敗,最後一無所有。有時繁華和金錢只不過是過眼雲煙,金錢只不過是太過耀眼,總是讓人迷失了本性,無法找到正確的道路。所以完美要從中吸取經驗,要“居安思危”,不要被名利衝昏頭腦而迷失本性,完美應明確自己的目標,積極進取。爭取做好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人生讀後感6

冷雨夜裏毫無睡意,倒一杯小酒,再讀路遙《人生》,忽然間熱淚盈眶,再次領悟了這句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爲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理想-狂熱-無助的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哀嘆虛榮而又好強的高加林,感動巧珍她那顆平凡而又可貴的金子般的心,震撼她那純真而有無助的愛,仰慕個性單純而情感豐富,外表溫柔而不乏堅強那位農村姑娘—巧珍。

讀《人生》,當我讀到高加林再次受到打擊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聽到順德爺爺的話,撲通一聲跪倒在黃土地上時,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地震撼,人生的變換是難以預測的,誰又能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呢。忽然間我癱坐在桌前,讓我對未知的未來充滿了恐懼和無助,同時又有一種希冀,對於現實又有一種淡然。似乎我知道人生都要面臨無數次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有他內定的規律,或者基於現實或基於心靈,其結果或落寞或輝煌,但是我們知道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條獨特的人生路。

細品《人生》,感覺和《北京愛情故事》似乎有那麼多的相似之處,一次次觸碰底線的抉擇,一次次令人窒息的矛盾與糾結,像文在身上的花紋,一輩子都帶在身上。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希望自己能飛黃騰達,當面對種種打擊,茫然地遊蕩又回到原點,混沌地消磨着時間,身心疲憊趴下來的時候,我想一個人會明白的人生的真諦,明白了人生的意義,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上天的獎賞和饋贈。

人生,多麼沉重的字眼,有誰能在這條大道上一馬平川。有些事蹉跎我們的歲月,而有些事情要用整個歲月去懷念。迴歸原點哭碎了多少年少氣盛的少年,打倒了血氣方剛的青年,打醉了多少銳氣已退的中年和老年。迴歸原點打敗了多少人的人生,可有時換思維想回歸原點何嘗不是一種喜事,早一點明白人生,早一點悟出真諦,早一點走向成熟,早一點踏上通往更高點的征程,何嘗不是人生最大的饋贈。

現實和故事的結局一定像我們每天走的路一樣,一樣的實在。路,可以像滿地遍花的羊腸小道,可以有佈滿荊棘的坎坷之道,可能還有人爲設計讓水漫上去泥濘險道。可是路的結尾都是一片廣袤大地,都是一片廣闊的天空,回頭會發現一切事那麼平靜,身後刻畫着自己的烙印,寫着智者的哲思,寫着前方的路。

正如林斯基所說,生活就意味着感覺和思索,飽受苦難和享受快樂;其餘一切的生活都是死亡。我們應該先有飽受苦難的能力,然後纔有享受快樂的能力,不知道苦難也就不知道快樂,沒有哭泣的人就不知道喜悅的感覺。

讀《人生》,感悟人生真情故事,在《人生》中鳥瞰過去人的人生,提醒着現在的青年爲自己幸福的生活而慶幸並珍惜你所有的,也同時激勵着我們一直努力,爲人生的目標奮鬥!

提醒人生是我們沒法邁過去的檻,而人必須堅強地活着,生活纔有所附加。

讀《人生》,告訴自己,路一直都在!

人生讀後感7

幻想有一臺時間倒走的機器:人一出生便是老年,然後纔是中年、青年、少年、嬰兒期,這樣至少在人生的盡頭,還能在享受上一回放肆的快樂。人總是太晚明白,明白後就沒有時間後悔,只剩下遺憾和痛惜。人生,本就是屬於自己的旅程,只能靠自己開拓,也只能由自己評論,酸甜苦辣,榮辱成敗,只有自己的心知道答案,外人是無法插上一句的。

《寫在人生邊上》與其稱之爲書,倒不如說這是錢鍾書先生一生的感悟,寫出來喚回一些執着於身外之物的人,引他們去尋找自己的價值罷了。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可是平平淡淡纔是真啊,誰的人生能輝煌一世呢?大起大落,只不過換來些浮名,何必苦了自己。倒不如抓點實在的,快樂、童趣、健康……每個都能在死前換回一絲快慰,卻被主人早早放棄。人生,絕不是一段回憶,等着死後供後人憑弔,它就像一根蠟燭,燒盡了便沒了,不留一絲痕跡,只有燃燒時的痛苦與滿足才能成爲它最本質的快樂。也只有蠟燭本身,才知道它照明瞭黑暗,又溫暖了多少空氣。

錢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澀,有時看得我雲裏霧裏迷迷糊糊摸不到頭腦,但一旦看懂了,那些文字便如同寶劍的鋒芒一般,出了鞘,明晃晃讓人膽寒,一下劃開雲霧,把我從裏面揪出來,眼前一片清明。靈魂像被針紮了一下,痛得我不禁直起背來。

這集子裏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走得艱難卻踏實。

將快樂與黑暗面對立起來的《論快樂》與《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實際上描述了他的一種思想,即快樂是相對而短暫的,而那些失望苦悶虛僞纔是貫穿人生的真正主題,而這種頹廢美,正是錢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爲著名的兒童讀物,但作者卻認爲,寓言將孩子教得更簡單,灌輸美好社會的假象,可事實上成人的世界中,卻並非如此黑白分明,進而批評社會中的虛僞行爲。

《談教訓》中寫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這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做人類的義務導師,天天發表文章,教訓人類。”反映了先生對於假道學的一貫鄙視,也證明了他性格中確實看不起爲人師者,就如同當年在清華之狂語“清華園中,無人配做我錢某人的老師。”

一篇一篇,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融化了,如養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卻不急着與那裏的土壤融爲一體,一點點滲進去,滋潤中夾雜着痛苦,讓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有些被剖析的慌亂,卻是最真實的與心靈在對話。讀書的過程,有些迷茫,漸漸的清晰了,又有些膽怯,逐漸的變得勇敢起來,手捧着書頁就像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腳上越來越重,心卻漸漸充實起來,一點一點被從未見過的東西填滿,無限滿足。

作爲學生,我是還不夠資格在人生的邊上作批註的,我正行走在人生路上,漫長痛苦,卻不乏一些轉瞬即逝的快樂。也許,我就這樣過完一生,平淡、膚淺。也許,我會經過許多的大風浪,都沒有關係。人生沒有幻想,只有夢想,而夢想的價值在於過程,而非結果。我只希望,我的人生邊上不會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簡單快樂的批註,能化作笑容一直陪伴我,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人生讀後感8

中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因心臟病於北京時間7月11日上午9時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

我讀過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牛棚雜憶》,儘管《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書中讀到過,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沒有看到過。以照片爲主,再配以適當的文本,完整地展現季先生的一生,這樣的圖書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讀起來更加親切生動,形象有味。

季羨林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在多學科、多領域長期耕耘,是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學界泰斗。

讀完《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而我要說季羨林是一個敢於說真話的人,是一個“說出來的一定是真話”的人。

什麼叫好?什麼叫壞?季羨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爲:“只替自己着想,只考慮個人利益,就是壞;反之能替別人着想,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好。”他進一步解釋說:“爲自己着想和爲別人着想,後者能超過一半,他就是好人;低於一半,則是不好的人;低得過多,則是壞人。”他說,拿這個尺度來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認自己是一個好人”,儘管也有不少私心雜念,但總體來看,“我考慮別人的利益還是多於一半的”,因此“我是一個好人”。想想我們自己,哪個人沒有私心雜念,不考慮個人的利益,可關鍵在於,你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有沒有考慮他人的利益;你在達到個人利益的同時,有沒有損害他人利益。

在季羨林先生看來,衡量一個人品行好壞的另一個標準,是說真話還是說謊話。他說:“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爲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於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的。”能承認自己說過不少謊話,這本身就是真話,就需要勇氣,就很了不起。季羨林先生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造物主,要加恩於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爲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條路?”經過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還是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加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這就是真話,是一般人不敢說的真心話。

季羨林先生被譽爲北大“鎮校之寶”、國寶、國學大師,學富五車,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翻譯學、哲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精通語言近十種,其學術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語言學等方面均成爲獨家之言,堪稱傳世之作。季羨林先生爲什麼會取得如此傑出的學術成就?他告訴我們:“我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他說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無論幹哪一行,沒有勤奮,一事無成。”初聽起來,季羨林先生這話好像是謙虛,是假話;但細細一想,這是人生的體驗,是經驗的總結,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話。

“說出來的一定是真話。”這就是季羨林先生的與衆不同,也是他的奇特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不僅用文字、更多地是用照片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真切、真情、真話的季羨林。

人生讀後感9

《人生》一書敘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他與兩個女人之間的事情構成了書的一個發展線索。我個人比較喜歡劉巧珍,她美麗善良、貼心,處處爲所愛的人着想。當高加林是一個老師時,她站在旁邊默默的關注他,雖然很愛他卻不敢表達,覺得自己配不上他。當愛的人被人頂替了教師職位回到家種地時,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傷之後,心裏很心疼,給他送藥水;當加林提着饅頭到縣城賣時,她在一旁悄悄的觀察着他,心裏很替他着急,當加林一個饅頭都沒有賣出去時,她幫他賣..........這些行動都深深的打動了高加林,他倆開始談戀愛。戀愛中,有一次他倆在草堆中談話,巧珍對加林說“當我們結婚之後,我要讓你像在學校一樣,過星期天”,還有一次她到縣城裏看着愛人的被子薄,便說要給加林續棉花..........這些我們都可以體會到巧珍對加林無私真摯的愛。對於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個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懷纔可以這樣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卻不願意自己所愛的人受苦,處處爲愛的人着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愛的人。

對於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無情的拋棄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來來去去最後又回到了黃土,落下一個不好的下場。他是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高中畢業生,自信、有抱負、有思想,讀後感《路遙人生讀後感1》。畢業後當上了民辦教師,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頂替了。他的心裏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撫着他。給予了他無私的愛,讓他感受到快樂。但是當他進城工作之後,漸漸的覺得自己與巧珍有差距,開始拋棄在農村的相好。記得那次巧珍到縣城看他時,對他說他家裏的豬生了十二個豬娃,被老母豬壓死一個.......他表現出反感,不耐煩,這預示着這段感情快走到了盡頭。加上黃亞萍對他的熱烈追求,他更是動搖了。黃亞萍是一個城裏的女人,有知識有文化,大膽、開朗活潑,對高加林窮追不捨。她與高加林之間有共同的文學愛好,這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最後高加林無情的丟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個女人的懷抱,我想換做現在的一些人也會這樣做的。但是就像我們說的一樣,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發了他進城工作是靠關係。他又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那片黃土地,所有的東西頃刻之間又沒有了,原有的愛人早已離開,鄰居視他爲負心漢。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切已來不及,只能認命了。我們不能把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這種結局的也有社會原因。我們面對他這種情景時,也不敢保證不會像他那樣做。在現實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無奈。

到現在爲止,看過路遙的好多作品,對《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觸比較深。作爲一個南方人,不太瞭解陝北的文化底蘊。但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給了我很多想法和啓示,其中有句話特別好“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是啊,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曾經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在面對一系列艱難抉擇的時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傷害那些深深愛你的人,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但是它還有可能會得到,有些人我們一旦錯過了就不會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