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備哲學知識點

在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備哲學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政治必備哲學知識點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哲學: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繫統的世界觀加以理論化、系統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着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 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1)區別: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的一門學問。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祕,哲學則對個別的規律和特性進行新的概括和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2)聯繫:

①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着哲學的發展。

②哲學爲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爲第一性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5、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爲,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6、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爲,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7、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思維和存在何者爲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標準。

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1. 世界觀的含義: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世界觀人人都有,但是零散的,不自覺的,簡單化的。

2. 哲學的含義: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繫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3.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

⑴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⑵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4. 方法論的含義: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5. 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係: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

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6.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哲學則對其概括和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7.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聯繫:

⑴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那種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爲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的看法是錯誤的。

⑵哲學爲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⑶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 唯物主義

⑴ 含義(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爲,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⑵ 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⑶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優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爲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缺點:

①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

②它把物質歸結爲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⑷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優點:在總結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缺點:他把物質歸結於自然科學上的原子,認爲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侷限性。

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的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2. 唯心主義

⑴ 含義:唯心主義認爲,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⑵ 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⑶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誇大爲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爲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 舉例: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觀念的集合

⑷ 客觀唯心主義:把人的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爲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舉例:理生萬物,理主動靜 未有此氣,已有此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富貴在天

⑸ 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內因和外因辯證關係原理

基本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要重視內因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

錯誤傾向;反對否認內因決定作用和忽視外因影響的錯誤。

方法論運用;

(1)在個人的成長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要重視內因的作用,正確地對待機遇,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

(2)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正確處理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關係。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係原理

基本觀點;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就是不斷經過量變到質變,新的量變達到新的質變,這種循環往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向前發展的。

方法論;堅持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①堅持適度的原則;

②要重視量的積累;

③不失時機地促成事物的飛躍。

錯誤傾向;反對忽視量的積累,急於求成,盲目蠻幹;反對忽視質的飛躍,條件具備時瞻前顧後,貽誤時機。

方法論運用;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3.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

基本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準備走曲折的路。反對看不到事物發展曲折性的盲目樂觀和遇到困難就悲觀失望的錯誤。

方法論運用;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前途充滿信心,要準備走曲折的路,滿腔熱情地支持社會主義事業,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4.唯物辨證法發展觀的內容

①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②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絕對運動中包含着相對靜止,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③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④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⑤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源遠流長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漢字與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着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爲中華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曆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爲世界所僅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一、知識點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1、矛盾的含義: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矛盾。

(1)“對立”的基本含義: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鬥爭

(2)“統一”的基本含義: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2、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含義必須注意的問題

(1)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始終不可分割

(2)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存在着對立統一關係

(3)不能把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混爲一談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2、正確對待矛盾

(1)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1)對自己要一分二

(2)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二、重難點解析

1、矛盾的含義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作矛盾”。對這一含義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立”與“統一”作爲矛盾的基本屬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二者的區別表現在:第一,“對立”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鬥爭;而“統一”是指矛盾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第二,“對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統一”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二者的聯繫表現在“對立”與“統一”始終不可分割:第一,“統一”離不開“對立”。無論是“依存”還是“轉化”,都以對立面的存在爲條件,是與對立面的“依存”,是向對立面的“轉化”。第二,“對立”離不開“統一”。只有具有某種共同基礎、相互依存的東西,才能呈現出“排斥”的傾向。“徹底分離”、“毫不相干”的東西,是談不上“排斥”的。

(2)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存在於“事物自身”。這裏我們必須明確兩點:第一,哲學上所講的“矛盾”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觀強加於客觀事物的。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矛盾問題上的區別所在。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內部,又反映事物之間。存在於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係叫事物的內部矛盾,或內因;存在於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叫事物之間的矛盾,或外因。

(3)哲學上講的矛盾不同於邏輯矛盾。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象,是違背“同一律”的表現;而辯證矛盾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兩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將二者混淆。

(4)此外,不能將“統一”與“對立”分別理解爲矛盾的雙方。“對立”與“統一”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因此,“對立”與“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一”,不能認爲“統一”是矛盾的一方,“對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2、矛盾概念與聯繫概念的關係

(1)矛盾概念指的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一般地說來它只是指某個特定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關係,而不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而聯繫概念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一般地說它主要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矛盾概念的內涵強調的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對立與統一的關係,即矛盾雙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而聯繫概念的內涵則是強調的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這種多元關係構成了一個有機的聯繫網絡,它們是相互作用,帶動着整體事物構成的整體共同發展。

(2)聯繫與矛盾都是揭示事物間的關係。其中聯繫的實質就是矛盾的聯繫(因爲聯繫是由各個具體的事物形成關係網絡,而每一個事物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所以聯繫的實質就是矛盾的聯繫),因而聯繫與矛盾緊密相聯,聯繫當中有矛盾,矛盾當中有聯繫。

3、正確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含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個方面:

①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

②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所謂“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在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們的思維領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事事有矛盾。

所謂“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是指每一事物從它產生到死亡,時時刻刻都存在着矛盾。事物在開始萌芽的時候有矛盾,在發展壯大的時候有矛盾,在將要消亡的時候也有矛盾。儘管有些矛盾一開始比較緩和,後來才逐漸激化起來,但這只是矛盾的差別性問題,而不是矛盾的有無問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會產生,又開始了新的矛盾運動。在新舊矛盾之間絕不存在哪怕是一剎那的無矛盾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時時有矛盾。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注意劃清幾個界限。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成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無條件地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的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於統一體中,就不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時,才能構成矛盾關係。

②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具體矛盾作出科學解釋的事物,並不等於矛盾就不存在了。

③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於就不存在了。一般說來,處於動態中的、比較激化的矛盾,人們往往易於覺察,而事物處於相對靜止時的矛盾或處於緩和狀態的矛盾,需要通過思維才能認識和把握。

4、矛盾雙方的轉化需要一定條件

(1)我們在觀察和分析矛盾的時候,必須把對立面看作是生動的、可變動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東西,而不能把它們當作凝固的、僵化的東西。

(2)矛盾的對立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根本原因在於對立的雙方是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相貫通的,存在着由此達彼的橋樑,所以,就有了轉化的可能。若構不成矛盾的雙方,“橋”就搭不起來,也就談不上轉化。

(3)但是,要把這種轉化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所謂條件,廣義地說,是指制約事物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