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讀後感(精選4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湘行散記》讀後感(精選45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

施蟄存1992年拿到了新出版的《沈從文別集》,施感慨沈又出了文集。30年代施曾對沈的《月下小景》表示不滿,認爲有湊字數之嫌,沈自己則說體例仿《十日談》、《天方夜譚》,試着寫一些故事,是嘗試性的創作。過了幾日,施從架上把這套書拿出來閒翻,又看到《月下小景》,施覺得沈對這些創作是有所偏愛了。沈的不同創作,有褒有貶,通常是兩個極端,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喜則極喜,薄則極薄,當然施絕不是薄者。翻到《湘行集》時,《湘行散記》與《湘行書簡》合而爲集,施眼前一亮,原來沈是有心的人,當年的書信保留的這般完好,另外《書簡》中配有沈從文返鄉途中的塗鴉,施蟄存感嘆:“原來,從文還會畫畫。”,這束《書簡》是沈從文1932年返鄉途中郵寄給新婚妻子的書信, 《湘行散記》則是當年以《書簡》爲底本擴充改寫,公開發表的文字。

我拿到手的這本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湘行散記》是以當年的名作《湘行散記》爲底本,又輯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偶感懷人》三組文章,其中《廢郵存底》是沈當年就出過單行本的,是把一些沒發出去的信收集而成的一本書,其中《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是沈有據可考的第一篇發表的文章(1923年);《雲南看雲》一組當年的公開的出版是《昆明冬景》以及《七色魘》,現在並作一集;《偶感懷人》一組文章則並沒有出過單行的集子,有30年代悼念徐志摩的文章,有抗戰勝利後悼念朱自清的文章,有50年代悼念靳以的文章,再然後就是80年前後悼念陳翔鶴及王際真的文章,這一組文章時間跨度之大,近半個世紀。比較遺憾的是沈文革後重新寫有懷念徐志摩的文章並未完稿,只收錄於全集未完稿中,那篇文字之細膩,遠非沈其他公開發表的懷人文字可比,可惜戛然而止。這樣一本精選集跨度之大,想來編排上是要對沈一生散文創作有所把握,但文體上未免偏而雜亂了,我若求全的話,《湘行散記》是定當與《書簡》並行的。《書簡》爲裏,《散記》爲表,從中儘可以比較閱讀作者創作的心態,以及公開發表文字與私密文字的不同,沈從文是個很愛寫信的人,《沈從文全集》中書信卷佔大半壁江山,《湘行書簡》是其中最爲動人的篇章。家國之思,歷史現實靜觀,分外動人。

上面羅裏吧嗦地談了些《湘行散記》的掌故,如果只用一個詞來形容品嚼這本書的滋味,我想“悽馨”二字最合意,“悽馨”語出施蟄存悼沈從文的輓聯:“湘西一種悽馨意,彩筆爭如沈鳳凰”。在《湘行散記》裏,甜苦雜存,冷暖互現,讀過之後未免不能分那麼清楚,何者冷?何者暖?什麼是冷?什麼又是暖?或許冷就是暖,暖就是冷,莫要以爲我是打擺子,緣有例:

“年輕水手向吊腳樓一方把手揮動着。

‘哎,哎,我記得到!……冷!你是怎麼的啊!快上牀去!’大約他知道婦人起身到牀邊時,是還不穿衣服的。

婦人似乎因爲一番好意不能使水手領會,有點不高興的神氣。

‘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來——’說着,‘砰’的一聲把格子窗放下了。這時節眼睛一定紅了。”(《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

水手把用命換來的錢,一個月的薪資,用來和這婦人親近一次,這到底是冷還是暖呢?人性的醜與美,彷彿失去了界限,沈從文自己,也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給那個小婦人什麼,也再不做給那水手一點點錢的打算了,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湘西系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小說中沈從文隱藏他的苦樂哀痛,散文裏往往就明明白白的道出來,沈的散文以及自傳實際上是理解他其他作品的一個突破口。近年來,對沈的褒獎,隔靴搔癢的論調,依然常常看到,從美到唯美往往讓人忘記了他的心苦後人知。在散文的篇章裏,有苗婦人、放蠱,有浩蕩湍急的灘水,水手搏命換錢,賣身卻不忘本心,80歲如同托爾斯泰一樣的老頭子執着於生……湘西自有其可愛單純處,但也有其強悍不屈精神雄強處。

沈說過一段有意思的話,如果沒有湘西的香花臭草,沒有瑰奇的景色,屈原即便再瘋一點,也寫不出離騷。這裏是荊蠻之地,這裏是五蠻溪的故所,這裏是避秦的化外所在,這裏歷來被視作異端,清末仍可以見到的綠營軍制,只爲了鎮壓苗人叛亂,這裏真的不是江南。沈從文文字之美,時刻帶上點滴淚的淡然微笑,筆尖流溢的悽美之光,明晃晃隱着帶血的鍘刀。30年代有人評價沈從文的審美是帶着鐐銬的舞蹈,沈絕不是玩味和欣賞,而是用樸實純粹的語言,表達深摯的愛,無言的痛。大灘的血淚,這些被歷史遺忘了的民衆,並不需要。

湘西這個地理概念,漸漸演變爲一個具有文化意義上的概念,除湘軍之外,全託沈從文之故。沈挖掘地方性,賦予其精神,《現代文學三十年》一書說沈從文是“湘西魂魄之所在”絕非一紙虛言。衆所周知,49年伊始,沈從文瘋去了,大多是認爲政治的原因,我卻覺得1947年湘軍最後的殘餘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對沈從文的影響更大,在《一個傳奇的本事》裏,他一再的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緬懷這些與之共命運的鄉人,他們在歷次戰爭中亡了、腐了。他的生命就彷彿劫後餘生,他失去了要他書寫的羣衆,也失去了他想要刻畫的一羣,“我彷彿全個孤獨”,心冷了,彷彿若有光,這光焰照到了別處。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從文突然接到從家鄉傳來的母親生病的消息,馬上冒着嚴寒踏上了回鄉探母的路程。1月12日,沈從文輾轉乘車到達湖南桃源,在那兒租了一條小船,隨即溯沅水而上,頂風冒雪,經過十天舟行,於1月22日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湘西鳳凰。過後,沈從文根據在船上度過的十天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少年時代的記憶,寫出了十二篇散文,彙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記》的書。從此,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沅水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的雲霧山雞冠嶺,全長1033公里,自西南往東北穿行於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和雪峯山脈之間,於常德市德山匯入洞庭湖。沈從文乘船經過的是桃源與麻陽之間的一段,屬於沅水的中下游,兩岸風光秀美,但由於重巒疊嶂,交通極爲不便,因而自古以來就養在深閨人不識,充滿了神祕性。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於沅水中游,沈從文在這兒長大,而從十六歲起沈從文就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這裏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沈從文的腦海裏。因而,沈從文一提起筆,美麗壯觀的景象就躍然紙上:山峯夾江而峙,雖是冬天仍美景逼人;河水隨地勢變化出現落差,形成一個又一個下行容易上行難的急灘,水花飛濺,其聲轟鳴,蔚爲壯觀;而過了急灘,水勢就變得平緩,還常常出現靜謐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而小船就“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岸邊偶爾出現以吊腳樓和石板街組成的村墟市鎮,高矗兩岸,巍然壯觀,使從小在湘西長大的沈從文也不由得睹之驚訝,嘆爲奇蹟……沈從文的文筆勝於丹青,畫出了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沈從文的文字是平實的,毫無刻意誇飾之處,往往寥寥幾句就讓人如聞如見。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那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藏於心底融入血脈的對於家鄉山水的傾迷愛戀之情。

然而,如果沈從文僅僅是描繪沅水兩岸的自然風光,那麼沈從文與那些縱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沈從文並不是爲了描寫風景而寫風景。沈從文的風景,往往是做爲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現的。沈從文的筆墨更多地落在了在這條河上謀生、在河兩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從文筆下,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樸的船伕,那些住在吊腳樓裏敢愛敢恨、情意綿綿的女人,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礦山挖煤的“黑臉黑手腳”的漢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於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有關沈從文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麼平常,卻又那麼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河流峽谷之間的人們是不乏深摯的同情之心的。沈從文爲沈從文們的“生活皆很悲慘”而難受,爲“地方經濟”的“一天比一天壞”而感到擔心。然而,讀《湘行散記》,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從文對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感動:感動於“沈從文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負擔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感動於沈從文們“不管怎麼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感動於沈從文們“在沈從文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從沈從文們身上,沈從文感悟到了“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然與人不同了”。沈從文感悟到了什麼?沈從文並沒有具體說明。但從沈從文那平實而蘊涵激情的文字中,我們分明能聽到沈從文的心聲:歷史是一條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兩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樣的人羣匯成的;也許沈從文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與豪華和輝煌無緣,但沈從文們的爲生存而生存的樸拙的人生同樣是莊嚴美麗的。

壯美的風光和樸拙的人事交織輝映,貫穿於《湘行散記》全書的始終。從那一篇篇文字裏,我分明感到,雖然沈從文已經遠遠離開了家鄉,雖然沈從文早已不是住在河邊的頑童和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沈從文似乎還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過去的夢裏。沈從文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構建成一個想像中的王國。《湘行散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動的歷史。因了沈從文的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過去某個時代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就永遠保存了下來,並在一代代讀者心中迴盪。而沅水,這個奔流於湖南西部崇山峻嶺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從文緊緊聯繫在一起了。人們談到沈從文,自然會談到沈從文的有關湘西的文字,談到風光壯美的沅水;而只要說到沅水,人們恐怕也不能不聯想到《湘行散記》中的優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從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爲一條河,不僅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更帶來了面對人生的勇氣。1949年後,沈從文因政治環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寫作的筆。在以後的數十年裏,沈從文沒有像許多文壇大師一樣變成附庸於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轉而從事文物研究,並在這個新的領域裏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果。那條河和河兩岸的人事經歷,我想,使沈從文能夠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沅水,一條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從文的河流嗎?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作爲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爲·女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作爲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作爲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作爲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爲·女,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大家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大家在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麼。聯繫現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個園區的千千萬萬來自基層的羣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後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並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大家強一點,在這個異地他鄉耕織自己的夢想。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說的,我們並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所謂的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雖然面對生活的“寒暑”的來臨,我們比某些人更感覺嚴厲,但我們不應該因爲這樣就逃避生活,也不應該因爲這樣就放棄爲兒女,爲父母,爲命運夢想所作的應有的一份努力。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在自己,是應當感覺莊嚴自豪的,在別人,應當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寬廣些,或許我們只是歷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命裏,去哭、去笑、去愛、去吃、去喝,像生命無法把握的作爲水手,永遠勇敢有力,像淪落風塵的婦人,永遠保留那份純真的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了更多的瞭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瞭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斥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說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爲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設,教育,文化還是遠遠落後的。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記錄着他在船上的所見所聞,他由武陵過桃源時,了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這位朋友是一個漁夫,但是卻戴着一頂價值昂貴的帽子,這是能引起了婦女們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對這個的印象較爲深刻,他是一個粗俗中又帶着些優雅的漁夫,很有特色。這個戴着水獺皮帽子的對一切滿不在乎,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說野話的人,但他卻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雖然這個水獺皮帽子僅三十五,但是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是讓我覺得值得關注的。

在《湘西散記》中,引起我的關注的還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們不畏懼生死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觸動,常年漂泊在外的讓人不禁黯然,離開人,在江河上與水共生。他們常年在外頭漂泊,缺乏寄託,便對吊腳樓上的妓女產生了深深的情意。

在第五章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中,我看到了那位水手和那位婦人的,這是讓人卻又感嘆的一段相遇。水手和婦人糾纏之後,在婦人的身上,水手得到了感情的撫慰,婦人亦是如此,或許他們從此便無法再次遇見了。但他們也願意各自交付了一把與一把埋怨。

想到這些眼淚與埋怨,如何揉進這些人的生活中,成爲生活之一部時,使人心中柔和得很!這些婦女的.癡情亦讓作者感慨萬分。我亦如此。

第二天早晨,另一個的水手開始叫着各種野話,因那位多情的水手還未下來,仍然留戀在婦人身邊。不多久,傳來吊腳樓上的婦人銳聲的呼喊,正如同音樂中的笙管一樣,超越衆聲而上。這位婦人提醒着着這位水手不忘她的深情,婦人如此這番多情,讓人不覺生出愛憐之意。

生生,冷呀!你不怕冷嗎?我這裏有核桃,你要不要吃核桃?從水手這言語中,可見他的淳樸善良。水手贈予沈從文一袋婦人贈予的核桃,沈從文回贈四個蘋果給這位水手,水手便拿着蘋果飛奔而去,回到吊腳樓,將蘋果獻給婦人。他並未想自己享用這些蘋果,而是將蘋果送給對自己有恩情的吊腳樓婦女。他們這種卻又真摯的情感讓我感動。

沈從文的《湘西散記》帶我領略了不一樣的湘西,讓我瞭解到了湘西有一羣依賴着河流爲生的人,他們善良淳樸。他們是如此平凡卻偉大的人!這種清水裏向上滑行”;洶涌時“水吼得嚇人,浪打船邊艙板很重”;湍急時“可同一股火樣子,太熱情了一點,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憑自己意見做去”……這隨性質樸的河水,滋養了包括沈從文先生在內的千千萬萬湘西人。於是先生髮自內心這樣讚美故鄉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這讓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的銘文,先生包裹在慈悲與謙讓中的一顆赤誠之心,應該就是在這清秀山水中滋養出來的,這也正是“智者樂水”的真實寫照。

對故鄉河流的眷戀,令沈從文先生對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後漲水能被淹沒的街的總稱。這一頗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鐫刻在沈從文的心中,以至於他在描寫河街時用了《河街想象》這個題目。他筆下的河街簡單而美好:有悄悄說話、用烘籠烤手的婦人,有賣紙錢的鋪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門,還有從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縈繞着的歌聲,“簡直是詩”。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的故鄉常德,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經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歷史的原貌只能留存於祖輩們的記憶裏了,戰火的洗禮、城市的變遷,讓古老的河街化爲了時間的塵埃。幸運的是,故鄉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於那仿古的建築羣中,吹着愜意的河風時,我心中就會飄過沈從文先生文字裏的“極好的歌聲”,這是鄉土的歌謠,也是歷史的迴響。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純美的童謠,流淌過我的內心,給我帶來安寧和溫暖。

先生說“真的歷史是一條河,使我觸着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那就讓我們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歷史的歲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純美和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5

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親病重而返鄉湘西,《湘行散記》這部散文集正是取材於此段旅程。沈先生在本書中展現了一幅充滿生機而又富含神祕的湘西畫卷,其間的風情令人動容。而比那景緻更值得細細品味的是沈從文對故鄉的情懷,這份情通過了紙上的文字跨越數十載,切實地滲入了我們心底。對於作者而言,“故鄉”兩字絕不只有單一的調調,而是富含各種意味。或許坐在書前的你想起這個詞時,也會有五味雜陳縈繞過心頭。

雙目靜觀故鄉變

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記》中,重返舊地的沈先生面對的是那個混雜着各種熟悉和陌生畫面的湘西。十年前但凡有撒野的機會絕不放過的友人,如今已規規矩矩地成了一個大旅館的老闆;卻還同自己如往日那般“牯子(公牛)老弟”、“牯子大哥”地相互打諢稱呼,依舊大談字畫,大說野話。時過境遷,這片鄉土繁華稍逝,如今再也沒有什麼熱鬧的節日能讓水手們像舊時那般興奮地劃上一天龍船,直至看船者散盡、月光鍍銀河面爲止;但江水間的各色船伕們依然以老帶新,起早摸黑地辛勤勞作,如同舊日那樣下水上灘二話不說。

該如何面對心間最熟悉的陌生土地呢?各人不盡相同,而沈先生選擇了靜靜地沉浸於其間,收起了自己的一切評論,懷着敬畏之情注視着眼前行進的身影,聆聽那一個個鮮活的傳說。在沈從文看來,自己作爲一名離鄉多年的讀書人,所有的評價都是那麼的渺小。這片土地上的種種,正是生命在各色外界條件包圍下凸現出的必然,這些人活着的莊嚴是一名讀書人毫不明白的。這是一份對家鄉最高的敬意,非大肆宣揚贊其美,非大放厥詞責其醜,只是想更多地瞭解它、靠近它,滿懷着第一次遇見時的那份初心來汲取其間的真意。

如數家珍自豪情

對自己故鄉的瞭如指掌一定會令人自豪滿滿。行文至《湘西》篇章,沈先生也按耐不住,自信地以一個土生土長本地人身份來展示出家鄉的全貌,來對那些自視過高的外人的片面之詞表示鄙夷。沈從文堅信,身於此、長於廝的人要比那些滿腹經綸的遠觀者更明白此處生命的鮮活。單就江面上過往的船隻來說,沈先生就能排出“大鰍魚頭”、“烏江子”、“洪江油船”、“白河船”、“廣舶子”、“洞河船”、“麻陽船”、“桃源划子”、“銅仁船”等等特色名稱,對各色船隻的形象描繪也讓我們相信沈從文一定能夠將它們切實地畫將下來。可以想象,在孩提時代,這些在江面上滑過的五光十色的船隻給這些水岸邊的孩子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一路上看着沈從文們成長,直至將它們送出家鄉,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被湘西撫養長大的沈先生驕傲地描繪了自己深諳的此間風情,不只是山水河川,普通至船伕礦工,稀奇如蠱婆男巫,一應俱全。當有人以“學者”自居,僅憑沈從文人的片言隻語就管中窺豹,產生對於湘西的錯誤見解時,作爲一名故鄉赤子,沈先生惟有自豪地在筆尖傾瀉出對那每一寸土地的`深切感知,來全力捍衛自己家鄉的尊嚴。時光流轉不息,那份因爲對故里瞭然於懷而生成的自豪之情,想必不僅留存於沈先生一人的心中吧。

愛人自成新歸巢

生活的快車終究還是會繼續向前奔行不止,那故鄉也會漸漸化爲旅途中曾經的一所驛站。及至《湘行書簡》的部分,沈從文筆下漾出的又是另一種思鄉之情。細細究來,沈先生的這些在旅途中同夫人張兆和的來往書信纔是前兩篇章書文的素材來源,它們是沈從文旅途中的心情最原始的重要寫照。

在沈從文二十日左右的離家行程中,光收錄於書中的信件就達三十多封。《今天只寫兩張》、《第三張……》……《第八張……》,這是作者在行程某日中寫下的幾篇文章的標題,一眼就能明瞭沈從文的心已經飛向何處了。旅途中,沈先生常常一封信剛寫完封口,還未等及上岸歇息時找尋寄發之處,馬上又忍不住開始了第二封,最多一次居然積累了六封信件一同寄出,真不知夫人將作何感想。

就這樣,當讀者還沉浸在前兩篇章那純樸曠達的原野之風時,沈先生的筆觸一下子又柔和了起來。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記》中,沈從文曾揮筆揶揄過一名因爲同相好之人纏綿悱惻而誤了開船時刻的船伕,而在此處同妻子的交流中,卻又成了“這份生活真使我感動得很”。彼處的爽朗同此間的婉約並存,原來沈從文早已心念新的歸巢、新的故鄉。在沈先生心中,固然湘西人民那種原始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比起大都市中已然腐化的人心更令自己嚮往,但個人好惡還是敵不過連理之情。真的是哪裏有己所愛之人,該處就是自己下一步的歸宿。舊日的故所已然遠去,但不用擔心它“雁過無痕,落葉無聲”,這期間的故事已然深烙在心間,鑄成了現在的自己,在同愛人交流的隻字片語之間,它都會不經意地蹦將出來。那觸動心間最軟弱之處的瑣事也必定會加深這份新的羈絆。所以,不用沉湎於昨日,珍視當下,善待眼前至親之人,今日生活的點滴也必將成爲明日的故鄉之情。或許沈先生也想把此間情誼傳達給我們吧。

全書的三個篇章各表一枝,多層次立體地呈現出了沈從文對於故鄉的諸多感觸,看似主題不一、風格各異,但也許這纔是血肉生息的人心的真實寫照,合上書本細細品完讓人頗多感觸。倘使各位尚有興致,還可換種方式,將各章中描述同日行程的部分單獨提將出來並行閱讀一番,更直面地體會那種五味交錯的感覺。我想,這肯定又會另有一番滋味。

這纔是家鄉對人們真正的意味,從舊時、現在,直至將來都是如此。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6

我的媽媽來自美麗的湘西,我每年春節都會去湘西外婆家過年,也特意去鳳凰古城遊覽了沈從文爺爺的故居。今年假期我帶回了沈爺爺寫的《湘行散記》,從書裏面我對湘西的風土人情有了更多的瞭解。

《湘行散記》裏面的文章講述了沈爺爺兩次回湘西的經歷:第一次回去,感受到家鄉的美麗、可愛;第二次回去,因爲舊社會戰爭的'原因,家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但他們並沒有放棄,積極樂觀、努力地改變生活狀況,讓當時的沈爺爺倍感溫暖。

從沈爺爺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沈爺爺讀書不多,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勤於寫作,日積月累,成爲作家。他身上就有一股湘西精神——勤於勞動,通過努力去贏得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我的外婆也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年輕時下地耕種,勤儉持家,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現在,外婆年紀大了,可她卻依舊閒不下來。她常說:“閒下來什麼都不做,會生病的。”外婆在小區旁邊那塊荒廢的小山坡上,開墾出了好大一塊田地,因爲是在山坡上,澆水施肥,清理雜草,花了不少的力氣。外婆在上面栽種了辣椒、番茄、茄子、冬瓜、南瓜,還種了一小片西瓜。在外婆的菜地,能看到滿地各式各樣的蔬菜,我爲外婆的勤勞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動不已,這是我們城裏長大的孩子體驗不到的勞動的快樂。

我從小養成了一些懶惰的習氣,家務活做得很少,週末也習慣待在家裏,不願出門。後來,每年回到湘西外婆家,看到外婆那麼大年紀還堅持勞作,我也開始學習幫家裏做一些家務,並做一些身體的鍛鍊。我在學校參加了射箭班的訓練,剛開始覺得辛苦、勞累,後來慢慢適應了,還在市裏舉辦的比賽中拿到了好名次,既獲得了榮譽,又鍛鍊了身體。我漸漸愛上了運動,儘管現在課業繁重了許多,我還是堅持在中午或下午休息時去運動一會兒。

讀沈爺爺的《湘行散記》,給了我很多啓示,懷有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的處世態度讓我受益良多。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7

小時候常常幫朋友些情書,如今看來顯得太荒誕可笑。再讀沈先生的文章,卻發現,情書原來可以寫得這麼美。

比如這一句:“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一個人在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才發現自己已老,而心中的那個她卻依然年輕。這種對人生的`回味摻進對愛情的眷戀之後,句子顯得很有美感。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着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

而這一句,無論在音韻上還是意象上都非常出色。人物隱藏在如畫的場景當中,音律跟着場景流動。

這些字句若是早些年來研讀,恐怕早已不是今天的自己了。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8

說實話,看這本書看得雲裏霧裏的,正讀其間彷彿還能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片段場面,放下書腦袋裏即刻空空一片,實在難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感情,頓時會覺得書讀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直到後來“偶感懷人”部分,心裏纔有了些許與作者的共鳴,再徑自往前翻看,也許能略懂作者萬分之一。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吊腳樓”,我就想象着難道是把樓房吊起來在半空中?隨即百度,果不其然,結構美麗悅目,飛樓高閣懸在半山中,倒影重重映入碧水裏,真是美麗湘江水中樓!怎能不讓人感嘆?何況此一行,沈先生是歸去故里,這一路的人和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不被觸動不生情愫!無論樓閣中是住着什麼人,都必是有着純潔靈魂的,散發着與自然溶爲一體的特有味道的,那裏的水手踏實質樸,勇敢耐勞,幾十年行船,劃過多少灘,走過多少潭。多情水手與吊腳樓中溫暖的女人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正如沈先生的話“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櫓歌聲聲,灘聲長流,作者再回湘西,一下子就踏進了十幾年前的歷史中,“過去的,有誰人能攔住不讓它過去,又有誰能制止不許它再來?”看到曾經一起釣蛤蟆的老伴,沈先生竟被“時間”猛烈地摑了一巴掌,他沒有上前與之相認,是不敢?不願?還是害怕?我想那時那景那身份還有分別多年的境遇都無法使作者走向前吧,那感覺可能就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

“時間使我的心在各種變動人事上感受了點分量不同的壓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有很多東西和人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悄然改變,前些天尋到了多年的同學,當時激動的心情彷佛回到童年的沒心沒肺,馬上聯繫加了微信,寒暄了現狀,回顧了過往,過程中竟幾次無語。是的,時間已經讓我們的'友誼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候,到今天,中間的這段人生我們不曾參與彼此,又如何懂其悲喜?只是再見面時如何不教人感懷時間都去哪了?沈先生說,“十個月內死了四個最熟的朋友,這些人的死去值得紀念,紀念的方法應該不是眼淚,不是儀式,也不是言語。”友誼如此,人生如此,時間亦是如此。

這篇散文集,讓我讀起來感覺筆觸自由,文字鮮美,通過很多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故地重來的感慨,也通過信札和回憶來嘆息物是人非,仔細品讀,彷佛也理解了作者的部分情感,那就是對生活和時間的感悟吧。“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9

初讀《湘行散記》,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湘西風情。似乎真是一本“散記”。然而細細地回想,忽然感受到一股蒼涼。

有多少人知道湘西?你可知道湘西?對世界來說,湘西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角落罷了。世界可以拋棄湘西,歷史可以拋棄湘西……湘西太不起眼了,然而世界似乎已經開始了拋棄。歷史依然前行,說不清何時會有休止符。

其實《湘行散記》真實地反映了湘西的狀況。從“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到“歷史是一條長河”,也許這本書本身就是以小見大。湘西的人有湘西的生活,當那個湘西的婦人打聽湘西的“牛保”時,她的內心是悲苦的,但聽到“牛保”落水時,她會怎麼樣?回不去的人,書寫回不去的過往,只留下湘西的人們黯然神傷。

於是,湘西的人懂了,懂得他們生活的`地方是美麗的地方,但美麗又能奈何現實怎樣。看那些水手,拿着低日薪賣命,氣力。看那幫女人,流落風塵淪爲妓……殘酷的現實陶冶純粹的人性,湘西人看似粗野,但卻保留了骨子裏最真最真的東西。《湘行散記》裏有許多是低層人民,但獨獨在他們身上,純粹最爲明顯。他們的性子最直,最爽朗;但在心底,又是寸骨柔情。

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痛苦;但也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溫情。當牛保手裏提着核桃,笑着對“我”說,“我會回來過年的”之時,他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溫馨嗎?但當那婦人聽聞牛保落水生死不明時,她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悲涼嗎?當多元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我們只能輕嘆:這纔是有血有肉的湘西!

當這麼多人平凡地生,又平凡地離開,現實用冷暖摻半告訴我們,其實《湘行散記》裏的人物,都是我們自己。我們掙扎於世間,世間因我們而組成,沒有任何關係比這更巧妙自然。輕合上書,一陣聲音傳自心底:現實就是淒涼與溫馨,要堅強。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0

《湘行散記》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我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叫做——《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的一個朋友。故事中順便穿插了有關沈石田的介紹。沈石田,石田是他的號,他的真正名字叫做沈周。他與沈從文先生一般,都是才高八斗的人。他不應科舉,專門花心思於詩文書畫,同時還是“明四家”之一。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要去桃源時,在行車過程中與沈石田的交談與自己的回憶。我認爲沈從文先生的朋友是一個語言巧妙的人。他不是像別人一樣,對那些名人採取一味的讚美的方式。他運用了笑罵的方法,來表示自己對沈石田先生的讚美。也體現出了他是一個粗獷的漢子形象。他不論是做事情,還是說話,都是心直口快的。做錯了就罵,這是他爽朗性感的表現。可能正因爲他的直爽,交了好多的.朋友。真的可謂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朋友。”但是在他粗獷的外表下,卻隱藏着一顆柔軟細膩的心。他極愛收藏字畫。可能在他心中有了畫展與好畫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吧。

其實我比較喜歡這一類的朋友,他們“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之間有着最深厚,中肯的情誼。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1

隨手翻開《湘行散記》,便被沈從文先生構建的亦真亦幻、淳樸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這部散文集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鄉時所作的遊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黑暗的時光中,《湘行散記》依然能繁花盡開、向陽而生,令人驚歎。

文章的字裏行間都是“花”,是盛開的向日葵,是永遠保持的一種向上的姿態。文字中氤氳着煙火氣、草木香和書卷氣,令人初讀時便心生愉悅。清新易懂的筆觸中,透出沈從文先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一顆赤子之心;幾筆傳神的描寫,便將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現在每一位讀者眼前。且看《桃源與沅州》中的這一段:“那種黛色無際的崖石,那種一叢叢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種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個如何不可言說迷人心目的聖境!”寥寥幾筆,這桃源仙境的美麗便溢了出來。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開滿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堅韌的象徵。纖手老頭兒對生活的努力執着、拉船人對生命的忠實莊嚴、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的豪邁豁達等人物身上的頑強品質是令人讚歎崇敬的。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特點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而沈從文先生又未嘗不是呢?在沈從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優秀品格與志向、期望,蘊含着對黑暗社會的思考和不滿,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在與沈從文先生的交談中,我彷彿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人:性情率真、喜歡字畫、對湘西有着無限眷戀和熱愛、身上不乏勞動人民勤勞的影子。看着沈從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爲何還能保持如此樂觀的心態生活?”沈從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說:“因爲他們身上有着勞動人民頑強的品格,有着屬於中華兒女的那份堅韌不拔!”是啊,這些美好的品格多麼難得,多麼需要新時代人們學習傳承!

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執着堅定和勇氣?考入海南中學,進入新的的學習旅程,起初我並不適應,遇到了許多困難:人際關係重新洗牌,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周圍的同學都是百裏挑一的佼佼者,這一切無形中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是,我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我相信,努力不會白費,花開的日子不會遙遙無期。終於,在期末考試時,我的成績有了質的飛躍。

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記》,回首那些閃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頂,貫注我的全身:面對困境,我沒有任何的理由退縮和放棄,必須堅定目標,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開。在黑暗中,我們最需要的,便是那份執着堅定,以及信心和勇氣。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2

在圖作品館閒逛着,目光無意間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記》作品,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好吧,就從這本開始吧。翻開作品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氣息立即涌了過來,細膩的筆觸,精簡的圖畫,吸引着我繼續前進。

作品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裏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卻淪爲的婦女;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長用極爲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純樸的風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個機會去湘西,親自去體驗這樣如天堂般的地方。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瞭解湘西,摯愛湘西。

字裏行間,我能夠感覺到沈老先生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而我們呢,天天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失去了太多。因此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3

湘行散記的主人公是一個行者,他從乾淨得沒有一粒世塵沾染的湘西啓程,走了十七年人生的路,回到起點,發現湘西還是乾淨得沒有一粒世塵沾染,其實是他自己的心靈和年輕時一樣的不被世塵沾染,因爲這個地方是桃花源,雖然在現實中它看不到,卻深深存在於人們心底。

也許主人公就是作者吧,也許又不是,但這都不重要,因爲此番湘行留下的是無形的心跡,而非足跡。我讀到上篇《邊城》中翠翠的原型,她是絨線鋪店主的女兒,儺送的原型則是作者當兵時的夥伴,儺右。十七年後作者回到了絨線鋪,看見店裏有一個長得和翠翠一模一樣的女孩,那是他們的女兒,儺右也老得他幾乎認不出。

還有那座山上的小國小校,大家都相信那些在山上踢球的小夥伴們長大後會出落得與衆不同。戰火毀了它,所幸大家都跑了出來,各奔東西了。如今主人公回不去了,那其中各自在人生旅途上跑了十七年的夥伴們,再見到時他們是和他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見的無趣而庸俗的中年人無異,他們都回不去了。

作者唯獨喜歡那些水手,那些每天在清澈的湘江裏與浪花礁石鬥智鬥勇,漫遊山水以船爲棲身之地,對每一個朋友都坦誠相待的水手。我尤其喜歡那個水手朋友終於上了岸之後,在琳琅滿目的'花花世界裏,他卻把口袋裏所有的錢都用來買了作者最愛吃的橘子。

記得麼?他見到儺右的時候不忍驚動“他們那份安於現狀的神氣”,見到昔日同窗時爲他們“精神上的營養不足”感到失望,於是他都很快地離開了,沒有多看一眼,僅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一個淡淡的影,可是那些水手是他整個行程中一路相伴的,他們的形象是最最鮮活的,他們與自然融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說着有些野蠻又樸實的話語,與風浪鬥爭,內心也如水一般清澈。他們一個個都是真真切切的。比如那個有着古羅馬戰士般身材、托爾斯泰似的白鬍子的漂亮老水手,日常不過是弄船人眼中“一個又老又狡猾的東西罷了”。這裏沒有什麼“不忍”說的話,也沒有精神上的“不足”。是這些水手們的存在讓此次湘西之行靈動鮮活了起來。

如果桃源是幻象,那麼帶作者遊桃源的水手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隱喻?這些遊離於一切社會關係之外,漂泊不定行如浮萍的弄船人,相伴着作者行跡的始終,作者喜歡他們,與他們在一起最自在,因爲他們象徵人最自然的精神狀態。他們有年少的,有年老的,有原先來自各個行當的,但在這裏都是一樣的弄船人,在淨如明鏡的江上歌唱,在險象環生的漩渦中搏擊,他們不就像人各個年齡段、在不同環境中始終保持最本真精神的外化麼?

作者的變化是大的,大到可以對於同鄉的經歷“毫不出奇,毫不驚訝”。但他的變化又是小的,小到面對再大的變動也堅持“迷信”他那一雙手,寫“沒有人再想看”的小說。所以他的內心一直就如那些水手一樣,從年輕至年老,即使置身一葉扁舟,漫遊東西,漂泊無定,風浪無時,浪打千擊,掌舵時、泅水時、嬉笑怒罵時神氣依舊,歲月的痕跡就如長蒿在碧水中輕輕蕩起的漣漪,稍稍揉皺了水面,緩緩地又趨於平靜。

漫漫湘行行者行,行者行,行千里,且回首,桃源依舊我本心。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4

我最初是在喜馬拉雅聽到這本書的,由於朗讀者是位女聲,加上那篇文章文筆比較細膩,讓我誤以爲是位女作者寫的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沈從文的作品,因爲以前看過《邊城》,所以頓時對這本書也產生了興致。

還是先購買的電子版,不過看完之後決定再買一本紙質版的,因爲覺得這本書日後還有再翻閱的價值,而想要圈閱或批註點什麼的話,電子版就不如紙質版擁有這個樂趣了。

前面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書信我就不評論了,他們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搜索,我這裏重點想談的'是對於散文的幾點看法。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感興趣,一是因爲作者文筆比較有趣味,讀起來比較輕快,作爲消遣來說,比較不會發悶。二是籍此可以瞭解湘西的民風民俗,那個時代、那些個普通人物的生活質樸而又真實,讓這本書成爲最真實的記憶。最重要的是作者懷有一顆平和、尊重、敬畏的心,這纔是本書最大的閃光點!我認爲真正的藝術家不是爲了炫藝,也不僅僅是爲了直抒自己胸臆,而只是用藝術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對這個大千世界的真實感悟並分享給大家。所以作爲一名藝術家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悲憫之心,感情一定要真誠,其作品纔有生命力、才能感動別人。

《湘行散記》書中描述的如畫風景,讓我看了都想要跟隨作者的足跡去一一探尋,那淳樸的市井生活、好聽的櫓歌,讓我也想去好好領略一回。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即便再卑微也努力生存着的生命讓人感動。原來每個生命都生而不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敬重!

無論身處何種險境,永遠勇敢面對,無論身處何種黑暗,永遠心懷希望!懂得珍惜當下的每一個日子、懂得感恩目前所擁有的一切,知足常樂,用愛擁抱世界,這難道不是我們現在也非常需要的一種精神嗎?生命無常,活着不易,人生百年,還有什麼是不能看開的呢?

亙古的時間長河,多少生命輪迴其中,滄桑歲月,不同的人物在相同的場景演繹着相似的生活。“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們或許無力改變些什麼,卻可以好好銘記他們同時深深反思自己。

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於作者比較接地氣,沒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作品流露的思想悲憫而不頹廢,處處透露出對這方山水和淳樸生活的真正熱愛。我驚訝於作者在這個年紀怎能如此通透,心裏不禁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也好奇起來。

我原以爲沈從文只是一介書生,後來才得知他國小畢業15歲就從過軍,童年過早的見識了太多的殺戮,所以早早的就體會了生命的無常。早熟早慧的他不認命,19歲就獨自北漂去了京城,從此在那裏開啓了自己另一番精彩人生。很多時候作品源於生活,一個有着豐富經歷、生性堅韌而又淡然的人,其人生本就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書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5

斷斷續續讀了一些散文,其中沈老的文字最能打動我。他不像余光中左手掌紋,不像汪曾祺生動有趣,不像老舍溫文爾雅。沈老的文字節奏明快,句式簡短,三五個字就是一句話,會自然而然地從口裏跳出來。一條河水長又長,從屈子到民國,歷史反反覆覆,多少政權光輝一時卻潦潦收場,多少風雲人物叱吒風雲又灰飛煙滅,唯有沅河上那些砥礪歲月的水手和他們粗魯的話語歷經多少風雨洗刷還帶着一些原始的味道。

無論走的多遠,總有一個地方羈絆着我們。幾十封書信,句句無不殷切的想回家,回到那個有火爐炊煙,有兄弟姐妹,有歡聲笑語的熟悉場景。有時候一天寫幾封信,寫信的'人邊寫邊想看信人的心情,這時那個少年嘴角一定是微笑的。而有人一下子收到一大包信時,肯定也很幸福。木心說“從前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慢,一切都慢,所以可以保留好久,連想家的味道也久久縈繞在這江水之上,奔流萬載從不會變了味道。越是喜歡,便越是嚮往。如果可以選擇,我最想生活在唐朝,另一個便是民國。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裏,沈老能在河上漂泊幾年而生存下來,很多歸功於湘鄉這片土地教給他的知識,而這些東西是在課堂裏永遠學不到的。那些淳樸的人,那些貧窮的生活,那些動盪不安的日子,在沈老的文字裏一切都鎮定從容,就連打架也是那麼仗義講理。不論是八歲就殺了人的水手,還是見到無數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沈老就像一個歷史記錄者,不偏不倚,用手中的三寸筆記下了這些歷史上上演過無數次的場景,字裏行間透露着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對沈老,始於才華,忠於才情,陷於人品。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6

《湘行散記》的前半部分是沈從文與妻張兆和的書信,多沈從文寫的。後半部分是他的散文,記載了他1934年返回故里的一路見聞,看着曾經美好的故鄉變的滿目瘡痍,他心生悲意,繼而引發了他對童年時期、年輕時期的回憶以及沿途湘西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的記錄。

靠岸停泊時正當傍晚,紫絳山頭爲落日鍍上一層金色,乳色薄霧在河面流動。船隻攏岸時搖船人照例促櫓長歌,那歌聲糅合了莊嚴與瑰麗,在當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樂。

他對於景色的描寫,自己卻總說覺得人類的語言太貧乏了寫不出這自然的壯闊。

躺在尚有些微餘熱的泥土上,身貼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閃放寶藍色光輝的螢火蟲匆匆促促飛過頭頂。沿河是細碎人語聲、蒲扇拍打聲,與煙桿剝剝的敲着船舷聲。半夜後天空有流星曳了長長的光明下墜。灘聲長流,如對歷史有所陳訴埋怨。這一種夜景,實在爲我終身不能忘掉的夜景!

他們之間的書信被稱爲民國四大情書之一。這部分書信是沈從文在得知母親生病,從北京沿水路回家的途中寫給三姐兆和(張兆和在家排老三,所以沈從文會親切的喊她“三三”)的.信,他把一路的見聞包括對三三的思念悉數寫下。筆下的湘西,好似世外桃源一般躍然紙上,清新自然,活潑可人。如果要去湘西玩,這本書也可以做半本旅行指導了。

沈從文追求張兆和的時候,每天寫情書,寫到最後張兆和也心軟了,只能感慨“是因爲他的信寫的太好了!”

日中太陽既好,景緻又復柔和不少,我念你的心也由熱情而變成溫柔的愛!

我一個人在船上,看什麼總想到你。

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有了你在我心上,我不拘做什麼皆不嚇怕了。

我希望夢到你,但同時還希望夢中的你比本來的你更溫柔些。

我知道對我這人不宜太好,到你身邊,我有時真會使你皺眉。我疏忽了你,使我疏忽的原因便只是你待我太好,縱容了我。

三三,我今天離開你一個禮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來真不快,因爲這一禮拜來,我不爲車子所苦,不爲寒冷所苦,不爲飲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什麼都不辛苦,可是想你太苦了。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想念。總之就是越看越虐狗,也越看越幸福。他真的寫的太好了!

至於他們感情的後話,至少在合適的年紀,愛了最合適的人,給了彼此一段五彩斑斕的時光。《湘行散記》值得再過些年讀,慢慢的讀,迴歸到那個時代去,又苦澀又甜蜜的日子。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7

再讀《湘行散記》,又一次感受到了從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帶着湘西的秀麗山水,帶着濃濃的湘西風情,帶着對生命,對歷史的感悟靜靜流淌而過。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卻沉澱下了太多的嘆息。

《湘行散記》收錄了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湘行書簡》《湘西》及《燭虛》等作品,可以說貫穿了從文先生20、30、40年代三個時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創作在縱向發展上,因表現形式的的差別體現出三個階段的不同風貌,展示出從文先生對生命意義始終如一的探究。

《湘行書簡》作於從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與夫人張兆和的一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寫了先生歸途中的所見所聞,後來的《湘行散記》即是根據這些詩意的信札寫成。僅僅是六篇散文,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8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爲交際女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爲交際女,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沈從文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沈從文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沈從文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沈從文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沈從文們在沈從文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麼。聯繫現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個園區的千千萬萬來自基層的羣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後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並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沈從文們強一點,在這個異地沈從文鄉耕織自己的夢想。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說的,我們並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所謂的`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雖然面對生活的“寒暑”的來臨,我們比某些人更感覺嚴厲,但我們不應該因爲這樣就逃避生活,也不應該因爲這樣就放棄爲兒女,爲父母,爲命運夢想所作的應有的一份努力。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在自己,是應當感覺莊嚴自豪的,在別人,應當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寬廣些,或許我們只是歷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命裏,去哭、去笑、去愛、去吃、去喝,像生命無法把握的水手,永遠勇敢有力,像淪落風塵的婦人,永遠保留那份純真的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19

講述了沈從文接到來信回湘西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途中的見聞。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湖南原是一個質樸、神祕而又不失人性之美的地方。

書本前半部分是沈從文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信中表達了一路上對張兆和的深深思念。信中的文字細膩、溫暖而純樸。或許是受到美麗湘西的感染吧,信背後的沈從文顯得那麼細膩而充滿溫情。這吸引這我繼續讀下去。

後半部分則是全書最主要的部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沈從文船行途中遇到的那些縴夫。這些縴夫,終日勞碌於急流險灘之間,工資雖不多,可他們出力卻不少。一旦遇到過灘,就必須不辭勞苦地下船淌水,相互合作,冒着生命危險,把沉重的船隻推過險灘。文中,提到一個長得像托爾斯泰的老人,已有八十歲高齡,可仍堅守崗位,爲旅客提供方便。讀到這裏,我不由得同情於底層社會的人們生活之艱辛。

但是這些底層的人們並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而是依舊愛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他們有着一種屬於鄉野的淳樸,他們對一切都有自己的態度,即使罵野話也是不粗俗的,而是有一種別樣的淳樸可愛。這又讓我感到了他們一種淳樸的'可愛。

記得文中作者的一個朋友小豹子,作者本想把他教成一個文人,可他卻偷偷溜出去,當了兵。偶遇作者,他跟着上了船,遇到險灘,雖沒有人要求,可他仍然和水手一起跳進了河裏。當時正值臘月,天寒地凍,他卻在冰冷的河水裏赤裸着身子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寒冷。從文先生擔心他,問她冷不冷,他很直率地說:“冷啊,我們在辰州前些日子還邀人泅過大河!”但依舊在水裏賣力的工作着。後來他跟一個士兵因爲沉船的問題,而發生爭吵,偷偷溜出去跟他打了一架,一覺醒來,還咕咕的笑。看到這,我也不由笑出了聲。這裏的人們都這樣的,淳樸、憨厚、可愛,可他們卻不缺少堅毅與勤勞。這樣的人性之美,哪裏去找啊?湘西的平凡百姓,在他筆下都顯得那樣質樸而堅毅,充滿原始的人性美。他們過着艱苦的生活,可處處都散發着溫暖。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0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前半部分“湘行書簡”,是沈從文在回湖南鳳凰探親期間寫給新婚妻子張兆和的信件,也附了三封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後半部分“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描寫的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這些大半是引起他年少時回憶的。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敏感些,感情更充沛些,再加上有一種本領,能把一切記錄下來,就像沈從文說的:“我以爲人類是個萬能的東西,看到的一切,並各種感官能感到的一切,總有什麼辦法用點什麼東西保留下來,我且有這種自信,我的筆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無論過了多少年,讀者讀到這部作品,就好像自己也坐上了小船,看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時期或緩或急的河流上及岸邊人們生活的景象。

作家就是比普通人更有使命感、責任感,要記錄歷史,思考人生的本質。沈從文提到,他這次回家,“原是翻閱一本用人事組成的歷史”。看到船上及吊腳樓裏在生死邊緣討生活的男男女女,他先前還向妻子提到“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爲的生”,生的沒有價值,隨即又被他們感動愛上他們。“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們來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起自己那分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活,卻不逃避爲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故鄉的山山水水,給了沈從文許多智慧,看透人生的智慧。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是不對等的,沈從文愛張兆和多一點。張兆和找胡適校長告狀沈老師總是給她寫情書,胡適卻說“他非常頑固的愛着你”,張兆和回答“我也非常頑固的不愛他”。但從本書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中卻看出張兆和很愛沈從文,最起碼那個時期他們非常非常甜蜜,沈從文稱張兆和“三三”,無時無刻不在跟她分享着一路的見聞。張兆和則稱沈從文“親愛的二哥”,她計算着沈從文的行程,擔心路上有事情,就連“大風也刮起來了,像是欺負人,發了狂似的到處粗暴地吼”,發愁這風“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冰”。真美!如今,通訊這麼發達,這種相思怕也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了。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1

《湘行散記》 是沈從文兩次重返湘西故鄉的遊記記述,給我們展現出湘西獨具魅力的風光、風土人情以及底層人民的生活的艱辛。

湘西的人民是純情的,善良的。書中《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記錄了一個充滿“野味”的友人,他愛說髒話,能罵出稀奇古怪的字眼,就像一本活生生的辭典。他講着最不好聽的話,但卻對朋友有着最中肯的情誼,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湘西的人民也是善良的,有一次,作者同幾位水手在船上漂泊,靠岸時,由於水手的工資微薄,因此作者便請水手們喝酒,便給攔頭的水手錢,讓他去買酒。可到後來,他卻買給作者一袋橘子。這可見人性的善良。

湘西的世界是美麗的,湘西的桃源縣自古以來就有“世外挑源”之稱,如《桃花源記》記載的那樣:“土地平曠,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這就是湘西,有着世外挑源的生活環境環境,有淳樸的人民,有清澈的河水,有讓人難忘的櫓歌,有充滿野性的水手,有質樸的失足婦人。

湘西的世界在作者筆下,雖有不堪,但也是美麗的,今作者沉迷,也令我神往。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2

今天,我閱讀了沈從文《湘行散記》中的《鴨窠圍的夜》。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夜宿鴨窠圍的所見所聞,不僅描寫了湘西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更寫出了對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寂靜的,但在沈從文的筆下,卻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個場景都描寫得生動、自然,洋溢着濃濃的生活氣息,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既體現出鴨窠圍熱鬧的氣氛,又讓人們對人與自然這一話題有了新的思考。同時,文章也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寫了鴨窠圍夜中的'人、景、物,極具文學色彩和詩意。結尾段中,作者又通過聲音和色彩,將先前 “娛樂”的主題轉化爲“生存”,告訴讀者那“原始”的生活幾乎是恆古不變的,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使讀者極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區獨特的生活方式。

《鴨窠圍的夜》是沈從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真摯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筆流暢、感情真摯、用詞優美,彰顯出沈從文獨有的特色,是整個《湘行散記》中最爲動人的文章。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3

沈從文系列的作品,其實我在國小的時候就很有接觸。我對於沈從文這個作家的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純樸,也的確,在沈從文還沒成爲大文豪之前,他的家境十分貧苦,這可能是沈從文的作品風格的形成的緣故。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我的心中,湘西一直是一個充滿了傳統的地方。這裏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在城市生活中可想而不可求。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可謂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在現代化碼頭早已不見。

在這裏你還能見到西蘭卡普織錦;還能見到苞谷燒酒和糯米粑;還能見到民衆們唱着純樸的民歌;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

也沒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能夠見到這樣的例子,在西部地區,剛好乘着汽車路過了一個高速路口,看着天色的灰暗,就想着在這個地方過夜。看起來是一個純樸的小鎮,其實並不然,在進入了景區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商業化的旅遊小鎮,這裏的鎮民早已從原始的勞動人口轉化成了旅遊的各項開發工作的員工。乍還有一點爲這座小鎮的.商業化而感到嘆息,在走到小鎮的盡頭時,我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很明顯可以看出來,這裏原本是一片森林,但是又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這裏已經在施工,並且從建築牆上的示意圖上看來,是要作爲房地產的開發。

瞬間,這塊光禿禿的地皮變得漫無邊際。

中國是在騰飛沒錯,但是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回頭看”,不能對不起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4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但這部散文集並不只是《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誌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記敘了沈從文從北平回湘西鳳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親,行至桃源,他轉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經辰州、瀘溪、保靖、茶峒、鳳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後匆匆返程。這本《湘行散記》就是這一路上,寫給妻子的信,循着他的回憶寫下來的。這本書以還鄉歷程爲“線”,以小船停泊處爲“點”。點線相連,徐徐向我們展開了一幅湘西山水長卷。

書中的美景令人陶醉,清澈潺潺的溪流,與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圖畫,這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書中有讓人聽了就忘不掉的櫓歌,有粗獷淳樸的號子聲,有醇厚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這些民俗在現代社會中沖刷不掉的痕跡,也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中最美的,莫過於每一個人爲了生計,爲了養活自己和家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不易。這本書中既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也有可愛純樸卻淪爲妓女的婦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這一篇文章中的水手們,他讓我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爲了生計所付出的努力。

在這篇文章中船上到處都是水手的吵罵聲,作者卻把他們都沒有修改,寫了下來,這是爲了展示水手們生活的本相,通過水手們的野話,來展現水手們旺盛的生命力。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爲自己的生計而努力着。生活,就是生下去,活下來,小時候,我們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下快樂的生活,但是當我們長大了,畢業了,踏入社會了,我們就不能一味地向父母們去索取,我們要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養活自己,也養活父母。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爲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直面生活的美好品質與堅強對抗艱難不易生活的精神,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在我們的心底埋下一顆自力更生的`種子,激勵,鼓勵着我們好好學習,在長大後,踏入社會後,能自給自足,在社會上立足。

這篇文章還讓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不能之通國外表來判斷一個人。這篇文章中,雖然每一個水手都是一個滿嘴野話的“糙漢子”,但是他們也擁有着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就像其中攔頭的水手雖然脾氣很大,對小水手少不了呵責怒罵,卻又在第一時間救小水手上船,在嚴酷而寒冷的冬天脫下棉衣單褲,爲小水手替換。這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還要注重他的內心。外表美麗的人,內心不一定美好善良,外表醜陋的人,內心也可以閃耀出絢麗的光芒。就像人們常說玫瑰雖然美麗,但它是帶刺的,醜小鴨雖然醜陋,但他也可以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湘行散記》嘗試把當時最近二十年當地農民性格靈魂被時代大力壓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樸素所表現的式樣,加以解剖和描繪,這種直面現實的冷靜思考非常有價值,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品味。同時,面對湘西這樣一個紛紜變化的社會,沈從文反璞歸真,流露出對故鄉人事變化的隱憂和悲憫情懷,也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湘行散記》,是一篇值得我們去好好品味的書,他會給我們的心靈增添一份光彩,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美好與堅強。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5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隊伍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一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

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可以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6

那山、那水、那人

喲男子,講粗口,空靈的歌聲口櫓。山連山的水被打回曲連水,有山有水塊,江洗衣婦臉紅了,掩面連接到櫓歌,歌聲不歇,水波紋永遠,湖南桃源罷!

沈從文在1934年回到家鄉,給了我這樣簡單而美麗的想象。 這是家鄉寫下了湘西的朋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晚,湘西的水...已經十多年沒有回到湘西了,家鄉仍然沒有改變——但又改變了,那個人有些離開了,那個城鎮改變了一張臉...爲什麼!

人們還是那麼的單純和慷慨,但是背後的笑聲卻充滿了悲傷!只有水手。16年前沿河一半的碼頭,都裝滿了高大的油輪。寬闊平坦的河流,整潔的碼頭,來來往往的水手,用硃紅,水銀,苧麻,布料... 填滿了。不管那天多麼喧鬧,是夕陽殘留的一抹深紫,是那首飄動的小曲,是多麼壯觀難得。看看16年後的今天!河岸支離破碎,船隻被捆綁在一起,並被標記爲”出售”。水手買船!多麼荒涼!當大方的愛笑組成了堅強的年輕喲,現在成了重量貨爭論的'瘦小男孩!爲什麼?是什麼讓桃園鎮屈服了!悲憤過後,只能無奈地驚呼: “時間命運弄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鋼鐵船啓航,誰會用小船運貨?這就是“生命”的苦味,慾望和悲傷是非常神聖的。我們不值得用金錢或任何其他手段來滲透他們的命運,擾亂他們應有的悲傷和歡樂。人們不得不放手,所以他們又開始笑了,只是有點痛苦。

20世紀30年代面臨着幾年後仍面臨着,你看在中國的江南,擁有一批鸕鶿漁民放入水中,在竹筏蒿住宿,光着腳丫,捲起褲腿,雙腳暗,聲音響亮一動一吼,飛濺,暢快的歌曲。鸕鶿出來的水一會,綁脖子卡肥美鮮魚。它屬於南方精湛的“鸕鶿”,它是不可到達的,但歷史的潮流,被淘汰了罷!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卻不是那人。歲月沒有蹉跎,物是人非。幸運的是,湘西的水手,還能在中國歷史還是哀樂中唱上一曲櫓歌。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7

書的前面是寫給愛人的信,字裏行間怎一個相思了得。看了幾章,稚氣癡情,沒想到沈從文還有這樣一面,有點感動。看到十幾章還是這個調調,就有點膩。雖然行文中也夾着人物風情,卻被膩得有點看不下去。蹦蹦跳跳好容易過了三十九章,那個喜愛的沈從文才又回來。

最喜歡作者文字中那種存在既合理的心態以及對家鄉的愛。

在沈從文眼中,人們“那麼忠實莊嚴的生活,擔負了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繼續在這世界中活下去。不問所過的是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卻從不逃避爲了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在他們生活、愛憎、得失裏,也依然攤派了哭、笑、吃、喝。”每個人都生動活潑有趣。想想如果是我自己親眼目睹,恐怕會看到無知粗鄙無賴。因爲我狹隘所以眼中的世界就狹小。

記得年少時的一件往事。曾經坐長途車從昆明下景洪,途經思茅去一個朋友的`朋友家拜訪。那是一棟三層的居民樓。在廚房裏我吃驚的發現燒水做飯居然用的是柴竈!現在還記得自己當時的無知,脫口問主人爲什麼樓房還要用柴竈。以前的經歷已經使當時的我明白樓房也不一定用管道煤氣,但是柴竈還是有點超想像了。一直感恩所有旅行中遇到的都是好人。當時的主人也是純樸善良,完全沒有認爲我是城裏人的傲嬌什麼的,真正理解我只是淺見無知而已,仔細的給我解釋了當地的民生以及南北能源差異。

作者筆下的人物,一直都在提醒我,旅行時遇到的當地人。他們可能沒上過什麼學,沒去過百里之外的地方,但是他們努力生活,心中對未來都有規劃,而且他們心中不以惡意對人。

喜歡沈從文是因爲個人覺得他並沒有高高在上或冷眼旁觀的自以爲是,只是單純的“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他沒有去評判什麼,也沒有去試圖改變,就像書生會有的那種以爲是熱血激情,其實是何不食肉糜的好心。

喜歡沈從文還因爲他對家鄉的無條件的眷戀。他筆下的湘西寧靜平和,人物活潑有趣,人事物都淡淡的又吸引人,就像是一副印象派的畫作,具體畫的什麼不清楚,滿眼都只有光影色的印象。沒有去過湘西,也並沒很渴望沿着沈從文的路線走一次,是因爲我知道我不會感受到沈從文的湘西。對於那片土地,作者是全身心的愛戀,全無半點介意。很多人也是愛着家鄉,但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不如意,可能是風沙太大,梅雨季太潮溼,冬天太陰冷,鄰居太粗鄙,鄉親沒文化,等等。每當看到愛戀家鄉的文字背後那點介意,都會想到沈從文。在沈從文筆下,家鄉的一切都好,每一點一滴匯聚成那幅叫湘西的畫,缺了哪一筆,畫都不成畫,家鄉都不是家鄉。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8

沉浸在如鏡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點點漣漪……

只有以心讀過《湘行散記》,才能徹底走進作者的內心。作者沈從文原本是一位軍人,隨着軍隊輾轉各地後,嚐盡了人世間的苦,也閱盡了人世間的黑暗。在他心生厭惡後,便踏上了文學創作一途。

作者沈從文雖然後來幾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筆下最純美、澄明的,卻僅有自己的故鄉。或許,在他的記憶中,也只有自己的故鄉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許如其人所說:“當過兵的人,活着回來,就回到了故鄉。這也許也是當時人們的悲哀吧。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如一面明鏡,揭露了當時社會水手,妓女等底層人民的低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那些人的悲哀,但當你看到最後,你一定可以明白沈從文的——他是在讚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資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們或許是卑微的,低賤的,但通過《湘行散記》,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義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對着一個妓女,卻生出了真實的情感,甚至離別時,也是依依不捨。

而這些水手,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勇敢無畏。這些水手,雖然地位卑微,但他們卻作爲水手的尊嚴看得比性命更爲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們就會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驚濤駭浪,只要船長一聲令下,他們也會二話不說跳入冷徹人心的江中。而這兒,可正不是一種崇高的大無畏的精神嗎?

再看看那些妓女們,在看《湘行散記》之前,我認爲她們是不知羞恥,甚至認爲她們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現在,我的觀點不同了,因爲在沈從文筆中,她們的`生命是非常頑強的,你認爲她是爲了錢財嗎?不,並不是,她們是爲了讓自己的親骨肉可以衣食無憂的長大,纔會放棄她們寶貴的貞操的,因爲,她們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訴訟了人道的黑暗,卻也映射了人道的偉大與堅強,這是本可歌可訟的史詩!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29

說實話,看這本書看得雲裏霧裏的,正讀其間彷彿還能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片段場面,放下書腦袋裏即刻空空一片心理學入門,實在難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心理學入門境和感情,頓時會覺得書讀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直到後來“偶感懷人”部分,心裏纔有了些許與作者的共鳴,再徑自往前翻看,也許能略懂作者萬分之一。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吊腳樓”,我就想象着難道是把樓房吊起來在半空中?隨即百度,果不其然,結構美心理學入門麗悅目,飛樓高閣懸在半山心理學入門中,倒影重重映入碧水裏,真是美麗湘江水中樓!怎能不讓人感嘆?何況此一行,沈先生是歸去故里,這一路的人和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不被觸動不生情愫!無論樓閣中是住着什麼人,都必是有着純潔靈魂的,散發着與自然溶爲一體的特有味道的,那裏的水手踏實質樸,勇敢耐勞,幾十年行船,劃過多少灘,走過多少潭。多心理學入門情水手與吊腳樓中溫暖的女人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正如沈先生的話“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櫓歌聲聲,灘聲長流,作者再回湘西,一下子就踏進了十幾年前的歷史中,“過去的,有誰人能攔住不讓它過去,又有誰能制止不許它再來?”看到曾經一起釣蛤蟆的老伴,沈先生竟被“時間”猛烈地摑了一巴掌,他沒有上前與之相認,是不敢?不願?還是害怕?我想那時那景那身份還有分別多年的境遇都無法使作者走向前吧,那感覺可能就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

“時間使我的心在各種變動人事上感受了點分量不同的壓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有很多東西和人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悄然改變,前些天尋到了多年的同學,當時激動的心情彷佛回到童年的沒心沒肺,馬上聯繫加了微信,寒暄了現狀,回顧了過往,過程中竟幾次無語。讀後心理學入門感·是的,時間已經讓我們的友誼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候,到今天,中間的這段人生我們不曾參與彼此,又如何懂其悲喜?只是再見面時如何不教人感懷時間都去哪了?沈先生說,“十個月內死了四個最熟的朋友,這些人的死去值得紀念,紀念的方法應該不是眼淚,不是儀式,也不是言語。”友誼如此,人生如此,時間亦是如此。

這篇散文集,讓我讀起來感覺筆觸自由,文字鮮美,通過很多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故地重來的感慨,也通過信札和回憶來嘆息物是人非,仔細品讀,彷佛也理解了作者的部分情感,那就是對生活和時間的感悟吧。“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0

以爲美是可以複製的,以爲情感是可以移植的,殊不知沈大作家完了“心機”——唯美的湘西自然風光卻承載了難言的黯然:“當前從窗口入目的一切,瀟灑秀麗中帶點雄渾蒼茫氣概”作者如是說,從武陵過桃源湘西美得令人自醉,但作者的內心卻“我在沉默中意見”,多少無奈與猜度:這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是被湘西的山水浸潤了,還是他改變了湘西山水的滋味?無從探究,只有一種內心的澀澀流動……

可以肯定,作者是極度熱愛湘西這片熱土的:“這地方是個長潭的轉折處,兩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頭上長着小小竹子,長年翠色美逼人。這時節兩山只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爲畫出一個輪廓”這樣的空靈之筆沒有真情實意斷難矯情書出鴨窠圍之夜的切切感受,這樣的光彩畫卷似的故土誰能棄置?然而字裏行間還是隱隱淌着沈大家的愁緒,不忍嘆氣,卻又總忍不住鎖住眉頭,那些唯美風光裏的人物讓他深深憂戚——一面是美得窒息的自然,一面是“醜”到極致的命運!

他從桃源出發,經辰州、瀘溪、保靖、茶峒到鳳凰,吊竹樓裏淚與笑,困鎖舟上十日耳聞“一羣精悍結實青年”的“生”與“死”,辰溪冷月下優美險峻煤礦上的“壯舉”,滕回生堂的音容笑貌映着如今的滿目瘡痍……一切的種種讓沈從文無法在山喜水樂中笑逐顏開,湘西的唯美中蔓延彌散着種種的滄桑,鬱積成一種文字的痛!

我無法洞悉文字背後的`真面目,卻真切地陪着作者去注碼他的痛。痛着水手與吊腳樓女子的無奈與激情,痛着那個多情的水手那個多情的婦人那樣奢侈的情誼,命運的無常和生命的沉靜讓愛的毀滅隱憂顯得無需言喻;桃源與沅水曾經被歷史命運註定的地方卻在“文明”與“墮落”的複合中一再迷惘;《箱子巖》、《滕回生堂的今昔》無言傾訴着湘西大地某塊不被理解的千年孤獨,是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改變成爲墮落的起點,是該怕了保持現狀嗎?還是義無返顧橫衝直撞?此刻,作者落淚了,爲這些千年過着的原始生活!此刻,他忍不住了直抒胸臆了:“儘管寫得是瑣細平凡人事的得失哀樂,其實對於他們的過去和當前,都懷着不易形諸筆墨的沉痛和隱憂,預感到他們明天的命運——即這麼一種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於維持下去,終將受一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所摧殘。生命似異實同,結束於無可奈何情形中。”

生命似異實同,結束於無可奈何情形中!一句鎖住了心中的憂傷,也道盡了生命的滄桑!

我無法洞悉沈大家的內心,卻讀到了來自自我內心深處的悲涼,這份悲涼源於那些活生生生命體的無形“遁逃”與異化——那個戴水獺帽的朋友似乎“上進”了,不再不羈落拓,偶也附庸風雅,玩賞書畫了,卻終是對命運的點頭與俯首,但至少他還粗獷着!而那個愛惜鼻子的朋友終是相信了鼻子會帶來的好運,一度得意,北伐後卻是那麼正點地橢圓了,“只因天亮後我想去楊姓韓姓朋友的墳山走走,他彷佛吃了一驚,趕忙後退一步……我在故鄉住了三天,這個很可愛的朋友,果然不再同我見面。”這樣的筆觸很剋制,卻手術刀一般剝開了他人生理想殆盡後的生存哲學:苟且於社會的罅隙中,不偏不倚!與之相比,那個十幾歲的小豹子“……咕咕笑將起來,原來昨天上岸買菜時,把那軍人的嘴巴打歪……”這樣的“魯莽”卻已是難有的活生生,作者最後寫道“我方明白他昨天上岸買菜去了許久的理由”,這樣的敘述多多少少是一種溫暖的寬宥!

湘西的唯美在慢慢滄桑,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在沈從文的文字裏述說着人的尊嚴,翻騰着命運的不安……

而我,只能拙劣注碼,騰出一隻手在文字裏慢慢滄桑!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1

在圖書館閒逛着,目光無意間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記》,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好吧,就從這本開始吧。翻開書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氣息立即涌了過來,細膩的筆觸,精簡的圖畫,吸引着我繼續前進。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裏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的婦女;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長用極爲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純樸的風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個機會去湘西,親自去體驗這樣如天堂般的地方。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瞭解湘西,摯愛湘西。

字裏行間,我能夠感覺到沈老先生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隨後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

而我們呢,天天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失去了太多。因此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2

好久不曾坐在書房的檯燈下,擰開自來水筆的筆蓋了。是我的心太亂了嗎?差點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好在還有這本薄薄的《湘行散記》,可以讓我的心迴歸到波光瀲灩、風光如畫的美好與寧靜之中。

上世紀30年代,沉浸在新婚離別無盡思念中的沈從文,踏上了沅江之中的一條小船,開啓了一段回到故鄉鳳凰的行程。

沅江的溫柔平和與驚濤駭浪,兩岸的青山綠樹,河街上的吊腳樓,讓人靈魂出竅的櫓歌,船工們的粗野對罵,多情水手與婦人,賣白絨線的“翠翠”,帶有湘西北人獨有的灑脫不羈、特立獨行味道的老朋友們……那些故鄉的風物,那些少年時走過的山山水水,也許就是人生最難忘的吧?遊子歸來,眼前的景與物、曾經人和事交織在一起,繪成一幅湘行的長卷,舒緩有致,娓娓而來,彷彿船下靜靜流過的江水。

這其中,有對愛妻熾熱而綿密的思念,有對年少軍旅漂游歲月的回望與緬懷,有對故鄉的懷想與依戀。面對着那些與自然、與人生和諧相處的鄉野小民,沈從文先生善於挖掘出他們人性中的`美好與純真,感嘆其彷彿千百年來不曾變化的命運和處世方式。但先生的心中,其實已有了淡淡的惆悵。“一份新的日月,行將消滅舊的一切”。“自然平和”的田園牧歌與“支配自然”的現代生活,是否應該做一些調和?

從先生泛舟沅江的日子到現在,轉眼間又已隔了好幾十年,放眼城鄉天翻地覆的一切,今天的我們真不知該作何感想。想來只有潺潺江水,不管什麼“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還在一成不變地默默往前流。甚至流水實際上也已經改變了模樣,至少已不復當年那麼清澈。

之所以重讀這本小冊子,除了想沉澱一下自己喧譁而渾濁的心靈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爲其中頗多涉及到我工作與生活過的桃源與常德,自然更添了一份興味與親切。

文中提到了常德長堤,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在常德街上開的旅社,所坐的“桃源划子”,白洋河文昌閣張貼的“尋媳”啓事,“龐大莊嚴”的桃源名產土雞,經營者古老風俗的“後江”……都是我所熟悉的地方,在我不熟悉的過往歲月裏的美麗與哀愁。

先生筆下曾經風情萬種的常德河街,早已在歲月的風塵裏湮沒。前些年,常德市決定讓沅江邊已經消失的河街,在城中的穿紫河畔復活。儘管舊夢歸來,其實已不復當年的韻致,但我在內心裏依然是讚許的。畢竟,光“河街”兩個字,已經寄託了太多滄桑鉅變後的鄉愁。

這可能是最沒有用處的那種書了。不過偶然之中既已翻到了,倒不妨重讀一遍。因爲,有那麼一條逝去歲月裏的河流,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在你心底泛起美麗的漣漪,終歸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3

所謂鄉土,其實是最這一方水土最深的眷戀

用鄉土二字來形容沈先生其實有點不太合適,畢竟鄉土這兩個字太“鄉土”了。古有陶淵明所代表的田園詩派,而我更傾向於將沈先生的文章稱作是“田園牧歌”。

無論是《邊城》,還是《湘行散記》我們都很容易從沈先生的筆下體會到他會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這裏既沒有如《鄉土中國》所說的'那種封建宗法的有形秩序,也還尚未受到現代文明的那種硬性契約化社會的影響。

這裏的社會形態,似乎只是一種人們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交往。這種自然而然的社會圖景讓作者沉醉,因爲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每個人都是自由自在的,他們的生命似乎沒有受到任何約束。

“他們百年前或百年後的生活可能跟現在一模一樣。但他們仍舊忠誠地活着,擔負起自己那一份命運,不問所過的是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也從不逃避爲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

在沈先生心裏,他當然希望這裏的人能夠一直這樣自由自在。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4

沈從文一生坎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自己的髮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他追求的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

沈從文先生在談及自己說,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說沈身上有着“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從文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着絕對的自己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爲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他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他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於家鄉深沉的愛意之外,嚮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複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提倡奉獻自己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說,避世約等於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爲,沈從文先生應當是寄情鄉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他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5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裏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着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層閒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着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爲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爲我們展現了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着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裏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裏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癡了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蕩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着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着熠熠的光芒。連接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異常的項鍊,光彩奪目。打開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爲一體的書集,打開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6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許多年前讀沈從文,是《邊城》裏的翠翠和儺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夢的愛情。如今再讀沈從文,卻是字裏行間滿溢的愛和塵世煙火氣息裏的寧謐與愜意。

《湘行散記》作爲沈從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錄了沈從文最經典的散文和他寫給張兆和的信件。與沈從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裏行間,水手們的野話,吊腳樓的風韻,落水的候選水手荷荷的'哭聲,行舟水上吃的魚,南方薄薄的積雪,每一個物事,都是日常生活裏的平凡,卻是在平凡裏透露出安詳的幸福和暖意。

在寫這些信件的時候,沈從文剛與張兆和新婚四個月,母親重病,沈從文回湘西看母親,在分離的行船上,他動筆寫下了這些字。人間自是有情癡,更何況張兆和對於沈從文,是多年的執念和戀戀不忘。當年在他的課堂上旁聽的學生,縈繞在他的夢境裏多年,如今終於成爲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爾,卻要遭受近一月的分離。“你只瞧,如今還只是四分之一的別離,已經當不住了,還有廿天,這廿天怎麼辦?!”

那些浸着搖櫓人的歌聲跋山涉水到達張兆和身邊的信紙,一封接一封,透着沈從文濃情的蜜意。“你不要爲我難過,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別的事皆不難過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裏行船,是歸途亦是離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親歸去,心中卻念着遠在北地的愛人。是愛人溫暖的手掌,泛着淺淺笑意的脣邊,帶着他綣綣的愛的溫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歸途,也渴望離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7

他追求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上天,你爲何要這樣無情,對待這樣一個無慾無求的文人?這是我讀《湘行散記》時一直在心中的謎團。

沈從文先生14歲時投身行伍,浪訪湘川黔邊境地區,他一生還撰寫《邊城》《長河》,筆下勾勒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發生在山重水複的湘西,樸實,平凡好似一層紗般的薄霧,蓋去作者的苦,也給故事本身披上朦朧美的`面紗,從這個故事自身的唯一與獨特,加之作者創造的非凡,構造它。他對它情有獨鍾,除去自己對家鄉的深沉思念。沈從文先生談到自己說,自己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他也就是憑這些對山、水、家鄉,更是對湘的感情,好似無情地,被分割到另一個世界,他沒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嚮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爲何這麼“大費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間,你不知名利,更不圖,你不曉政事,從古至今的文人們都面臨,甚至是面對這樣艱難的選擇。現在誕生核心價值觀,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領悟並做到。施蟄存先生說你身上還有着“茵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個,我茅塞頓開,現在成天享樂追求幸福的人是越來越多,還是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這不是事與願違嗎?沈從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樂觀的品質,即使他看似貧困潦倒,他同樣高尚,他已經與這個世界融合,這篇散文詮釋情感,沈從文先生從苦到幸福,是他與湘西、山水,更是家鄉,坎坷人生的默契。

這樣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過他的坎坷人生。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8

《虎雛再遇記》是《湘行散記》的一篇有名的文章。這個題目也是開門見山的,點出來文章的內容——就是“我”與虎雛再次相遇的故事。但是如果大家更我一樣沒有看過虎雛的故事,就會很容易的想到這個虎雛是一隻老虎。其實,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是“我”以前收養的孤兒。我認爲文章裏的我是一個很有志氣的人,他雖然明明知道一切計劃都打亂了,最終會落空,還是去一意孤行的做了,說明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虎雛的悲慘未來,“我”也是很有善心的人。我認爲,雖然虎雛與我已經是多年未見面了,但是那顆互相瞭解,對學生有着關心愛護之情,令我敬佩。我從那個時候虎雛與人打架逃脫後,沒人管理,讀出了那個時候世道的`混亂。並從虎雛對擱淺的船的幫助,我從中讀出了虎雛是一個熱心腸,有樂於助人品質的人。在後文,我還看出來了虎雛的淳樸品質還在,作者很欣慰。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39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一直沒下決心買,看到這樣可愛美麗的新書,這一次,我動心也動手了。

這本書是沈從文新婚後不久,家鄉傳來母親病重的消息後,沈從文獨自一人,買舟還鄉的路上,給新婚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記》和《湘西》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書簡》是一組家書。

那一年是1934年,正是民國所謂的黃金時代,沈從文趕回湘西探母,一路上風山水照舊,但氣氛和人卻不一樣了。那年沈從文揣着一本《史記》和支出的三個月的薪水27塊錢,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學時,沈從文印象中的家鄉是美麗的,年輕人如猛虎般的活潑,鄉民是自在、淳樸和從容的。而這次,面對凋零的美麗故鄉,沈從文看到了人們的掙扎,人生的絕望:在那裏,有蠻力的水手和拉船人爲了微薄的一點點錢,做着賣命的'事——天再冷,水再險,照樣往水裏跳,而即使這樣,沈從文們卻從沒有抱怨,沒有因爲工錢少,就偷懶,照舊去擔當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爲家計淪落成交際女,但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沈從文的文字中,有悲憫,也有對人生莊嚴的讚歎。

《湘行散記》文字很美,夢幻純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鴨窠圍。中時候寫信提到的“小阜平岡”應當名爲“洞庭溪”。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色迷人,恰如我寫到翠翠的家鄉。吊腳步樓尤其使人驚訝,高矗兩岸,真是奇蹟。兩山深翠,惟吊腳樓屋瓦爲白色,河中長潭則灣泊木筏廿來個,顏色淺黃。地方有小羊叫,有婦女銳聲喊“二老”,“小牛子”,且聽到遠處有鞭炮聲,與小鑼聲。到這樣地方,使人太感動了。”

李歐梵說過,《湘行散記》這部作品一半是紀實,另一半是小說。沈從文寫《湘行散記》時,常常承認沈從文在寫作過程中依靠的不是沈從文親眼所看的事情,而是沈從文所想象的事情。這種個人體驗式的文章,開啓了旅遊文學的先聲,而故鄉,在每個遊子的心底,永遠是最純淨的烏托邦。沈從文將記憶中故鄉的聖潔溫暖,撒到字裏行間,願這浪漫的文字,能撫慰每個遊子的鄉愁。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0

一顆誠心、一支筆。最乾淨的文字,最純美的湘西。——題記

閱讀《湘行散記》,沈從文那質樸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盪漾也泛起層層漣漪。

在這遊記中,我領悟到了湘西之美: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縫隙之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這更體現出了湘西景之優美,人之淳樸。這樣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當然,在遊記中,我更多的,是領悟到湘西人的純樸心靈。書中,描寫了許多水手,每一個水手,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卻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資。水手這樣的工作,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多的力氣,而且,他們不僅是靠着力氣,他們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對於船上的人來說早已習以爲常了。水手們從當上這個職位起,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任勞任怨,因爲他們,擔當的是全家的生活。他們,有着最純樸的心靈。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湘西人最純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裏。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1

想要了解湘西就不得不讀沈從文,沒人比他更瞭解那吊腳樓下沿河的水手、河岸上眉毛扯得細細的苗族女人以及像翠翠一樣結實淳樸的水邊姑娘。

1934年沈從文母親病重,他因此坐船回鄉,一路所見輯成《湘行散記》。這本書開始是沈老和夫人張兆和的書信往來,兩人的相互關心與思念躍然紙上。張擔心二哥一路走的辛苦,二哥卻滿紙都是對他的三三的相思。“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不爲車子所苦,不爲寒冷所苦,不爲飲食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所到一處,皆想着如果兩人同來是怎樣一般場景。回憶兩人在一起的點滴,反省自己以前的粗心大意,感謝妻子對自己的寬容。

處在婚姻幸福中的沈從文,有着兒童般的天真,愛幻想。坐在船中給愛妻寫信:我希望你記得有日記,因爲記下了些你的事情,到我回來時,我們就可以對照,看同一天你做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我又做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在路上耽擱了不少時間,恐在家中事務纏身,一時走不開,甚至想到故意同大哥吵一架,好讓家裏人趕他走。

我開始時感動於他對感情的細膩與認真,知道文人多情,看着看着不禁納悶:母親病重,那麼多的信件卻僅僅限制於兒女情長,怎麼對母親毫不關心?直到《潭中夜漁》見他寫道:我一切信上皆不敢提媽的病,我只擔心她已很沉重,又擔心她已復原,卻因我這短期回家,即刻分離增加她老人家的病痛。這才放下心來,不致毀壞我心目中對他的好印象。

沈老最精彩的作品幾乎都是記錄湘西、鳳凰附近風土人情人物生活,所以《湘行散記》必不會讓人失望。且不用說那河邊的美景和歌聲,只那人就很有趣味了。

他擅長從人物對話表現人物性格,那些帶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就是最優美的句子。無論是互相罵娘,嘴裏操着粗話的水手,還是眉毛扯得細細的吊腳樓上的婦人,在沈從文眼裏都是一種美。只看那水手一個個離奇的經歷,就足以讓人增長不少見識,他們生在水邊長在水上,天生是個弄潮好手。有人認得那水裏的每一條魚,每一塊石頭。他們沒有長遠的謀劃,做事雖然散漫卻肯下苦力,用力氣換一口口糧,得了錢就花在岸上的婦人身上。有這麼有趣的水手,從桃源到鳳凰這一路水路絕少有枯燥無聊。

對於水手以及岸上人家的貧苦,沈從文都只是敘述現象,較少評論,在他看來,那只是人家的一種生活狀態。即使遇到某人以前當過土匪,打家劫舍;或是某人在戰爭中失去雙腳,他也只是寫下事實。他不關心政治,喜歡的只是聽人家講故事,瞭解別人如何生活,用藝術的'眼光看事物。一切事情,在他眼中皆有一番樂趣。

能寫下如此迷人有趣文字的人,生活中必然不乏情趣,爲人必然風趣,走到哪也都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

沈老在《山外一座山》中回憶了自己的年少時光。小時候的他並不讓人省心,自恃聰明,不好好學習,醉心於大自然的賞賜。後來的兵旅生涯讓他成長,開始上進,尋求自己真正喜歡並擅長的東西。在當兵時,遇到胡亂殺人的時候,他並不害怕,一直以一個孩子的心理去娛樂。

正如他在《女難》中所說;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爲現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並不把那個社會價值摻加進去,估定我的愛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卻絕不是所謂道德君子的感情。這話也很好的解釋了他在《湘行散記》中對筆下人物所持有的感情了。在他眼中,他們都是會生活,有意思的人,絕不能簡單粗暴地拿道德標準去衡量審判他們。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2

潺潺流水,不及在溪邊讀一本書;遊戲的通關,不及在書中尋找那寶藏的鑰匙;聽一首流行歌曲,不及書頁翻開的聲音。一切都是那麼恬靜、美好。有如在墨香、文字中遨遊。

翻開《湘行散記》,周圍的一切彷彿就靜了下來,留下的只有書中人物的話語與他們的動作。

牯子,是“我”的一個好朋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待“我”也是十分友好。十三年前,他爲了一個心心念唸的女人掉進了水中,那時已經是冬天了,還下着雪,但他卻沒有半絲埋怨,而是打趣地說“這下完了”,一邊笑着爬上了岸。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多學學牯子的這種樂觀呢?雖然在冬天裏不小心落在了河裏,但是笑着爬上了岸。面對挫折的我們也是可以這樣的,將自己碰到的挫折視爲腳邊的石子,絆倒了,那麼就重新站起來,被磕破了,就笑着吹着傷口繼續往前走,最終,你所被絆倒的石子、磕破後結痂的.地方,都是你成功的見證,你無畏的證明。

在桃園的日子中,“我”看到了一片血跡,那是清黨前後,有個姓唐的青年和其它40多名青年的血跡。姓唐的青年以黨特派員資格率領了4萬以上四鄉農民和一些青年上城請願,不料碰了壁,還發生衝突,守城兵將這些青年和特派員殺死,其餘農民看情形不對便逃之夭夭。後來,那些士兵用刺刀把特派員釘在城門木板示衆,三天之後,連同其他犧牲者一起拋進了清流裏。

抗戰時期,有許許多多的英雄像唐特派員那樣爲祖國捐軀,江姐爲了不泄露組織的機密,寧願承受敵人的折磨,也不願爲了活命泄露關於組織的一切活動,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祖國。在我們現在的時代,沒有了戰爭,卻也有很多英雄們:有爲了救護他人生命,而衝入火海的消防員叔叔;有爲了捉拿犯罪兇手的警察叔叔和肖緝毒警叔叔。他們這樣做是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不,不是的。他們這麼做是爲了別人的生命。他們舍小家,爲大家。救了無數個生命,爲了我們有更好而安定的生活。他們視國家與人民爲第一,奮鬥在最前線。

合上書,一個個鮮活人物在我的腦海裏演繹:外表粗獷,內心卻很柔弱的屠夫、助人爲樂的祖送。他們都有各自的缺點和優點。但在我眼裏,他們不僅浸透了沈從文先生深沉,真摯的情感,還寄託了他的哀慼,悲憫與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3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通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莊嚴。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複合關係,《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 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裏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虎雛再遇記》、《箱子巖》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由五四時期興起的中 國現代散文,至30年代,創作多以小品形式爲主。收入《湘行散記》、《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獨立成篇,又從總體上具有內在的整一性。

這種散文長卷的獨創,發展散文藝術的表現形式,開拓散文創作的意義空間。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爲我們提供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書簡一方面擁有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的矛盾苦悶;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災六難中保存下來的書信,更是對歷史以及作者所創作的小說、散文的一個有力佐證。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4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了更多的瞭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瞭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斥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說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爲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設,教育,文化還是遠遠落後的。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記錄着他在船上的所見所聞,他由武陵過桃源時,遇見了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位朋友是一個漁夫,但是卻戴着一頂價值昂貴的帽子,這是能引起了婦女們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對這個人物的印象較爲深刻,他是一個粗俗中又帶着些優雅的漁夫,很有特色。這個戴着水獺皮帽子的男人對一切滿不在乎,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說野話的人,但他卻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雖然這個“水獺皮帽子”僅三十五,但是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是讓我覺得值得關注的。

在《湘西散記》中,引起我的關注的還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們不畏懼生死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觸動,常年漂泊在外的經歷讓人不禁黯然,離開家人,在江河上與水共生。他們常年在外頭漂泊,缺乏情感寄託,便對吊腳樓上的妓`女產生了深深的情意。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45

我其實並不喜歡看沈從文的書,因爲我覺得他寫的作品都是關於以前舊社會的,我不認爲以前的舊社會有什麼好寫的,如果不是老師要求,我是絕不會看的。

我不情願地發誓閱讀,卻心情複雜地合上了書,心中百感交集。雖然我以前不喜歡沈從文寫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寫的《湘行散記》太妙了!

《湘行散記》主要寫了沈從文在湘西的所見所聞,由於沈從文走的'是水路,書中的大多數見聞都與水邊人物有關。在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擁有着沈從文對人性的思考。書中的人物雖出生卑微,但他們身上都有着質樸本真的人性之美。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戴着水獺皮帽子的曾芹軒,此人雖用語粗俗野蠻,但他的行爲卻是粗中有細,十分有禮,連沈從文都覺得曾芹軒算得是個妙人。此人重情義,可以爲沈從文送行而大清早從熱被中脫出,冒着大雪沿河追着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感。此人愛好古玩字畫,收買了數量可觀的字畫銅器和瓷器,可是並不如何稀罕。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畫,卻被他賣了300塊錢,只爲給一個小娼婦點蠟燭,真是個奇人。

書中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閃光點。他們身上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記》向我們展示了底層人物那真實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麗的風景,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