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篇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在我們的眼裏差生就是差生,因爲他的學習差所以好像在他的身上根本找不到任何發光的優點。無論教師費多在的力氣去給他補習功課,最終他的成績還是不能如教師所願,所以在教師心中“差生”的概念就牢牢的扣在了他的頭上,看到他就發愁。我在教學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憑自己的主觀判斷,抹殺了所謂“差生”的發展,讀了《一個差生的思維覺醒》我感到十分內疚。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舉了一個叫巴甫裏克的學生,他是一個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孩子,但是入學後這個孩子變得沉默寡言,過分地守紀律,聽話和膽小了。巴甫裏克和別的孩子不同,別的孩子學習一點也不費力,而他不要費多在的力氣還是徒勞無功。教師憤怒地說:“爲什麼你不好好學習,像你這樣,我在放學後還得陪你補多少課啊?”久而久之巴甫裏克被教師鑑定爲“思維遲純的兒童”。教師不僅在學校裏給他補課,還向他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但是在野外學習課上,這個孩子卻變得完全不同,他向同學們講述了許多他觀察植物和動物的有趣的事情。從他的講述中能感覺到一種覺察乍看起來不易察覺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相互聯繫的能力。

可我們的教師卻只是認爲只有坐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坐得越久,就會變得越聰明。爲此巴甫裏克吃盡了苦頭,對他所感興趣的自然界,他也不再感到新奇。就這樣一直到升入五年級,教師還向新教師一份孩子所犯的語法錯誤登記,和教育鑑定。可就在一節植物課上,巴甫裏克的天性得到了釋放,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從那以後巴甫裏克有了自信,他的興趣與智慧得到了發展,從哪時候起才第一次聽說,巴甫裏克是個聰明的孩子,後來孩子找到自信,學習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大的進步,這個青年的知識是牢固的,理解是透徹的。他有一個突出的物點就是想把學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學習里加以運用,並且使它們在腦力勞動中佔有一個確定的地位,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後來他成爲了非常有名園藝師。

蘇霍姆林斯基把巴甫裏克的這和變化稱爲“思維的覺醒”。孩子思維有覺醒,迅猛的智力發展,對知識的興趣的增強,這一切都是跟教師善於開發孩子的天才和創造性勞動。從這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我們也不得不深思,在我們頭腦中那些被我們稱之爲的“差生”,是否也因爲片面的理解和認識,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績,把孩子強壓在課堂上而抹殺了集聚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釋放。教師的天職是教學育人,可如果我們只把眼睛放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上,想想會有多少孩子因爲我們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他們的前途也因爲我們而失去光彩。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前段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收益匪淺。以前在讀大學的時候都是學了一些教育理論,其中大部分是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不好理解,自從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後就像品了一壺好茶,交了一個好友,讓我收穫很大。他的每一條建議都是這樣實用而中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慢慢品味着作者的精彩理論分析,也細細地聆聽着那些生動事例。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候,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着。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備課,上課,改作業,輔導學生,與學生談心,再加上層出不窮的各類活動,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佈置班級環境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並且教師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好,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又將過去,可收穫卻不大。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但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我不斷的去體會着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它完全取決於學校的全部活動是怎麼安排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質”、“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

領悟到自己要使勞動和創造的時間這條大河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學作。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平時看到那些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現在我才知道是優秀教師是時的點點積累,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而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自己必須“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只有堅持讀書,才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厚積而薄發,工作起來才能輕鬆,時間也就寬鬆的許多。

二、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實效。

我們經常要反思,在付出的大量勞動中,哪些是有效勞動,哪些是無效勞動。我們每天在工作上要辦的事情都很多,但是這些事情都有輕重緩急之分,我們不能也不必成爲事務主義的俘虜,而被林林總總紛至沓來的雜事所左右,要深思熟慮,統一運籌,將頭腦中想到的和上下左右所涉及到的工作都考慮一下後進行分類。這樣可以科學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光陰不可倒轉,時間不可再生,但是,時間的使用價值可以增加,我們只要改進工作與學習的方法,完善工作與學習的程序;掌握工作與學習的藝術;講究時間的使用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幹好幹完更多的工作。這樣就能爲我們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此外,養成勤奮工作、勤奮學習的習慣,也能增加時間,再造時間。成績=能力+勤奮。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成績與能力、勤奮均成正比。假如有兩個能力相當的人,但其中一個勤奮的程度比另一個人大,由公式可知,前者的成績比後者大。這就意味着,勤奮的人與不勤奮的人比,勤奮的人大幅度地增加了時間,再造了時間。

三、思想動機——學習的慾望決定時間的取捨。

我認爲教師業餘讀書與否、學習與否,關鍵還是要有動機。在心理學上,動機是指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是行動的動力,是各種行爲的內驅力。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有某種需要,纔會產生相應的動機,從而纔有相應的行動。教師學習的動機決定了時間的有無。往往,我們結束了學生的學習生涯後,都會漸漸地疏於學習。工作的頭幾年,也許還會雄心勃勃,勤讀書(這裏是指讀專業方面的書),想在事業上早日立足,好好幹一番,做出成績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等過了幾年,看看比自己年輕的大有人在,自己在工作崗位上也馬馬虎虎能過得去,又何必這麼辛苦呢?於是,學習自然就慢慢放鬆。再過幾年,家有了,孩子有了,啊!有什麼比家和孩子重要,時間的槓桿很快就傾斜了,學習?哪還有時間呀?學習的動機消失了,需求消失了,哪還會有時間?有時間也都用於享受天倫之樂和朋友聚會了。

因此,我認爲讀書很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樹立學習的動機。如果教師連學習的慾望都沒有,總是滿足於現狀,總是認爲自己的一杯水足以應付國小的教學,不再思取更上一層樓,把現時的工作做得更好的話,又哪裏會有時間去讀書呢?動機決定一切,相信教師只要認識了讀書的重要性,真的想把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自己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真的想上一堂成功的公開只用15分鐘去準備就可以的話,那麼學習的時間就無處不在了。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每每心碎,每每困惑,每每苦惱。便攜一書,獨守陋室,心情猶如一潭死水,萬念俱灰。此時,緩緩翻開手中之書,潺潺清泉使潭水微微有了生氣。這書便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他那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與我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讀書的人,心裏踏實”,這是著名作家畢飛宇說的一句話。讀書是美好的,它不僅充盈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因爲它如清風盪滌了我們思想的塵埃,如春雨潤澤着我們成長的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後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設計出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呢?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所以,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然而,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爲師,以學者爲友。我們固然要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爲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業的境界。

讀着《給教師的建議》這部教育著作,並不斷地把其理論和精華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才能做好本職工作。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讓我的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與提升,讓我體驗到生命的價值。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讓我在知識的大海里暢遊,在風浪中成長,讓我不斷地戰勝困難,在拼搏與成功中找到了知識的樂趣。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使我平凡的日子變成了流溢着幸福和鮮亮的美好時光。

讀書是優雅的心靈之旅。“讀書的人,心裏踏實”。心碎、困惑、苦惱隨着片片思想而煙消雲散。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4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將其教育教學中的實例,以平實精煉的語言,輔以精闢的理論分析,內容基本涵蓋了教育教學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對教師教育教學方面的指導,也有對教師提升自身素質的建議。以人爲本的教育教學理念貫穿於書的始終,使一線任教的我如獲至寶、受益匪淺。

一 ,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才能,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學任務。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我們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這一點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師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個性教育,而且必須依賴於個性教育去充實、完善和提高。

那麼在教學實踐中,作爲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杜絕搞一刀切,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教師必須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滿足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教師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長處,並加以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多種多樣的才能、天賦、意向、興趣和愛好等個性特點充分發揮,促使學生獲得成功,從而樹立起自尊和自信,並最終成爲社會有用之材。

二、教師要有深厚的知識底蘊。

三、要有語言修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若是混亂,沒有邏輯順序,他講的教材的意思是那麼模糊不清,這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疲勞甚至產生厭學,加重學生的負擔。

教師的語言是關係到激發學生情感、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一門藝術。是否有技巧與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師職業特點所需要的。這就要求教師所用語言應該是:第一,準確簡明、科學、富有示範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第三,條理清楚,富有層次感,邏輯性;第四,點撥啓發,富有激勵性;第五,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等。而作爲低年級數學教師要把抽象的理論、課本的死知識講活講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學生興致濃厚,就必須豐富自己的語言,如果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那麼,我們的課一定會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5

忙了一段時間,終於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讀讀書了,最近讀了一本教育類書籍,令我受益匪淺,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輕輕翻開這本墨綠色封面的書,快速的瀏覽了書目,我的心跳不禁加快,猶如缺氧的人立刻吸入了新鮮的氧氣一般,另我精神爲之一振。

我該如何表達,我看過此書的感受呢?我是語文教師,我承認從小我就莫名的熱愛自己的學科,喜歡用文字來表達情感,更願意透過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然而,透過蘇霍木林斯基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作者是以無比熱情以及恆久的持之以恆的毅力,繼續着他終身喜愛的事業。

細細看來:每一篇都是教學經驗的提煉;每一篇都是紮實閱讀的積累;每一篇都是熱愛學生真情的流露;每一篇都是大師娓娓道來的經驗之談;每一篇都是教學生活中真實的再現;每一篇都是青年教師必讀的經典。

或許生活中,我們離大師總是太過於遙遠,但是當我走進蘇霍姆林斯基所撰寫的文章時,我們離大師其實很近很近,思想火花的碰撞,讓我如飢似渴地讀着他的著作,真不愧被稱爲“教育聖經”之作。

真正走進《給教師的建議》幾天而已,我的頭腦立刻清醒許多,對待孩子的觀念重新有了改變,或許一本書在精神上對讀者的刺激,也會延伸到自我的行爲中去。我期待自己在新學期的開學,能夠在教學上有質的飛躍與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6

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由尹剛和陳靜波老師主編的教學專著《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是一批南京市英語骨幹教師結合赴澳洲學習、培訓所得和豐富教改經驗,對中學老師的英語教學理念、課程觀、教學觀、資源觀等提出的切實的、可操作的建議。書中的建議主要圍繞新的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的理念與策略,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評價方式,外語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法與教法等方面指出英語教學的新視野。《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立足於英語教學的實踐,結合國內外英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同中國外語教學課堂教學;建議涉及交際教學法、教師的態度與行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英語課堂教學中糾錯等。這本書的理論性比較強,比較適合初、高中英語教師閱讀,我看完以後頗受啓發。下面我想從兩個大的方面表述我讀完後的最大的感受與啓發。

一方面,“公開課”聽什麼?看什麼?

新課程的逐步推進給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教研室也推出了一些公開課,示範課讓同行借鑑學習。曾經一味追求讓課堂充滿活動。教師講解只有幾分鐘,課堂上同學們熱熱鬧鬧,但卻缺乏一些自然的東西。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機械訓練,而是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但師生互動,從表面上看學生活動量大並非是真的課堂,主要體現在思維活動上。那麼“公開課”我們聽什麼呢?看什麼呢?

第一,要看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過程視爲一個由諸多要素構成的系統。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生進行分析,然後應考慮“怎麼教”,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選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選用適當的媒體,具體直觀地表達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第二,要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課堂教學目標有兩塊構成:一是教學大綱賦予我們的教學目標,二是課堂中生成的。作爲教師,教學目標必須建立在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理解之上,不可隨意更改。衆所周知,課堂上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料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平臺,而在這個平臺上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最終要看學生通過本節課學會了什麼,得到了哪些有助於他們發展的能力。

第三,要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否默契有效。一節好課應從過程和結果中來看。看過程應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看教師,二是看學生。教學過程應是教與學的兩個方面,是師生互動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看學生是否參加了,投入了,還需要看課堂教學的思考過程,讓學生髮現,理解知識的產生,解決過程,師生互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其實質是教學原則和教學思路的體現。凡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來完成兩個以上飛躍和各種教學活動的措施都可以看成師生互動。

在聽課過程中不僅要勤看,勤聽,而且要勤想,勤記。因爲在聽課時,我們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思考這樣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爲何這樣處理?換成自己該如何處理?教師是怎樣把複雜問題轉化爲簡單問題?這個教學環節有無更好的引導思路?自己應怎樣對“閃亮點”,活學活用?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什麼?對自己的啓發又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邊聽邊想。需要指出的是,聽,想,看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聽課者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聽課的範圍可以靈活,聽聽自己截然不同的課,多加比較鑑別,批判繼承,消化吸收會更好的開啓教學思維,頓悟教學靈感。更要多學別的教師的個人魅力。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成效。

另一方面,學會朗讀和背誦。

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中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因爲平時幾乎不說,更談不上運用。課堂上所學的英語句子除了早讀外,其他時間也很難運用,複習和鞏固。更何況現在大部分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和課文,只會拼寫。這樣的語言環境及所帶來的後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因此,我認爲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英語初學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朗讀和背誦也是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更爲重要的是朗讀和背誦還有以下几几點好處:

第一,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英語短語、句子、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在腦子裏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彙、短語、習慣用法;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瞭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還可以動員眼、耳、口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學習,綜合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第二,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培養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讀”這種最基本的實踐方式。吟誦,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覆朗讀甚至背誦作品,特別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受益匪淺。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說出該填什麼詞,這就是你的語感。這樣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第三,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改進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說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讀、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養成了朗讀和背誦的好習慣,能大聲的朗讀,積極的背誦,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會記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習慣用法。那麼到後來的學習就會很自覺的去朗讀、去背誦英語,還愁英語學不好嗎?因此,我想對學生說:“珍惜時間,在學英語過程中,請儘量的放出聲來朗讀英語,力求把一些課文,精彩的對話、句子背下來,這樣,以後學英語就很輕鬆了。”不管你現在的成績如何不理想,都不要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句話用英語說就是It’snevertoolatetolearn(學習總不晚/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只要你們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多讀多背一些實用的英語句子,形成一定的語感,英語成績照樣也可以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7

今年寒假,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實例,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爲人類的朋友,因爲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說,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爲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纔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纔有了這本被譽爲“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這麼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只有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爲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書這份職業,才能成爲學生學習的楷模、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而,作爲一名教師,應該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必將會積澱成我們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引領我們積極向前。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8

休息兩天看了王輝先生的《給新教師的50條建議》。這本書從對新教師“基礎素養”的建議 ,給了我這個教學領域一個新的方向和洞見。作爲一名新教師,我必須具備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語言和人際關係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影響教學效果的質量,尤其是作爲班主任。剛上平臺的時候,我一直告訴自己要不斷加強語言素養,學會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一 :傾聽爲玉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上帝給人兩隻耳朵兩隻眼睛,想讓他們多聽少看。”能“說”的人,未必能“聽”。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連說話的速度都在加快。很多人都有強烈的表達和傾訴的慾望,但又有多少人有傾聽的慾望呢?作爲一名班主任,我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藝術的基礎是,教師能夠以多種方式理解和感受學生的內心世界。”傾吐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們的老師應該積極傾聽和與學生交談,以瞭解學生的一些趨勢。然而,許多老師總是認爲學生是孩子,不願意聽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學生犯錯的時候,不給說話的機會,允許訓斥。這樣不利於教育好學生。我自己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一個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老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情緒,還要用心去傾聽聲音背後所表達的某種思想或想法的萌芽,並做出適當的分析、評價和積極的引導。

所以作爲老師,首先要學會聽,才能要求學生認真聽。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事半功倍。

二 :讓愛一視同仁

教育家陶行知老師說:“‘創造’的最好條件是民族。”在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的眼裏,我們應該平等地對待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老師不要因爲成績、家庭背景、學生性格或者個人好惡而“特別尊重”學生或者把學生分爲三六九等。一個有感召力的老師,應該懂得尊重每一個學生,營造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寬鬆環境,包容每一個學生的缺點。平等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不要以貌取人,以成績取人等等。可以讓他們老師愛的陽光均勻地照射在每個學生身上。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多鼓勵。只要進展不大,就要充分肯定。讓孩子自信一點,覺得老師還在乎我,我想表現的更好。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有優點也有缺點,成績不代表一切。作爲教師,我們希望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的學習。

總之,作爲新世紀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廣泛的,不求回報的。如果要把我們的愛獻給每一個學生,做一個讓學生熱愛和敬佩,被自己的人格征服的老師,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樂趣。

三 :做最好的自己。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曾說:“當教師把每個學生理解爲一個有個人特色、有自己志向、有自己智慧、有自己性格結構的人時,這就能幫助教師愛學生、尊重學生。”作爲班主任,我們應該給每個學生同樣的機會,正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從而培養他們的個人成長和閱歷。作爲班主任,我一定要在此基礎上把握真理,關注死亡,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思想認識,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好感。讓學生真誠地感受到,跟隨這樣的班主任,會在思想上有很大的進步,在學習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情感上有很大的滿足,讓學生成爲最成功的人,增強“守時”意識,讓學生努力成爲值得信賴的人,這是防止學生紀律鬆懈的首要任務,也是班主任給學生情感滿足的好機會。同時,有必要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投入大量的思想來提高他們的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9

一直以來總覺得在學校大部分時間忙於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生。回到家裏,要忙家務,還要教育孩子,這些繁雜瑣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憊,哪還有精力和時間去讀書呢?

我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章節。若有所悟: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

作爲一名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生活是否充實,帶給學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一個知識豐富而淵博的教師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推崇,這樣的教師上的課,乃至說的話都能自覺的引領着學生,促使他們健康的成長。那些沒有積累的,光靠書本知識灌輸的教師,方法單一,底蘊不足,他們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爲一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因此,還是應該每天擠出點時間,閱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刊物或書籍,瞭解教育新動態,學習先進的經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另外,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讀書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書中的種種閱歷、見識、思想,時時刻刻給予我們引領,提高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看法,從而使我們掌握正確而高尚的人生態度,不斷從課外閱讀中獲得營養,滋潤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

《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主要講了三個層次的內容:守住心靈的寧靜,享受盡責的快樂,養成健身的習慣。

第一個層次:守住心靈的寧靜。總的來說就是心平氣和地看待一切,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本份,要有愛。

第二個層次:享受盡責的快樂。在守住了心靈的寧靜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拓展陣地,不斷地從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事業。

把學生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的確,老師面對的是特殊的教育對象,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之前,我一直認爲:“要搞好教學,必須抓兩頭:一個是吃透教材,一個是鑽研學生。”對於步入教師行列不久的我更是如此。細細想來,學生的世界真是個宏大的世界,總也研究不完,研究不透。研究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孩子當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時候不妨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做孩子,走進孩子的隊伍裏去,“不失其赤子之心”。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纔有可能真正的瞭解孩子。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孩子作業本沒帶,難道是孩子不想帶嗎?孩子做錯題,是孩子不想做對嗎?作爲老師,我覺得首先要幫孩子分析原因,爲什麼沒有帶,爲什麼做錯,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幫助孩子。總之,堅守住孩子內心深處積極的、美好的、向善的東西,老師指引、幫助孩子拓展、拓展、再拓展,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過得更幸福。

把課堂教學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魏老師指出青年教師應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並提出十條要求。教案。魏老師主張青年教師的教案寫得簡一點,過於詳細會束縛自己的課堂教學。我想魏老師應該比較注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我自己在寫教案時,要做好必要的預設,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也要做到隨機應變,關注學生的生成,當然是和達成教學目標有關的生成。數學課上,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回答,而我在恰當的處理上還很欠缺。總的來說,不管教案怎樣寫,一條原則不變——圍繞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我覺得魏老師這點提得很好,40分鐘幹什麼?魏老師分成了三類目標:最好的別聽課,最後進的別跟,中等的聽。之前,我也很頭疼怎樣才能很好的照顧到班裏不同層次的孩子,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雖不能照搬魏老師的方法,但是他的觀點啓示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所有的孩子在40分鐘都應有所得。現在上課,根據教學內容會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有的是針對學生易錯的,有的是提高的,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在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設計上,魏老師也提出要求,哪個學生回答哪個問題,作業至少留三類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第三個層次:養成健身的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的滋味不好受。爲了自己少受折騰,爲了減少父母的擔心,更是爲了對學生負責,鍛鍊起來吧!享受一步步超越自己所帶來的快樂。

“我們一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1

最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收穫頗豐: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作爲一名老師,只有敞開心懷,展露內心真實的自我,孩子オ會慢慢釋放自己,纔會讓你更好的觀察到他真實的行爲。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啓發。文中這樣說:“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爲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心裏。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說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地瞭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爲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當讀到“請遲到的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這條時,我深深懂得了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報告"聲打擾正在講課的教師,影響正在集中注意力聽課的學生,接着可能還會發生一系列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爲何不讓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遲到的學生有他們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攪亂課堂的。退到的學生也是個別人,在上課時間內,爲了問清一個人的遲到原因而耽誤全體學生的學習,實在得不償失。課上詢問後無論是老師、還是沒遲到的學生,精神都無法馬上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如果課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課上詢問差。如果凡是上課遲到的,不管什麼原因都不用喊"報告"自己直接推開門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讀此書前,我一直認爲: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即可。讀了此書,我オ知道,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不僅要不斷學習,而且要善於寬容學生錯誤,善於讚美學生。讓我努力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吧!每一次與孩子們相遇,我都有一種農夫面對良種般的喜悅,一個個孩子是那一顆顆飽滿且不同品種的種子,等待我將土地鬆弛,輔助他們陽光和養分,給予成長的一份空間,靜靜地等待這些蘊含生命的種子最終成長爲的自己。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2

教師,一種很特殊的職業。說它特殊,因爲他的工作對象是人。怎樣做呢?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給了我們答案。其中,書中對於課堂45分鐘的表述堪稱經典。

書中提到“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1)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作爲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達到教學的最大化,實現高效課堂不過如此。一堂課,關鍵是確定好本節課的課堂目標,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完成問題生成單;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輪換代表發言,完成問題;接着集中師生智慧,進行問題拓展提升。他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到拓展延伸,符合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知規律。

在高效課堂的進行中,我發現一些問題,覺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要得以順利地進行,班級人數不易過多,否則易流於形式,造成分組討論亂哄哄的局面;學生學習水平差異不宜過大,否則差生愈差,聽不懂課程講解,優生愈強,只是學科帶頭人在唱獨角戲,造成兩極分化;這種課型也適合年齡大些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教育環節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門藝術,不拘泥於某一單一的模式,傳統講解,快樂教學,高效課堂,相互交叉借鑑,取長補短,摸索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教學道路。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3

這個假期在家中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有很多地方讓人感受頗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它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全書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讓人獲益匪淺。下面從中選出幾點“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要學會信任和鼓勵

“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最好的師生關係是平等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讓學生感覺到你的公平與信任。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不該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的好的時候,我們要多多給他們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他們並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特別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輕易指責,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作爲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啓發和鼓舞,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使他們更加自信。

二、教師要學會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習慣的養成是基礎。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作爲一名經驗尚淺的年輕教師,要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多多請教,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對學生進行習慣培養教育。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取其精華,並加以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

三、教師要學會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纔可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作爲一名教師要不斷地爲自己的教育做好準備,而最好的準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和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確實做得不夠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只有在需要的時候,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汗顏!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隨着時代飛速地發展,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只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自己的工作,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越寬廣。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一些比較稚嫩的想法,學習對於我來說無疑是一個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育者。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4

俗話說,“不到長城,你就不是英雄”,如果不讀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的建議,恐怕你不可能成爲一名真正的教師。本書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其30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個人經驗中總結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這是一本對一線教師很有幫助的書。翻開這本書與前幾章不同。有100個“真正的”提案整齊地排列在一起。這些建議非常全面,不僅有生動的例子,而且有科學的理論分析。他不僅關注老師和班級,也關注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所以他在書中不止一次提醒我們要注意差異。在第一章中提到:爲什麼一些在一年級落後或不及格的學生在二年級和三年級變得越來越糟糕。這是因爲這些學生從一開始就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心理髮展與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這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缺陷。我們總是照顧羣體,但總是忽視一些個人。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

按照我個人制定的讀書計劃,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啓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幾點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爲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育素養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塑造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學生髮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

如何提高教師素養?衆所周知,名師、大師的教育素養都是很高的,能夠集文學家、藝術家、書法家等大成於一身,而且具備很好的人格修養。我自知距離名師還很遠,應想盡一切辦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好,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把讀書當作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讀好書能夠淨化我們的靈魂,開啓我們的教育良知,鍛造我們的優秀品質,因此靜下心來讀書是提高教師素養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師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於課堂提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獲取知識,這就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教師要能“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繫正好在那裏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因爲正是在這些地方會出現疑問。而疑問則能夠激發求知的願望。”

課堂提問便是一種引領,課堂中提問的意義是要激發求知慾,提問點應該恰當到位,應該是鋪墊學生獲取知識的臺階,好的提問就像節奏明快的韻律操,流暢優美。想想自己的課堂上真正有效的問題有多少呢?想來覺得如芒在背!

關於學生注意力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拴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於教師的引領與調控,教師要抓牢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繮繩”,才能確保高效課堂。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勤於反思

善於思考纔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着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五條提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源來源。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來看,第二套大綱是保證第一套大綱順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思考學生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發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識記和保持在頭腦裏的知識是很多的,因爲它是進行後繼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保障,許多學生卻掌握得並不牢固,要麼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保持得不長久,要麼是記住了不知道如何去運用,成爲一種“死”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習上失去興趣,淪落爲“差生”,那麼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就是實施第二套大綱。

具體地說,就是每呈現一種新的知識或材料時,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與此相關的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進行閱讀,以使他們更好地去理解這些知識,並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疑問,從而進一步激起他們的求知願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感受性”,教師要“盡力爲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裏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這樣,他的智力背景越廣闊,他所需要識記的教材就會變得越簡單。反觀我們平常教學,不顧知識積累和學習體驗過程,只顧死記硬背結論的做法簡直就是一種摧殘。

再如,關於後進生,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蘇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爲了幫助一個叫費佳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自己親自編了一本書《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收集或編寫很多有趣的、能夠引起兒童思考的習題來訓練他。並且還爲他提供一套適合他閱讀的書籍,大概有一百本,後來又爲他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二百本,正是這種大量的閱讀,使費佳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可見,“閱讀能教會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覺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我們每一位教師對待教育教學中的每一項工作或每一個細節若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困生在我們手下會越來越少。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爲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

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