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學正確的發聲方法

兒童聲樂教學一直沒有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理論教學體系,筆者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實踐,針對兒童的生理特徵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下是關於聲樂學正確的發聲方法,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聲樂學正確的發聲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歌唱是支持力。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是有區別的。在生活中人人都會呼吸,若沒有呼吸人就不存在了。人們無論是睡着還是醒着,用不着去想怎樣呼吸,就會本能而很自然地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循環往復的呼吸着。呼吸,有時急促;有時緩慢;有時吸得很深;有時吸的很淺,有時還需要憋一下氣,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得各種不同的呼吸。這些生理現象的呼吸很自然,誰都有,誰都會。但是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變化要多,比生活的呼吸要吸的深,用的長。歌唱的呼吸要隨着樂句的長短,根據情緒情感的喜怒哀樂而變換着運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於生理性呼吸,而屬於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性的呼吸。

歌唱的呼吸要用鼻子和嘴一起吸,則吸得深。有人以“聞花”或以“打哈欠”來比喻歌唱的吸氣,吸氣時口腔應當是放鬆的。吸氣時要有控制,要求保持吸氣的感覺,保持兩肋腰圍的擴張,緩慢地、有節制地將氣呼出。歌唱的聲音是要有生命力、有活力、有藝術感染力的,這些都需要呼吸做動力來調整,用呼吸來控制、支持。呼吸對歌唱的支持,就象拉琴的弓子和琴絃的關係,二者要對上勁,弓子好比呼吸 ,琴絃好比聲帶,二者配合得合適,就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吹管樂也要呼吸的支持力,有支持力吹出來的聲音圓潤、飽滿,沒有支持力連一個整句都吹不全。有人曾說:吹管樂是人練了深呼吸來吹管樂器,唱歌是人用(下轉第132頁)(上接第130頁)深呼吸來吹自己。

發聲訓練的`目的並非是只學會方法,還需要練出效果,改變呼吸能力。

再次,要學會用氣發聲,避免用喉力發聲。在發聲訓練時應特別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忘記喉嚨,一定不要想到用喉嚨發聲。在意大利,喉音被稱爲魔鬼。我們開始學聲樂時,爲了追求音量,不論是唱歌還是發聲,用喉力、使蠻勁,結果越唱聲音越僵。所以我們在進行發聲訓練的時候必須認識到:發聲時力是來源與呼吸,氣是丹田之氣,當我們呼氣時下面應用力抵住,以得到氣息的支持,有了氣息的支持,喉嚨方能自然放鬆。或者我們採用弱聲唱法,擺好口型,找好位置,用中等音量發聲,這樣也可以避免喉音出現。

歌唱中“氣”、“力”、“聲”是一種能量互換關係:吸進的是氣,得到的是力,獲得的是聲音。正如《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所述:“歌唱呼吸的支持力來源於吸進氣以後,吸氣肌肉羣繼續工作,繼續保持吸氣的狀態”。因此,在我們歌唱或發聲過程中要獲得腰部的支撐力,並且在保持吸氣狀態發聲時,腰部要有明顯的支撐動作。氣和力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需要我們正確地運用氣力的發聲。

  最後,掌握歌唱的共鳴。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沒有動力就不能發聲。有了動力以後,共鳴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爲聲帶發出的聲音很小而且單薄,很不好聽,不能成爲歌唱的聲音,要靠共鳴把聲音擴大和美化,才能成爲歌唱的聲音。同時,決定歌唱音色的好壞,特別是音色的不同變化,共鳴都是很重要的條件,幾乎是決定性因素。應該說沒有共鳴的歌唱是沒有穿透力可言的,更談不上美好的音色,而發聲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歌唱共鳴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