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經典語錄

言之易,行之難。——呂氏春秋經典語錄

呂氏春秋經典語錄

事師之猶事父也。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表明對老師的尊重。

君子反道以修德。

將失一令而軍破身死。——呂氏春秋名言好句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慎蟹。本句大意是:將領一道失誤的命令,將導致全軍覆沒,身死名裂。此句強調了三軍統帥在說每句話、發佈每道命令時都必須慎之又慎;所謂一着不慎,全盤皆輸,就是這個道理,在兩軍對壘時,情況千變萬化,危機四伏。統兵的將領必須仔細分析敵情的變化,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否則就有可能導致“軍破身死”,爲天下人所恥笑。此句說明軍令的重要,身爲將帥的人必須慎之又慎。

甘露時雨,不私一物。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私:偏愛。這兩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對天下萬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愛而獨降於某一物上。過兩句通過自然現象,說明了理政、處事應出以公心。不可偏私的道理。

亂國之俗,甚多流言。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精諭》。流言:不符合實際的言論。這兩句大意是:混亂國家的習俗,通常會有很多流言蜚語出現。國家混亂,人心惶惶;衆口雜辭,惑言熏天;小道消息,政治謠言,不脛而走。國情如此,這十國家就危險了,這兩句說明流言盛行,是國家混亂的一個標誌,應引起治國者的高度注意。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經典語錄

言極則怒,怒極說危。

平出於公,公出於道。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大樂》公:正直無私。 道:道德。意思是 和平源於公正,公正源於道德(的培養)。

夫樂有適,心亦有適。——呂氏春秋名言好句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世上人的心性修養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務治理好的前提。

不知理義,生於不學。

智可以微謀,仁可以託財。——呂氏春秋經典語錄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如果用墨繩嚴格地量取木材,那麼房屋就不能建成。

孰能無爲,故能使衆爲也。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呂氏春秋名言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勢》。吞舟之魚:大魚。陸處:處於陸地上。這兩句大意是:大魚若處於陸地上,蓮螻蛄螞蟻都不如。這句話是從《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變化而來,和《韓詩外傳》“吞舟之魚,不居潛釋(小魚棲居的湖澤)”,《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遊枝流(小河)”意思相近,可用以說明英雄人物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具體環境和條件,失了勢的英雄不但投有用武之地,而且比不上得勢的螻蟻之輩,他們備受侵凌,甚至還會有生命之危。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假:借。本句大意是:善於學習的人,總是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此句直陳其事,以簡單描述的方法說理。它通過一個善於取長補短的特徵,描繪出一個理想的“善學者”的形象,在這一形象的刻劃過程中表述了自己的治學觀,陳述了自己衷心讚許的學習方法,意蘊豐贍,表述簡練,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不知而自以爲知,百禍之宗也。——呂氏春秋經典語錄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天不會給兩次機會,時機也不會長久停留,人的才能不會在做事時兩方面同時達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於適逢其時。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呂氏春秋名言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有始覽·聽言》。這兩句大意是:聽別人的'話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則就不能區分好壞善惡的界線了。平常所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就是說對別人的話要加以分析。聽來的話不加以分析,不僅無法區分是非曲直,好壞善惡,而且還會上當受騙,給工作帶來失誤。所以在~之後,作者接着說:“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因此,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決不可偏聽偏信,盲從自負。

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節目:樹身上的節結。瑕讁(zhè柘):指玉的小疵玻這兩句大意是:一尺長的樹木一定會有結節,一寸長的玉一定會有小的毛玻絕對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像一尺的樹木一樣的細小事物、像寸玉般的美好事物,其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因此,任何事物的美都是相對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也是這個道理。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呂氏春秋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