鎬京國小校本研修總結

鎬京國小始建於1919年,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校址位於老鎬京東圍牆。現有學生450人,平均班額約38人,現有教職工26名,學校佔地約11000平方米,生均約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65平方米,生均綠化面積1.2平方米,圖書4486冊,生均約10冊。

鎬京國小校本研修總結

自從2011年3月以來我校校本研修活動堅持以教學工作爲中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新課程改革爲契機,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落實教學改革措施,抓好教學監控,花大力氣進行校本研修,用教研指導教學,從而推動我校發展。下面,我將我校2011年3月至2017年7月校本研修重點和特色情況做如下總結: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

“以校本教研爲平臺,以課題研究爲支撐,以外出交流學習爲輔助,以校本培訓爲中心,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進行目標規劃,個體打造,分層次推進的基本思路。

二、以課堂教學爲基礎,進行校本教研。

理論學習必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才具有生命力和發展性。作爲學校教育從教育觀念、教學行爲的轉變到學生學習

方式的變革,都應主要反映在課堂教學上,離開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這些就只會停留在口頭上。因此,我們把教研活動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共性問題專題研究,學科問題互動研究,難點問題攻關研究”。經過兩年的嘗試,我們逐步走進了課改的空間,並進一步以“實踐新課程”爲主題開展教研活動,強調-教師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做出富有實效性的研究來。

(一)以教研組爲單位,開展每師一課組級教研和年組級培訓活動。

“每師一課”是一項面向全體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我們以教研組爲單位,由教研組長負責。要求每位教師在組內上一次教學研究課,每節課都要經歷集體備課、互相觀課,評課交流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各教研組推出一節典型課例在全校集中展示,大家共同研討。我們下發了“每師一課反饋表”,包括觀課記錄、評課意見、反思建議等幾個內容,每聽一節課,教師都認真填寫反饋表,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寫下反思。這樣,“每師一課”的活動不僅使上課人得到了實踐、鍛鍊和展示的機會,也使廣大觀課教師從另一個角度深層次地融入到研究過程中,全體教師都能站在不同的位置對教學實踐獲得自我獨特的研究體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們以教研組科研課題爲主要研究內容,通過教學實踐,進一步對課題做出新的思考,取得許多生動的研究成果。“每

師一課”使廣大教師逐步把教育科研轉化爲日常的教學行爲,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每位教師的研究主動性,在生動的實踐交流中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其中張娟、李聰、張勻、石蕊、王萍等老師所撰寫的論文在區級論文大賽中獲獎。這種普及型教研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們的課程研究和創造熱情,讓她們感受到平凡的崗位蘊含着豐富的藝術與智慧,最直接、最有力地推進新課程的實施。

(二)通過“課例+問題”,解決教學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會遇到一些共性的問題,學校每個教研組通過“課例+問題”的形式解決教師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就一次教研活動談談我們的做法:

環節一:問題的收集,將老師平時課後閒聊的問題收集起來。

問題:

1、如何推進參與式教學;

2、中高年級語文家庭作業的設置。

3、國小古詩教學的設計。

4、如何組織學生複習;

5.一年級拼音教學的技巧;

6.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

7..新課程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

環節二:確定主題、教研活動時間,公佈徵集的問題,

探討研究主題。

環節三:資料的蒐集,校本教研是一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老師們有了問題的意識,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決心,教師們有的找書籍、有的上網查找有關組織教學方面的資料,如《國小古詩教學的設計》、《課堂評價在組織教學中的作用》等。

環節四:專題的學習,資料收集好了,接着在教研組長的組織下,教師們圍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尋找一定的理論依據。

環節五:集體備課,學習了資料,那只是教研的起步,經過商量,大家決定先備課,於是,大家圍在一起,一起看,一起分析,一起商量本節課目標、教學設計,商量如何將研究的主題和目標的達成進行整合,寫出教案。

環節六:上課,走進真實課堂

環節七:課後研討,反思;二次上課,研討。

環節八:生成新的問題。

每一節課我們都是先由老師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上一堂原汁原味的課,在此基礎上,學校的老師們結合新課程的理念集體逐環節研究討論。第一次討論反思重在思考新課程理念的落實。老師們討論的目的不是評價老師,而是圍繞同一個目標,怎樣把這一堂課上到最好。在老師們提出各種意見後,執教老師再綜合老師們的意見進行第二次試教。這

《鎬京國小校本研修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