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學習考察情況的報告範文

20*年9月下旬,市委組織部有關同志就幹部教育培訓、知識分子和非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改制企業黨建等工作到*省*市、*市、*市進行學習考察。考察中聽取了當地組織部門領導的有關情況介紹,與相關處室的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並結合我市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探討。學習考察情況如下。

市學習考察情況的報告範文

一、三市的基本情況

*市、*市和*市處於長江三角洲經濟活躍地帶,是經濟發展較爲發達的地區,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市是對外開放市和副省級計劃單列市,下轄6個區、2個縣、3個縣級市,總人口543萬人,20*年,全市GDP達1400多億元,財政收入230多億元,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市是沿海開放城市,下轄3個區、2個縣級市、6個縣,總人口750萬,20*年全市GDP達1055億元,財政收入126.6億元。*市市下轄1個區、3個縣級市、2個縣,總人口433萬,20*年全市GDP達900億元,財政收入75億元。

二、三個城市相關工作的主要特點和經驗

(一)思想解放,觀念超前,有敢爲人先的精神。

*、*和*的經濟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思想解放,觀念新,思路新,有一種敢試敢闖的精神。

在*進行學習考察,印象最深的還是*活躍的民營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又是我國最具民營化特色的區域。至20*年,民營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90%以上,民營企業數量佔全部企業數的比重爲98%,佔工業總產值的95%以上。到了*才知道許多全國名牌產品出自*的民營企業。至20*年,*市已有的4箇中國馳名商標均爲民營企業所獲得,29個省名牌產品、33個省著名商標也絕大多數爲民營企業所擁有。其中包括正泰、德力西、天正、華儀等公司的工業電器,報喜鳥、莊吉、法派和美特斯邦威等公司的西服和休閒服,奧康、康奈、吉爾達、東藝、紅蜻蜓等公司的皮鞋,以及大虎打火機公司的防風打火機等。製鞋業是*民營企業最大的產業,最初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至今基本上都採用了機械化生產線。在*鞋業龍頭企業奧康公司裏,從意大利和臺灣引進的生產線即達10餘條。有的製鞋企業還引進了自動化設備,採用了機器人操作。服裝業是*第二大產業,在*西服業的報喜鳥、莊吉、法派等龍頭企業中,普遍採用了國外引進的先進裝備和工藝。報喜鳥、莊吉等公司還引進了意大利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工業電器是*的第三大產業,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工業電器的三巨頭都已經部分採用了自動化、半自動化的裝備和技術。

在*民營經濟之所以發展起來,除了自身的動力和內因外,與*政府的“無爲”爲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環境,努力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分不開,可以說,沒有這種“無爲”,*的民營經濟也許早就胎死腹中了。在個私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初期,許多做法都是不符合當時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經常會引來“姓社姓資”的爭論,*人提出,凡理論與實踐發生矛盾時,先服從實踐。對民營經濟不壓制、不取締,只要不是上面明令禁止的,就都讓它發展。政府和政府官員的這種“無爲”需要冒極大的政治風險,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膽量。這種“無爲”提供了“*民營經濟”產生的政治環境。於是,個體工商業、服務業、家庭工廠紛紛建立,僱工經營、合股經營等新的經營模式不斷涌現。

學習考察過程中,我們強烈地感到這些地方的組織工作也具有這個特點。三個城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比較早,發展比較快,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顯得越來越突出,在沒有國家政策指導的情況下,早在1986年和1987年,*市和*市就積極探索非公有制經濟黨建的形式和方法,建立了*省第一批私營企業黨支部。組建中,他們不爭論、不動搖、不停步,不斷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目前,三個城市的非公有制經濟黨建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截止到今年6月份,*市應建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30*個,已建2790個,佔應建的92.9%;*市應建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2219個,已建2219個,佔應建的100%;*市應建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1883個,已建1806個,佔應建的95.9%。*市在非公有制經濟黨建工作中明確提出“固定職工50名以上的企業要有黨員,正式黨員3名以上和固定職工100名以上的企業都要建立黨組織”的要求。爲保證這個目標的實現,*市不斷開闊思路,實行落實責任分片、協調部門合力、督促企業配合、選派幹部指導等方式抓黨組織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市針對組建工作的實際,探索出以塊爲主、條塊結合的管理體系,形成了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村企聯建、掛靠聯建、區域組建、行業組建等六種模式,使組建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二)思路寬,起點高,以大氣魄把工作定位於全國範圍。這些地方在謀劃工作時,堅持高起點、高站位,把各項工作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確立自身定位,誓爭一流。*市在99年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高素質人才引進培養若干意見》,提出了“經過若干年努力,基本形成與*市跨世紀發展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適應的人才資源優勢,逐步建成長江三角洲的人才高地之一”的戰略構想,着力把*市建成區域性人才集聚和輻射中心、人才培養中心、高新技術研發和轉化中心、人才培植中心。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人才作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一號工程"來抓,要把*建成人才的樂園,初步形成了*的人才政策環境優勢。

(一)突破戶籍政策。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可在全市範圍先落戶後就業的措施;推出了到縣(市)工作的碩士及50週歲以下副高職稱以上人才,可在中心城區落戶,並放寬隨遷人數的限制;出臺了《*市外來人才各種方式參與*建設的意見》。

(二)開通綠色通道。改"審批制"爲"准入制",按照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則辦理引進手續,同時還實行了政務公開和限時服務等措施,縮短了辦理的時間,爲各用人單位"搶奪"人才爭得了主動。

(三)加強財政支持。對能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或者對本市產業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級專家以及院士,根據實際分別給予200萬元以下和500萬元以下的科研專項啓動經費,對企業引進的博士後每人資助4萬元。去年以來僅*大學市政府就專項撥出1790萬元,通過建立8個重點實驗室(研究所、開發中心)的形式,重點資助了近10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改善科研條件。保稅區投入了1億多元用於創建*留學人員創業園區;開發區人才工作經費投入達812萬元;11個縣(市)區也都分別每年安排了300、200、100萬元左右的人才開發專項資金。

(四)改革分配製度。制定了《關於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試行)》,實行了分級分類管理;實行崗位工資制,落實單位內部分配的自主權,使收入向做出顯著成績和突出貢獻的人員以及單位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傾斜。用搞活分配來集聚人才。

(五)挖掘專家潛能。放寬了部分高級專家的退休政策;允許專業技術人員業餘兼職。

爲了形成*的人才創業環境優勢。他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首先建立了領導合同制。市裏專門成立了人才資源開發辦公室,層層建立了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目標責任制,強化了對人才工作的量化考覈.第二確立了引進機制。以實施"1111引才工程"爲重點,全面實行引才、引智、引項目三位一體全方位推進的戰略。採取了:一是領導引才。市領導帶頭實行引才指標責任制;二是築巢引才。建立了保稅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區,目前已形成19名由博士和教授組成的企業經營者隊伍;與浙大合作,建立了浙大科技園*分院、浙大*博士後工作站;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合作投資2.7億元建立兵科院*分院;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20多所國內重點高校院所建立校(院)市合作關係,建立了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研究生來甬掛職的工作基地;三是搭臺引才。撥款350萬元舉辦了兩屆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智力(技術)項目洽談會;四是騰崗引才。各級分別任命了引進人才擔任寧大校長、分院院長、科技副縣長等一大批重要崗位;五是智力引才。實行"柔性流動"政策,突出以項目引人才,上半年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外地甬籍高級人才的調查,已建立了總數達6368人才外地甬籍高級人才庫;六是網絡引進。通過用人方式的創新,初步爲各類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人才跨地區跨國界"流動",創造了一種簡便、易行、高效的新模式。第三強化了培養機制。重點抓了*市"4321人才工程"和優秀中青年人才的培養,採取了:一是定向培養。已選送39名優秀在職中青年人才赴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選送優秀學科帶頭人到國外深造,首批已落實3人,第二批8人正在落實之中;二是合作培養。與國內重點高校合作開辦15個緊缺急需專業碩士班和研究生課程進修班,開辦9個公務員高級研修班,設立"清華遠程教育站";三是結對培養。將"4321人才工程"人選與國內高級專家結對。通過重點培養,去年全市入選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2名,第二層次2名,進入"151人才工程"的人選已達10名。第四強化了激勵機制。建立人才公平競爭機制。去年全市破格晉升的專業技術人員近2700人,市政府已對三位科技創業功臣頒發了每位30萬元的科技創新特別獎。

(三)緊貼中心,服務大局,有強烈的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這些地方的組織部門把促進經濟,服務發展作爲衡量組織工作的根本標準。

20*年,三個城市的組織部門進行了機構改革,科室設置和人員配備表現出精簡、高效的特點。*市委組織部設11個處,定編73人,實有人員57人;*市委組織部設10個處,人員48人;*市委組織部設11個處,人員43人。

我們在*考察學習期間,*市在全市機關部門正在開展一場“效能革命”,使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了*人保持自我加壓、居安思危的`意識。

*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生存命題”到“發展命題”的跨越,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他們也強烈的感到:當前全國各地的發展競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對軟環境的依存度越來越高,軟環境已經成爲一種高潛質的發展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稍有鬆懈,就會失去機遇。失去一次機遇往往就會失去一個發展階段,一步落後就會步步落後,要想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主動,就必須下大力氣改善發展環境。在今年年初*市開展的“*學全國”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中,許多幹部羣衆提出,機關部門存在的有令不行、辦事拖拉、吃拿卡要、態度刁蠻等痼疾,已成爲*尋求更大發展的嚴重障礙。爲此,*決定開展“效能革命”,以硬措施改善軟環境,以軟環境促進大發展。效能革命重點解決機關效能不高的問題,創造體現*速度的“效能”,爲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的再次騰飛。

*提出,借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東風,動真的、來硬的、抓實的,以鐵的決心、手段和紀律,抓好機關作風建設。爲此他們從制度建設入手,出臺了三個配套文件《市直機關效能監察若干意見》、《市直機關領導幹部管理監督若干意見》、《公務員能力建設和績效考覈若干意見》。建立了效能制度:辦事公開制度、窗口式集中辦理制度、首問負責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AB崗工作制度、辦事時限制度、否決事項報告備案制度、實行重要崗位輪崗交流制、投訴查實下崗制、機關工作人員末位淘汰制、領導幹部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制。提出了“四項禁令”:嚴禁有令不行,嚴禁辦事拖拉,嚴禁吃拿卡要,嚴禁態度刁蠻。對違反禁令者,一律嚴肅處理,情節嚴重或造成惡劣影響的,予以辭退或開除,違反禁令者所在單位的領導要負連帶責任。建立健全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和效能監察中心,全權負責接受投訴和查處工作,堅決做到投訴必查,違反必究。這些制度措施非常具體、操作性強,保證了活動開展不走過場,使這此次效能革命真正產生了效果,實現了長效管理。

座談中,三個城市的組織幹部談組織工作必談經濟,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他們的大局意識、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在實際工作中,也都把組織工作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市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針對實際、貼近現實,把落腳點放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上。根據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需要,在同濟大學舉辦了城鎮化知識培訓班,對全市分管城建工作的縣區、局辦和鄉鎮領導幹部進行了培訓;舉辦“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等專題講座,圍繞建設“旅遊大市”的目標,組織舉辦了建設“旅遊大市”研討班,到上海、西安等地學習考察,聘請國家、省旅遊局和高校專家上課輔導,收到了較好成效;針對發展開放型經濟,培養外向型人才的需要,利用每週兩個晚上的時間舉辦了英語學習。*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舉辦了公共行政管理、城市規劃等專題研討班,提高幹部隊伍的領導能力和水平。*市、*市都根據加入WTO的新形勢的需要,舉辦了各級幹部WTO知識培訓班。在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組建過程中,各市都把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促進企業發展作爲企業黨組織的重要任務和職責。爲此,明確要求黨組織書記不僅要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還要懂經營、會管理;開展黨組織活動要與企業經營結合起來,並加強對黨員經濟管理和企業經營等知識的培訓。

(四)創新意識強,積極探索組織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中,*市主體班次教學採用多媒體技術,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對中青年幹部的教育培訓實行“1+3”辦學模式,即三個月培訓中,組織學員用兩週時間自帶鋪蓋,深入農村蹲點調研,用一週時間到企業體驗生活,再安排一週時間到部隊接受軍訓;同時,爲使年輕幹部接受黨性教育,組織中青班去延安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到監獄進行警示教育,有機地把課內學習與課外教育結合起來;在市管幹部進修班中實行“2+1”教學模式,即教師2小時講課,1小時學員提問,教師釋疑,相互探討。*市針對具有高學歷的中青年幹部基層工作經驗不足的實際,組織他們到基層學習考察、掛職鍛鍊。*市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合併培訓內容,將政治理論、法制教育等內容全部納入主體班次,統一考試,統一發證。*市把調查研究作爲探索知識分子工作新途徑的基礎性工作,開展了兩次大的調研活動,形成了《新世紀*人才支撐體系的研究》、《實施“一號工程”三週年人才資源發展報告》,在此基礎上,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緊缺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意見》、《*市引進高素質人才和智力實施辦法》等文件,提出了許多有創造性的意見和做法。

通過考察學習,我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增強了做好組織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以這次學習考察爲契機,認真研究三地經驗,增強創新意識,集中精力做好我們的工作。有關科室提出了加強和改進相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爲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工作開展做好了準備。

1、理順關係,加大組建力度,推動非公有制經濟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一是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基礎工作,理順關係,健全組織。在完成非公有制企業黨建調研,摸清底數,制定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實施意見》,確定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工作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二是籌備召開全市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會議,總結我市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情況,查找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三是進一步擴大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覆蓋面。督導縣區和相關部門重點抓好黨員3人以上、職工100人以上企業建立黨組織,職工50人以上企業發展黨員工作,併爲建立黨組織創造條件,理順組織關係,完善覆蓋網絡。按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到哪裏,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裏”的原則,針對不同企業、不同黨員分佈的實際情況,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分別組建獨立支部和聯合支部。同時加強企業工、青、婦等羣團工作,發揮羣團組織的助手作用。四是建立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聯繫點。準備在全市10家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建工作聯繫點,重點對其黨建工作給予指導,幫助解決相關問題。並利用聯繫點的典型示範作用,帶動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做好黨建工作。五是開展靈活多樣、切實有效的組織活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強化指導,幫助企業根據生產經營實際,探索有效的黨組織活動方式、方法,採取多種形式,切實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不斷完善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制度,採取“先試點、後總結、再推廣”的方法,重點制定好《私營企業黨組織組建制度》、《黨組織工作制度》、《黨員學習生活制度》、《流動黨員跟蹤管理制度》等。

2、強化領導,突出重點,切實加強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發揮市委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總攬作用和市委組織部的牽頭抓總作用。每年要至少召開1次市委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對全市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重大問題進行研究部署,明確工作重點,確定培訓班次,落實培訓經費,保證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市委組織部要加大對承擔幹部教育培訓任務的單位的協調力度,定期督導檢查,瞭解掌握全市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保證形成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合力。認真研究培訓內容和課程設置,緊緊圍繞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培訓內容要服務全市工作大局,符合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促進我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課程設置要符合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切實圍繞培訓主題,保證培訓效果。進一步加強幹部教育培訓的管理,嚴格執行辦班審批制度,各單位年初報培訓計劃,辦班時履行審批程序,實現幹部教育培訓有序化管理。加強對各類培訓班學員的管理,嚴格抽調、考勤、考覈等管理環節,保證培訓的順利進行。強化培訓基地建設。把提升我市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的教學水平,整和教學資源作爲一項重要內容;擴大國內教育培訓基地,繼續發揮中央黨校、清華大學、燕山大學和東北大學*分校的作用,並不斷擴展建立其他培訓基地;適時探索境外培訓的有效途徑,提升幹部教育培訓檔次。

3、立足服務,營造氛圍,開創知識分子工作新局面。一是立足爲我市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加強黨管人才工作,開展人才強市調研活動,摸清我市人才底數,爲市領導的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和較爲可行的建議。二是有組織部、人事局牽頭,確立人才發展戰略研究課題,抽調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成員,組成人才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確立一個總課題和若干子課題,分別對黨政領導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民營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以及黨管人才工作載體和工作定位、人才機制和人才環境進行研究,從而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我市人才發展情況,並提出一系列對策措施。三是積極營造“四尊”氛圍,做好我市第六批拔尖人才的選拔管理工作。修訂完善《*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選拔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公開地選拔我市第六批拔尖人才,使我市的人才選拔與管理工作更加規範科學。在爲知識分子服務上,按照八字部風的要求,爲知識分子辦實事,營造知識分子之家的溫暖。四是加強市直院校班子建設,加大對市屬九所院校領導幹部的管理力度,建立一支政治堅定、作風優良、業務過硬領導幹部隊伍。五是發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作用,出臺我市人才強市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