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 學結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校引進了《弟-子規》。老師接受完培訓後,在全校全面展開學習。學校要求把《弟-子規》引進課堂,班主任老師帶領誦讀,各科教師要把弟-子規教育融入本學科的教學中去。做爲三(4)班的班主任,我按學校的要求,在班級內進行了學習《弟-子規》的活動,並確定了學習的小課題《用<弟-子規>改變三(4)班學生的行爲習慣》。現對學習情況做如下階段性總結。

弟-子規 學結

一、堅持晨讀和午讀: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每天上午9:40和下午4:10,三(4)班的教室裏都會傳出學生集體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朗誦是背誦和理解的基礎,通過誦讀,讓學生理解,讓《弟-子規》的精華滲透到思想中去,變成一種自覺行爲。誦讀《弟-子規》以來,學生們受到了中華文化經典的薰陶,較系統地學習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恪守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懂得了怎樣做是孝敬父母,怎樣和別人相處等道理。

二、課堂講解:

在課堂上,學生讀古人教誨、名人軼事,我循循善誘;引經據典,分析說理或現身說法,師生配合默契。爲了使《弟-子規》中的精闢論述,能被學生理解,我在講述時,理論與實際結合。如:讀《弟-子規》中“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我就給學生講了《黃香溫席》的故事,學校還組織觀看了《黃香溫席》這個動畫片。這樣,既有理論又佐以生動、有益的故事、動畫片,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感性認識和趣味性。所謂教學相長,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的文化修養、教學能力、職業道德也有了進一步提高。

每天下午4:10誦讀完後,我組織學生在教室裏演說《弟-子規》,同學們或講其中的故事,或結合《弟-子規》談自己的感受,或對照《弟-子規》檢查自己的行爲。同學們在演說中不斷提高自己對《弟-子規》的認識,改變着自己的行爲。

三、每月一記

我要求三(4)班的學生每月寫一篇日記,並要求家長配合,每月寫一記,寫學生在家的表現。我從中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不僅讓我對班上情況有一個更加詳細和全面的瞭解,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同時對於《弟-子規》學習的情況的瞭解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們班宋路路在日記中寫道: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媽媽讓我幫着拿個什麼東西,我總是說:“等一會兒。”也沒感覺這有什麼不對。今天早晨,老師領着我們學了《弟-子規》中的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了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裏面的意思。到現在我才知道每次媽媽喊我,我都說等一會兒,原來這樣說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爲。

王民寫道: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知道了,原來孝敬父母就是做“爸爸叫你買菜,你要趕緊拿着錢去買;媽媽幹活回到家,你要趕快給媽媽遞上一杯水;吃飯時,給父母端飯,讓父母先吃;晚上,給父母端上一盆洗腳水,給父母洗洗腳、捶捶背、揉揉肩……”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我們小孩子都能做。今後,我要照着《弟-子規》上說的去做,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

劉嘉鑫的家長在總結中寫道:沒學《弟-子規》之前,我讓孩子拿個東西,他總是說:“等一會兒。”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後,我們家孩子改變了很多。我一叫他幹啥,他馬上能答應並立即去做,上樓梯時,總是讓我先上,我讓他先上,他說:“《弟-子規》中說‘長者先幼者後’。”

四、班會分享

每個月抽出一節班會課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弟-子規》分享活動。也許是新的學習內容還未完全適應,也許是學習得不夠深入,也許是學生害羞不敢於表達,一開始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但隨着學習的深入,學生們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探討,發表看法,慢慢地,大家就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並敢於拿出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王薛飛燕說:學習《弟-子規》讓我學會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老師同學,愛朋友……明白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王梓臣說: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車去奶奶家,因爲車上人太多,所以我沒有找到座位,又到了一站,有一位老婆婆上了車,看上去這個老婆婆非常年邁,右手拿着手杖,左手在發抖,老婆婆向左望了望,向右望了望,可是沒有人給他讓座。這時車開動了,又突然剎車,老婆婆向前衝去,差點摔倒。這時座位上坐着的一個哥哥看見了,臉紅了,連忙起來讓座給老婆婆。老婆婆笑了,連忙說:“謝謝。”我看見這個年輕人,想到《弟-子規》中說“過能改歸於無”。馬博文說:自從學了《弟-子規》後,我每天放學回家都在尋找孝敬父母的機會,可是,媽媽每天都把家務做得好好的。有一天放學回到家,我看到廚房裏放着許多沒有洗的碗筷,媽媽還沒有回來。機會終於來了,我想借此機會,孝敬一下父母。我把盆子裏倒上熱水,擠上洗潔精,把碗洗的乾乾淨淨,再擺放整齊。然後把地又掃得乾乾淨淨。我把這些事情都幹完了,媽媽還沒回來。看着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我爲自己也能爲這個家做點事而感到高興。我正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回來了,直誇我懂事了。

通過各班學生的班級分享活動,不僅有利於《弟-子規》的深入開展,而且對班級的良好班風建設有莫大的幫助。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行爲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家長也特別支持。一門深入,長時薰脩,下個學期還得繼續堅持。

弟-子規 學結 [篇2]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 “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它是一部以學規形成的年勸學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德修養教育的啓蒙讀物,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構建和諧班集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載體。所謂“和諧班集體”就是爲了讓學生在健康的集體輿-論和舒暢的心理氣氛中通過多樣的人際交往、豐富多彩的自覺的主動活動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獲得健全、充分、全面的發展而創設的一個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進取的班集體。通過對於國學教育的學習,我在班級管理上大膽的嘗試了巧用《弟-子規》創建和諧班級,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自從接任班主任工作以來,我腦子裏想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該怎樣來管理班級,我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我管理班級的理念是什麼,是領導推着走?還是腳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當我看到黨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以後,我眼前豁然開朗,我也應該建立一個和諧的班集體,使班級的氣氛和諧融洽,讓人感覺愉快!這就是我管理班級的指導思想,我的理念就是要創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在當班主任之前,我一直擔任不同班級的任課教師,有的班級氣氛和諧愉快,走進去講課輕鬆、自然;有的班級氣氛壓抑,學生不說也不回答問題,學生不愉快,沒有激情、沒有活力、沒有朝氣,那麼教師講課也提不起精神,有時還會導致教師批評學生,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就談不上教學成績。我想,如果我當了班主任,既不能讓班級氣氛太壓抑,當然也不能讓他們變成沒有規矩的猴子,要把握好收放管理的“度”,嚴而有度,寬而有度。凡事“過”了,嚴“過”了頭或者寬“過”了頭都不會好。

(1)師生之間關係和諧 。

“親其師,信其道”。 首先,教師要能自塑良好的形象,端莊大方,平易近人,有和藹可親的形象;熱愛本職工作,以身作則,教師真誠關心、熱愛學生,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使學生感到老師可親可敬,是自己學習的楷模。這樣,教師的“傳道授業”才能通過學生感情的“過濾”和“催化”,變成學生的需求和行動。當師生在感情產生共鳴形成尊師愛生的氛圍時,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我在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力求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儘量以商量的口氣,不用命令的口氣或責備的語氣說話。儘量在學生中間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與情感。我知道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個性、有自尊心,有時犯一些小錯誤也是正常的,要正確引導,不要大驚小怪 ,小題大做,更不要爲此去處罰他們。平時對學生多一分關懷少一分訓斥;多一點鼓勵少一些批評。學生曾偉從國小起都厭學,做人沒有理智,學生對他都怕,老師對他無奈。我對他一改平時的教育,一發現他的優點馬上表揚,一發現他和學生友好相處,馬上給予鼓勵。慢慢地學生對老師有了好感,老師就會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圍,師生和諧、共創優化教學。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班級組織班集體有利於學生羣體意識的形成和良好個性的發展。通過班集體活動和學生羣體間的交往,使學生不僅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發展自己的志趣和愛好,而且學會合作,學會交往,學習做人之道,從而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的形成。班集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是學生自己的集體,有它的組織機構,每個學生在所歸屬的班級中都能找到適合於自己的活動、工作和角色。在班級集體中,有共同的目標,明確的職責分工,有統一的規章制度、權利和義務。要求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體活動計劃,積極地開展各項工作和活動,鍛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全班同學有共同的奮鬥目標。班集體的目標由班長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確立,可分爲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目標的提出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推動班集體不斷向前發展。

(2) 學生之間團結友愛。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同教師一樣,學生也是教學環境的主人,,在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即使在改善人際關係中,我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作用。我提倡同學之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生活上一人有難,八方相助。這學期我班黃家豪因爲急性闌尾炎住院時,我班班幹部和同學多次前往慰問,帶去了禮物蘋果、橘子、牛奶之類。;思想上相互交心,彼此理解;而且經常利用晨檢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學們在感情上親密無間,情同手足,真正形成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集體氛圍。

(3). 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也是重要因素。我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使班內形成濃厚學習空氣,創造—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全體學生相互切磋,相互啓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鼓勵、指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餘時間要提倡彼此爲師,相互激勵,如同我國北宋時期的教育家胡璦所採用的“以類羣居”即按專業興趣同宿,以便“相與講習”,互幫互學。爲了搞好學習上的合作,根據自願結合的原則,成立課餘 “學習互助小組”,相互質疑問難,答疑解惑,共同探討。或在 優生和後進生之間開展“—幫一,一對紅”活動,發揮優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後進生學習上的轉化。在班會課上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措施,本文轉自[教育文稿網] #url# 轉載請註明出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行爲,促使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

(4) 要制定獨特的班級管理制度,讓學生遵照執行。

《弟-子規.》中講“出必告,反必面。”家有家規,大到學校。學校的任何一項規定措施都不可能細化到每個班級、每個學生身上,除了共性的東西要讓學生遵守以外,還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制定一些獨特的班規讓學生遵照執行,如學生早晨什麼時候到校,什麼時候交作業,什麼時候訂正作業,中午幾點到校,到校後該幹什麼,科代表的職責是什麼,教室裏物品該怎麼擺放,課堂上該怎樣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包括學生的行爲規範,安全問題等等,這些規範看似瑣碎,實則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喻我要求學生中午時間不得在教室大聲喧譁、吵鬧,必須抓緊時間寫作業,有的同學到校後東逛逛西溜溜,把時間都耽誤了,把所有的作業都堆到晚上寫,結果寫到很晚,對這一部分不善於利用時間的同學就多督促他們;還有上課鈴響後要保持安靜,使老師上課心情舒暢;衛生工作劃分得也非常細緻、落實到人,甚至連黑板擦都有專人負責,教室的開關也有人負責,愛護公物落實到人,基本上做到大多數同學都有事做,人人有責任要負。同時搞好班級文明建設,每天一句名人名言或警示格言,寫在小黑板上掛在教室前面,學生時刻都可以看到以便時刻可以鞭策自己。總之,方方面面儘可能細緻一點,把要求、規定提在前面,然後讓學生遵照執行,這樣管理班級也會輕鬆得多,不必整天忙忙碌碌、羅羅嗦嗦讓學生討厭。必要時發揮班幹部的帶頭作用,管理作用,“有規矩才能成方圓”,班級管理制度的建立我認爲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成一盤散沙,今天張三會出這樣的狀況,明天李四又捅那樣的婁子,讓你防不勝防。有了細緻明確的規章制度學生對照去做,一般就不會出現什麼紕漏。有效的管理使整個班級像一個和諧井井有條的溫馨的大家庭。

(5)善待學生,《弟-子規》 說“過能改,歸於無”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學生,學生犯錯誤是正常的,正因爲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或問題,才需要我們老師的教育,不是嗎?教師善於調-教那些調皮的學生,或者思想以及心理有點缺陷的學生,正於高明的醫生擅長醫疑難雜症一樣,要把他作爲一種向自我的挑戰。首先,對待差生教育不能泄氣,要持之以恆,對自己制定的班規要不厭其煩的強調,如不準去網吧、玩遊戲,每次在家校聯繫冊上都寫上,對待粗心馬虎的學生要耐心細緻,更要寬容、善待他們,如有的學生一時忘記帶書、帶作業本,也不是非要逼着他返回家中拿來,一則不安全,另一則我也想到我們大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偶有犯這種錯誤的時候,不論學生犯了多大的

過錯,我都會原諒他們,更不會把他以往的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陳年舊事一古腦兒撿出來算總帳,而是就事論事,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然後改正就行了。就我自己而言,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父母離異或父母正在鬧離異的家庭的孩子最難管教,總之,學生有過錯是正常的.,既要批評教育,又要寬容他們的一些過失,必要的時候,以罰他們爲班級做還事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育人者必先育己,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我們紮好中華文化的根,我們這代人過去沒有紮好這個根,今天一定好好補上這一課。我們老師必須帶頭學好《弟-子規》,努力踐行,以身示範,提高自己,惠及他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了,纔有社會的和諧,所以我們要好好鼓勵學生帶動家人踐行《弟-子規》,做到孝敬老人,夫婦和睦,家庭和樂,遵守社會功德,做孩子的榜樣,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使其努力學習,並具有良好的道德,做一個好公民。用愛心去對待兄弟姐妹,以良好的修養搞好鄰里關係,爲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其次,我們要在學校裏尊敬領導,忠於職守,愛護關心同事,做到謙卑有禮,寬宏大度,虛心向他人學習,有錯就改。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師生共同落實《弟-子規》,配合學校學習、力行的一系列活動,把學生、家長都帶動起來。《弟-子規》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力行好了《弟-子規》,就爲學生紮好了中國傳統的根,提高了學生的倫理道德水平,這對學生來說一生受用,對社會來說功不可沒。我所做的這些工作其實都是常規工作,把常規工作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把常規工作做好了,才能談創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順利的完成,否則,所有這一些都得力於我認識到要創建和諧愉快的班集體。班級就像一條鏈子,哪裏斷了都不行,師生關係要和諧,學生與學生之間關係要和諧,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之間要和諧,教室環境要和諧,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順利進行!老師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吧,把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活動落到實處,爲弘揚傳統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自己貢獻!

弟-子規 學結 [篇3]

本班自從學習弟-子規已經半年有餘,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 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因爲文化是一個連續的 傳遞過程。從小到大我們的老師,以及家長一直在教育學生的爲人處世,以及一 些基本禮儀都已經成爲學生生命的一部分了。在我看來, 《弟-子規》包含了《孝 經》 《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

子規的規,也就是 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 多。可是,對於出生於九十年代的學生,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 經典。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 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現在講講學習弟-子規後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學習弟-子規後,部分學生的日常行爲規範爲人處世方面得到提升。下面是部 分案例 葛鵬程,加工中心 51002 班學生 政治面貌:羣衆。

在學習弟-子規前,紀律較差。經常遲到,跟任課老師頂撞,上課開小差,說 話。在弟-子規學習初期,有嚴重的輕視和逆反心理。後與家長協條,並經多次教 育,在弟-子規的薰陶下,如今已有重大改變。經與任課老師交流,該生目前組織 性紀律性較好,並能幫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的工作。甚至協助作爲輔導員的班主任 普通的系部資料組織工作。 楊繼偉,加工中心 51002 班學生 政治面貌:共青團員 職務:班長

該生平時表現較好。擔任班長,工作認真積極負責。但最大的缺點是管理能 力和方法有欠缺。學習弟-子規後,對待其餘學生的工作態度有較大好轉,懂得以 德服人, 微笑爲班級服務的工作態度。 目前班級在他的帶領下正走入良性的道路。 二、得到家長的普遍認可 由於學生的學習得到一些效果,有效果的學生的家長普遍反映,學生回到 家後變得乖了,聽話了,不像以前那麼任性,也知道要注重父母了。這是對我工 作的肯定更是對學院大局工作的肯定。

當然,在教育過程中我也感覺到壓力很大,仍有很多困難。 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弟-子規有逆反心理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存在很大的逆反心理,不想學,拒絕 學, 認爲學習弟-子規是爲了維護班主任在班級的統治地位或者說是爲了班主任本 身更好管理其本身。學生從小就一直厭煩被約束,所以唯恐班級不亂。在這種情 況下,教育就很難順利進行。 二、家長本身的問題 部分學生邊學邊對比,對比自身與家長,發現有很多問題家長自身都沒有做 到,比如,要求學生早睡早起,如果學生的家長晚上搓麻將,那這個教育就進行 不下去。

研究 本班學習弟-子規後總體情況較好,正走入更好、更熱愛學習、更尊敬師長的 良性發展道路。爲班級以後的德育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弟-子規的學習過程 中,仍有極少數的學生抱有較大的逆反心理。個人認爲,班主任要做好自身的道 德建設,以自身的道德水準以及道德魅力來引導學生、感化學生。並且要聯繫家 長,與家長共同做好自身作風以及道德建設。這樣纔會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 強,教育阻力更小。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定的太高,否則欲速則不達。總體來講, 學習弟-子規要靜下來潛心的學習,學習也要實實在在的學習。這樣才能使得學習 的效果能得到。

數控系試點班班主任: 成俊良 2011.2.21

弟-子規 學結 [篇4]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其中的一詞一句,都教育人們爲人處世應該恪守的規範,學習後,讓每一個人都受用一生,讓每個孩子那純潔的心靈都有一顆感恩之心,這學期我與班裏的同學一起學習了《弟-子規》,每天早晨我們以《弟-子規》作爲晨誦詩來開啓美好的一天。以下我談談與孩子們共學弟-子規的感受。

一.師生共背,體會經典。

今年3月份剛開學,我就在班開設了師生同背《弟-子規》欄目,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背誦前我總從網上找出相關故事,通過小故事讓學生明白一句話的含義,便於學生理解。比如在講到“冬則溫 夏則?晨則省 昏則定”時,給學生解釋完之後,再通過給學生講周文王當皇帝之前每天三次向父母問候,父母生病了他會很傷心,父母心情不好他也會安慰父母。通過這個故事讓孩子意識到該如何對待父母。不僅如此,我總是在學生背誦之前把《弟-子規》上的內容背熟,然後背給孩子們聽,或許我的表現激勵了他們,他們也在努力背誦。就這樣我與孩子們一起打開《弟-子規》這扇窗,與先哲進行心的交流,把文明風,禮儀風帶入校園的每個角落。

二.持之以恆,知行統一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恆心,《弟-子規》也不例外。在班裏,每天早上學生到校之後我就帶領學生一起誦讀弟-子規。每天的堅持慢慢的就成爲了一種習慣,那一句句“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感染着每一個正在成長的心靈。

誦讀只是學習《弟-子規》的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踐行。我絞盡腦汁想各種辦法讓學生通過實踐去體會每句話的意思。 比如,“入則孝”,就要引導學生盡孝。讓孩子將這三個字寫在記事本上,回家記錄自己是怎樣盡孝心的,比如幫父母按摩、捶背、洗腳、刷碗、洗菜等等,並讓父母作爲驗證人簽字,然後將記錄的內容拿回學校與同學共同分享,並讓同學之間學習對父母的盡孝行爲,讓學生行孝蔚然成風。

三.家校聯繫,共同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習弟-子規之前我給家長寫了一封信,內容如下:

好習慣可謂成功的軌道。良好的行爲習慣可以影響一個人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當前的孩子是獨立性、自主性明顯增強的一代。但也應該看到,在促進獨生子女獨立和自主意識及行爲形成的過程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弟-子規》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經典讀物。其中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行爲舉止上要求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表裏如一,在與人交往中謙遜有禮,善於向他人學習,倡導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些都是我們共同期望孩子養成的一些可貴的品質。因此,我班決定從本學期開始,開展《弟-子規》國學教育。

在此期間,我們希望得到您的協助配合,請您經常聽聽孩子背誦《弟-子規》,並讓孩子解釋古文的含義;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促使其行爲轉化爲習慣;及時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相信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孩子會在學習古文化中增長見識、增加涵養,並從中吸取智慧,成爲一個具有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氣質的高素質人才。

比較欣慰的是許多家長也十分贊同學習《弟-子規》並且積極與我配合,在學習過程中我還不定期的通過校訊通與家長聯繫,及時表揚先進。

在《弟-子規》的影響下我發現孩子們變了:往地面扔東西的少了,主動拾紙片的多了;在走廊裏打打鬧鬧的少了,安安靜靜學習的多了,一切的變化只因爲他們有了做人的行爲準則.《弟-子規》爲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學習踐行《弟-子規》,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礎。老師們、家長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傳承中華美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一起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