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品爲話題的作文

商品、商業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的,在古代,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後,農業部落與畜牧業部落間開始交換產品,便有了最初的商品;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從此有了爲交換而進行的商品生產。可是“商”從它生出的那天起,名聲就似乎不太好,我國是大陸國家,人們只有以農業爲生,在傳統思想中,有所謂“本”“末”之別,“本”即農業,“末”即商業,因爲人們認爲農業是生產產品,而商業只交換產品,在交換之前,必須先生產。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一般都是採取“重本輕末”的政策,漢初晁錯《論貴粟疏》把商賈大大貶抑了一番,並把農業凋敝的罪責,歸到商家頭上。北魏時,專門制定了抑商的法律,“神龜年中,以工商上僭,議不聽金銀錦繡”(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士農工商”傳統的四個階層,士通常就是讀書人,農就是農民,一般說來,這是兩種光榮的行業,一個家庭若能“耕讀傳家”,那是很可以自豪一番的,至於從事末業的商人,是什麼形象呢?《呂氏春秋》《上農篇》拿它與“農”做了比較:農民樸實,容易使喚;孩子般天真,較少自私;財物複雜,難以搬動;一旦國家有難,他是不會棄家而逃的,而商人呢,心腸壞,不太聽話,詭計多,太自私;財產簡單容易轉運,一旦國家有難,必定先行而逃。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說法使商人無情無義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商人就像是戲臺上的曹操有了個臉譜,提起“商”,自然會想起:重利輕義,刁鑽奸猾,自私刻薄,等等。社會上對商人的的操守也有了公衆心裏的要求。《荀子》《修身篇》言:“良賈不爲折閱不市”意思是說,好的商人不能因爲怕賠錢就不做買賣。

以商品爲話題的作文

如今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商家的素質是古代不可比擬的,商業爲社會創造了財富,搞活流通,刺激了生產的發展,商人的資產不僅穩固,許多人品德高尚,還能把所賺的利潤拿出來做了公益事業。但勿庸諱言,在商業領域不擇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小買賣人”思想還時有表現。比如:常有某地某行業由假貨起家、掘得第一桶金的傳聞;有時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匱乏,探其原因不是生產領域產品少,而是個別商家囤積居奇、人爲炒作產生的;一些經營者在市場上不是靠正常的經營取得利潤,而是鑽市場空隙,大撈一把。市場上什麼緊缺吵什麼,炒鋼材、炒水泥、炒辣椒、炒蘋果、炒棉花,賺了個盆滿鉢盈,這種投機性的`經商法於市場的平穩發展、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是極其不利的。有專家對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原因很多,但其中商家的炒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爲此,國務院連出了一系列“抑炒”的重拳。提高存貸款利率;三套房貸叫停,提高二套房貸首付比例,並明確規定不允許用公積金貸款用於炒房漁利。對炒房者如此嚴厲是對的,然而對其他行業的炒家也應做一些硬性的約束。如此,對揮灑着辛勤汗水的生產者和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的商家纔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