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斷斷續續的在空閒時間看完了這本書,越到最後越是期待,也越到最後,人物的心理活動越來越強烈。最明顯的就是安娜和列文二人,最開始我恍恍惚惚的覺得安娜和列文思考的是同一種事情:生活的意義。到最後由於強烈的思想和思考,才明白是屬於不同的類型。於安娜來講,更側重的是個人的純粹性,無論是生活還是精神上,她可以超脫那個時代枷鎖的束縛。而對於列文,他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超脫,他經常思考人活着的意義,他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以至找不到結果的時候一度想到了自殺,但是他又有足夠的意志力來克服!

列文:他擔心哪一天他真的如此(自殺),因此,他把繩索藏起來,他怕他萬一想不開上吊了;他也不敢把槍帶在身上,他怕他萬一一時想不開開槍自殺了,所以他一直強制着自己不去做這樣的事情。尤其是他哥哥尼古拉的死,給他的心靈留下了莫大的創傷,以及吉蒂生產時的痛苦,他一度想着,要是這樣他們可以不要孩子了甚至是以後的生活中,他一度不愛那個孩子。與其說是這些使他痛苦,倒不如說,是這些自然的生活規律加劇了他對生活的困惑和不解!“人既然會死,又何必活着呢”等等這種種事情,讓他一度陷入了一種死循環的僵局,他不知道活着的意義,他不知道這些自然的神奇!當然哪怕是現在,這些問題也同樣不知道困惑了多少人?可是對於這些問題,他卻是執意的想去弄明白,當某一個時刻他覺得他弄明白了,可是在實際中卻又行不通的時候,這又加劇了他的痛苦。反反覆覆,導致他懷疑一切而又無可奈何。當然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列文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列夫托爾斯自己的問題,他對於生命的思索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它自始至終都貫穿於他的整個生活,他不想發車夫伊萬的脾氣,可是當他趕車不如自己的意時,他仍會去發脾氣,有時當他意識到這個問題,而不發脾氣時,他自己又會陷入另一種自責的痛苦;他不想與人爭論,當他真的這樣做時,他又陷入了一種矛盾,他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行,以至最後他陷入了一種僵局。文章的最後,妻子和孩子出去尋他意外遇到大雨,他會很擔心,尤其是看到雷劈了他妻子經常待的地方時,他害怕極了。或許,在那一刻,他已經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他愛他的妻子和孩子,深深的愛着!當他在淅瀝淅瀝的雨中,看到妻子和僕人護着孩子,在不遠處向他招手,他高興壞了。回想了生活的種種以及經歷的這場雨,他似乎明白了,他愛他的妻子和孩子,這種感情他是說不清的,這種情感不知不覺的歷盡痛苦產生了,在他的心中牢牢的紮下了根。正如文章最後所說的:“我照樣還會跟車伕伊萬發脾氣,照樣還會和人爭論,照樣還會不合時宜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我心靈最神聖的地方和其他的人們,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間仍然會有隔閡;爲了我自己的恐懼我還會責備她,並且還會因此感到後悔;我的理智仍然不可能理解我爲什麼祈禱,但是我照樣還會祈禱;但是現在我的生活,我的整個生活,不管什麼事情臨到我的身上,隨時隨刻,不但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沒有意義,而且具有一種不可爭辯的善的意義,而我是有權利把這種意義慣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在經歷了生活的千錘百煉和萬千思緒的困擾,他找到了一種適用於自己生存的方式——對善的一種執着追求!

安娜:當和弗倫斯基的感情出現問題,經過服裝店的時候,她想過是否要去找一份工作,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婦女大多是沒有工作的,尤其是對於她這樣的上流社會人士,在這樣的地方找工作。她一直是一個生存在上流社會的人,她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放下所謂“身段”,只爲了在情人面前的自尊;她可以不顧周圍的冷嘲熱諷,在她丈夫卡列寧不願與其離婚的時候,她仍然可以追隨自己的內心,同弗倫斯基出入社交場所,同他住在一起。她要的真的很簡單,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愛情。爲了他,她願意去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只要有他,只要他願意陪着她就可以了。爲了他,她可以什麼都不要,哪怕是她曾經最愛的兒子。當她越是這樣,對弗倫斯基的要求也就越苛刻,常人會覺得她是無理取鬧,是的,有時候也確實是這樣,但是更多的時候她確實是憑着女人天生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看到了弗倫斯基對自己的不屑,更深刻的感受到他對自己的冷淡與厭惡。她知道有時自己的苛刻要求會導致兩人之間無休止的爭吵和矛盾。可是,又有什麼辦法了,或許,這就是宿命,一個天生要求感情純粹苛刻的人遇到了一個花花公子的心,怎能夠善終呢?還有兩人各自不服輸的性格,以及擁有各自自豪點的人,外面世界的無限的光環,也是兩人最終悲慘結局的導火索。她,美貌與氣質並存,智慧與堅毅共有;而他,雖是一介花花公子,可同樣智慧超羣。他可以簡單的就在社交界遊刃有餘,可以簡單使使小伎倆,就獲得她人的芳心。這樣的兩個人,註定了她們不能夠走到一起,所以,這也導致了她最後的悲慘結局——臥軌自殺!過去已經回不去了,她也不願回去,將來看到的也是無休止的爭吵,她找不到生活的出處,更別提是她所想要的未來,那這生活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至真至純至烈的愛,導致了她對他仇恨的不斷加劇,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當一些希望都看不的時候,她想到了自殺,是的,她想用這種方式來折磨那個折磨着自己的人,想讓他的餘生都生活在悔恨之中,而她也真的做到了。她“似乎”毀掉了他的整個生活,一直志願軍的時候,他不僅自己參加了,還帶去了一個連。但是她忘了,她還有她自己,還有她愛的那個小女孩,還有她自己的兒子。她的生活不止有那些不愛她的男人,可她怎麼沒想明白呢?當她臥軌的.那一刻,第一次由於弄手提包,而錯過了機會,第二次當她完完全全在即定的軌道,當車已經向她駛來的時候她彷彿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意識到她的生活還有她自己,可是一切已經晚了,火車壓過了她的身體,她沒有機會了。生活是不是都是這樣的諷刺呢?當她第一次完全做好去死的準備時,卻沒能如願;當她想過來,回過神的時候,一切已經晚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在她生活的最後的日子裏,我一度懷疑她是不是得了抑鬱症,她的精神一度恍惚,出現了一種精神錯亂的遐想境地。可又有覺得這正是她真實生活該有的想入非非,在那樣的日子裏,沒有人願意和她交流,沒有人願意去看她,人家都覺得她是不知廉恥的人,可如果這樣是“不知廉恥”的話,那那些守着婚姻的墳墓不敢去追求自我的人才是真的悲哀。而多麗真是這樣的人,她一味的隱忍着奧布隆斯基的背叛,而又不敢離婚,她盲目的生了衆多的孩子,卻又無足夠的精力和財力來撫養他們,當她去看望安娜的時候,她感覺到了自己與安娜的巨大差別,以及孩子教育的差距,她彷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可是她又無力改變。她只得繼續過着丈夫在外拖欠外債,不斷地割捨自己的田產而無能爲力,心力交瘁的日子,以至最後啥都沒有了,只剩下吉蒂給她的田產了。

當然安娜也有她不完美的一面,當她一度錯覺,出現精神錯亂的時候,她想去找一個能夠訴說的人,她想到了多麗。可是當她到多麗家裏的整個過程中,她認爲有的人都是邪惡的,那個時候她的眼裏沒有善良可言,所以她一度的責怪弗倫斯基,認爲是她造就了她現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地步。因此,當他們兩人出現不愉快的時候,她經常埋怨他。她去找她多麗,看到吉蒂也在的時候,她想起了吉蒂和她之間事情,她的戒備心理又來了,她開始懷疑她多麗,她認爲她們只不過是看她的笑話罷了,她懷着惡意揣測所有的人,但是多麗卻是她真正的可以拖以信任的人,這是她最後一根稻草,如果連多麗也不相信了,她真的就被這世界拋棄了。她再也沒有可以信任的人了,世界雖大,卻連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這使她連最後的一絲絲希望也放棄了!我不知道託翁是不是故意讓她處於精神錯亂的時候纔出現這種懷疑一切的狀況。但她的不幸,彷彿讓人看不到那個時代女性的一種自我覺醒機會,她的離去,註定了是舊時代思想體制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