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儘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後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裏,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並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衝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爲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生後,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於我自己習慣於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於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並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爲,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並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後,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

至於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於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爲什麼是兩名死者呢?這裏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主人公因爲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後,主人公的警惕性放鬆了,認爲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後,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爲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於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爲,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爲他認爲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鬆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爲了什麼呢?這裏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着這個情節之後,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爲妻子紅杏出牆,並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並且放鬆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後,他發現妻子的神態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於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後,主人公偶然發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於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並未消除,於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爲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於關於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現的密室謀殺,並且他們又是同謀,那麼完全可以認爲,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於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爲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沒有血腥的場面,平鋪直敘的自述,按部就班地展開故事。一般的推理過程基本如此:殺人動機——受益者——兇手——找出證據,因爲找到動機往往案子就有眉目可循了,順藤摸瓜找到證據事件也就結束了。但東野的小說卻走的另一條路,兇手都很高明,先把真正動機給藏起來,用另一個比較明顯的假信息來誤導偵探和讀者。而這個明顯的信息,也設定的十分巧妙,是經過認真的思考後得出的結論,爲最後大翻盤的震撼感又增加了幾分意外。

小說重點描寫了教育工作者和學校學生的內心世界,其實說白了,人沒有什麼應該擁有的心理,沒有什麼大家都認同的法則,每個人的內心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着破壞東西,破壞秩序的慾望,杉田惠子想出賣自己身體,宮阪惠美企圖自殺,都是這個理由,高舉道德大旗的學校和教師,在人類的慾望面前無能爲力。

從這部推理小說的創作思路上來看,也是非常精妙的,按照一般的本格推理小說,情節發展的過程爲:出現密室——解開密室——破案,而東野圭吾的這部《放學後》,除了將殺人動機和殺人目標早早隱藏起來之外,將真正的密室手法也做了巧妙的隱藏,將警方和讀者帶到了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空間,而讓他們對這個空間就是他們費盡心機要尋找的正確答案感到深信不疑。本書三個手法,全部被隱藏,在結尾處給讀者的震撼可想而知,這也是東野的精明之處。本書的密室手法是機械手法,而高明之處在於通過密室手法來帶動不在場證明的手法。兇手設計出的假密室意象,同時爲兇手自己製造出了不在場證明。

這部小說採用了明暗雙線結構,明線爲校園連續殺人事件,而暗線爲前島裕美子事件,兩條線互相交映,迷惑讀者。

《放學後》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節,用來構築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僞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節,關於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並且這種說法並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後》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並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