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學歷認證相關問題

本文與大家分享的是中外合作辦學學歷認證相關常識,提供給大家參考。

中外合作辦學學歷認證相關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爲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目前所稱的中外合作辦學一般是指國家鼓勵的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

而且,中外合作辦學按辦學方式分爲兩類:一是學歷教育項目,必須通過統招考試,填報志願,畢業後分別獲得中外雙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一是非學歷教育項目,無須填報志願,參加學校自己舉辦的入學考試即可。中方學校修得相應學分後,通過語言考試後再被合作學校錄取,畢業後獲得外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中國農業大學與荷蘭萬豪勞倫斯坦瓦格寧根大學(原荷蘭勞倫斯坦國際農學院)合作舉辦園藝專業非學歷項目)

注意:就讀非學歷教育項目的,若該項目未能獲得教育部審覈認證,即不能承認該項目所獲學歷。

另外,按辦學主體主要分爲兩類: 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等大學);二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如:北京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中國社會工作文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我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項目一般情況下也歸爲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的審批、評估和管理一般由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進行。中外合作辦學是符合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致力於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爲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目前所稱的中外合作辦學一般是指國家鼓勵的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

而且,中外合作辦學按辦學方式分爲兩類一是學歷教育項目,必須通過統招考試,填報志願,畢業後分別獲得中外雙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一是非學歷教育項目,無須填報志願,參加學校自己舉辦的入學考試即可。中方學校修得相應學分後,通過語言考試後再被合作學校錄取,畢業後獲得外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中國農業大學與荷蘭萬豪勞倫斯坦瓦格寧根大學(原荷蘭勞倫斯坦國際農學院)合作舉辦園藝專業非學歷項目)

注意:就讀非學歷教育項目的,若該項目未能獲得教育部審覈認證,即不能承認該項目所獲學歷。

另外,按辦學主體主要分爲兩類: 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等大學);二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如:北京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中國社會工作文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我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項目一般情況下也歸爲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的審批、評估和管理一般由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進行。中外合作辦學是符合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致力於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

  拓展閱讀:中外合作辦學不能簡單“拿來”

“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就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舉措、資源引進、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討論。專家們指出,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已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從規模發展進入到質量內涵建設並重的階段。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只有71個。20年後的今天,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2371家。目前,各級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總數約爲56萬人,其中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約46萬人。

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日前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發展報告(2014年)》顯示,《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正在發力;中外合作辦學的工作重點正在實現“三個轉變”,即從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變,從模仿複製向合作創新轉變,從學生流動向能力提升、聚焦優質轉變。這是中外合作辦學不同於10年前的新趨勢。

但相關專家也表示,在辦學項目落地過程中仍會面臨各種問題。基於此,堅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合作共贏的標準就非常重要,只有在立足本國的基礎上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建設一支具有國際標準和才能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合作處副處長周勤健認爲,要以開放促改革,通過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從而倒逼高效教育改革,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長足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中,除了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樹立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非常重要。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祕書長羅青表示,中外合作辦學需要學科創新,而非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在文化上能夠堅持中西融合的同時堅守中國文化自覺,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培養成爲擁有多學科思維的國際化人才。

除了有堅定的文化自覺,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邸愛英教授還特別強調: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國際化人才除了要具備一般人才的核心能力外,還應該有全球性的思維,有學習新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開放性能力,能夠有對全球性工作的適應性和靈活度,並瞭解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國際性事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