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精選7篇)

這篇通訊主體部分採用的是時序結構與文學手法相結合的方式。時序結構的特點是按時間順序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文學手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表現力,增強可讀性。下面,小編爲大家提供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精選7篇)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1

教學設想:

本篇課文是單元的起始教學,擬用1課時,鑑於高一學生在八年級上學期已學習過新聞稿《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本課教學有必要建構學生理性閱讀新聞體裁文本的平臺,提升學生閱讀新聞類文章的水平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心是對文本結構的梳理、內容的篩選分類、寫作匠心的探究

考慮到班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單元的教學任務,我預設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①由播放視頻(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導入一是藉此瞭解學生對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的熟悉情況;二是激發課堂學習氣氛

②讀文,梳理文本,區分文中的現實場景(新聞事實)、歷史背景和作者評價

③分點探究:現實場景中的時間內涵,標題和結尾句的匠心,“降旗”這一新聞視角的價值

學習目標:

梳理文本結構,篩選、概括,現實場景、歷史背景和作者評論三塊內容;

分項研讀,探究作者的寫作匠心,體悟該新聞的價值和意義

學習重點:

明瞭新聞結構特點,學會準確地篩選、概括信息

學習難點:

體悟作者的寫作匠心,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和審美觀

學習過程:

一、瞭解背景

觀看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視頻(剪輯片斷)交流對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的感性認識

二、聽讀課文

聽讀課文錄音,完成老師佈置的聽讀任務(篩選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地點、時間,概括儀式內容)

三、研討文本

1.篩選出文中新聞事實、歷史背景和作者評論三塊內容;

新聞事實:

四個場景,梳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

歷史背景:

總督府歷史變遷,英軍佔領香港歷史

作者評論:

揭示儀式的意義

2.討論幾塊材料的寫作匠心

歷史背景材料自然銜接在新聞事實後,使現實場景有了歷史縱深感,作者評論又凸顯新聞的價值和意義

四.探究問題:

1.課文中爲什麼把現實場景的時間寫得特別精確?

及時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2.課文標題和結尾的話能不能改寫?

別了,“不列顛尼亞”改爲: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殖民統治終結了!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改爲:當年開着炮艦耀武揚威地闖入,今天又乘坐遊艇垂頭喪氣地離開

理性和客觀是新聞的力量

3.課文的視角爲什麼落在降旗儀式上?

文中沒有寫莊嚴地交接儀式場景,沒有寫中國領導人出席慶典的畫面,也沒有寫香港民衆狂歡的場面卻把鏡頭對準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而且聚焦在英國人的三次降旗儀式上如何理解?

價值和敏感是新聞的靈魂

五.小結回顧

這節課我們從梳理文本結構入手,通過區分不同的新聞語言,研討了新聞的結構特徵和語言特色;並從新聞價值和審美意義上探究了本文的寫作匠心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情感體驗也較深入

六.延伸練習:

1、下面一則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過35字(4分)

《人民日報》巴厘島5月3日概括電,東盟10國與中日韓財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發表聯合公報宣佈,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並運行,以解決區域內的短期資金流動困難,並作爲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

根據公報提供的數據,在規模爲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中,中日韓3國出資80%,東盟10國出資20%其中,中國、日本、各佔32%,韓國佔16%具體金額爲中國384億美元、日本384億美元、韓國192億美元

【答案】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韓出資最多(或“中日韓出資比例最大”)

2、下面這則新聞報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兩條重要信息請概括出這兩條信息(每條不超過25字)(4分)

【本報訊】近來,北京市民對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情況更加關注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水起點爲湖北丹江口水庫,終點爲北京頃和國團城湖,總乾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點在房山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段輸水管道線路長74.8公里中線工程竣工後長江水纔可進京,竣工時間最後敲定爲2010年爲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將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備遠水條件;屆時,該段可作爲應急調水通過,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這對奧運會籌備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信息一:長江水將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爲應急調水通道

3、把《荊軻刺秦王》“易水送別”一節改寫成一篇現場短新聞稿

附: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廣 場 降旗

子夜12:59 會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維多利亞港離去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2

一、導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爲選材獨特、意蘊深遠,本篇報道在衆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

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研討問題:

⑴在對這些儀式的敘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⑵作者在敘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爲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⑶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爲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⑸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爲《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愛國熱情,激發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二、知識積累

瞭解新聞的相關知識: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並引起公衆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徵。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

標題又分爲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導語是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

主體是消息的主幹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後,對導語作具體全面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聞還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其他方面的聯繫等,其作用在於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村託、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尾時指新聞消息的結語,有小結式、啓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體感知

本文選取了五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作爲典型性的特寫鏡頭,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試找出並概括這些場景(按時間順序)

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麼意義?

明確:第一次是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誌着今後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第二次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但這一次標誌着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標誌着英國對香港的統治徹底結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文章在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的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於一個現實的場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關於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降旗儀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後結尾,從1841年1月26日……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這些背景材料靠現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爲一體,也使得現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事件本身的現實內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成爲了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復興。

五、分析鑑賞

1、準確得體的語言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明確: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暗示着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2、恰當的對比和議論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裏升起。

明確:運用對比,強調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誌性的最後一次,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金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金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即將結束,而作爲特別行政區象徵的紫金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歸祖國。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明確:短短13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着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的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3、香港迴歸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許多記者也寫了很多篇新聞,但這篇新聞卻獨勝一籌,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它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寓實景,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角度選取獨特。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的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羣多麼的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增強文章的歷史厚重感。

六、板書設計

導語:英國撤離香港

主體: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結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4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2、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3、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教學的重點、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教學的輔助:

1、播放有關香港迴歸錄像片斷。

2、在網上搜集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觀看香港迴歸倒計時有關錄像片斷,引入課題。

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迴歸的精彩場面(長度5分鐘左右)。

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迴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

教師提問:此刻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中華民族曾經擁有四大發明,大唐盛世的驕人成績,但由於晚清政府閉關自守、軟弱無能,自從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成爲帝國主義列強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國帝國主義割據佔領。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 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迴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3、課題引入:

怎樣去報道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別了,“不列顛尼亞”》,在衆多的報道香港迴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併成爲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爲什麼呢?

二、研究本文寫作特點,賞析精彩之處:

1、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聞有何特點,做好旁批。

2、課堂具體做法:教師提示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題目、選材、選取的角度,場面描寫,語言特點。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後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把學生髮言的要點板書到黑板上。

3、板書設計:

①題目:擬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徵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

②選材、取材:

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

對比突出意義,升——降

③場面描寫:

對比

港督旗幟:“日落餘音”中降下,另兩面升起

日落儀式:“不列顛尼亞”一巨幅紫荊花圖案

④語言特點:簡潔、明瞭、生動(擬人)

含義深刻: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4、從網上挑選三篇有關香港迴歸的新聞,要學生說一說選材的角度。

5、學生搶答發言:你會選擇哪一個角度來報道香港迴歸的新聞?

6、教師總結: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點,與衆不同之處,就在於選材的角度較好。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瞭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 思考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培養速讀短新聞、篩選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珍惜領土的思想品質,激發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教具準備]

1、多媒體投影。

2、課文錄音帶、錄音機。

3、香港迴歸影音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香港迴歸的影音資料。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

1、簡單與學生回顧交流有關香港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爲下文的理解學習作鋪墊。(師生之間自由暢談交流,不侷限答案)

2、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分析本篇報道的導語、主體、結語三部分的內容,理清思路。

明確:

⑴導語(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後完成接載查爾斯和彭定康撤離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將回歸中國。作用:點題、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體(第2—10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⑶結語(第11自然段):爲英國在香港統治的歷史做了小結。

三、研習課文:認識特寫手法,體味場景描寫

1、消息、通訊、特寫的區別。

2、在本文中,作爲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文章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場景?

明確: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3、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範,說說課文中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學生思考討論後明確: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後,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着歷史的意義。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於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就引入一些關於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在寫廣場告別儀式時,插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佔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裏降下米字旗”,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爲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歷史跨度極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聞標題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含義?

明確:⑴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

⑵ “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被洗刷。

2、爲什麼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佔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爲“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爲英國在東方的最後一塊殖民地,於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國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儀式稱爲“日落儀式”。

五、課堂小結

根據蒐集到的有關香港歷史的資料,寫一段文字,談談香港迴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

[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6

一、導入新課

教師導人。

1997每7月1日,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天,離開了祖國100多年的香港 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則新聞,這則新聞就是報道這件激動人心振 奮國威的事件的。(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師:這篇新聞全面生動地報道了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的全 過程,表述了香港迴歸祖國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1。)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全文,注意 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並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爲好的詞、句、段。

3.根據新聞的有關知識,請找出消息的標題、導語、主體部分,想一想,主體部分 重點講了什幺?

4.拓寬思維,比較閱讀。

要求:根據新聞特點,對《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別了 不列顛尼亞》兩篇課文作較爲全面地比較分析。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爲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2。)

滄桑噙媒體矚目嘉賓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同學進行糾正。

2.根據新聞的有關知識,請找出消息的標題、導語、主體部分,想一想,主體部分 重點講了什幺?

明確:(標題濃縮了所要報道的事實,簡潔明瞭,鮮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是個主謂短語。隆重,即是盛大莊重。“隆重”一詞與“政權交接”的語體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儀式的氛圍,體現了香港迴歸祖國是永載中華民族 史冊的盛事。)

(導語:第l~5段,點明香港已經迴歸祖國及其重大意義。

主體:第6-25段,具體敘述交接儀式舉行的全過程。

查爾斯王子的講話。 、

重點敘述降旗、升旗儀式。(特寫。)

結語: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儀式的其他人員及進行採訪報道的各國記者 的人數。)(作必要的交代,使報道事實完整。)

3.拓寬思維,比較閱讀。

要求:根據新聞特點,對《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別了 不列顛尼亞》這兩篇課文作較爲全面地比較分析。

明確:(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及時鼓勵,多肯定,在談話中歸納出答案。)

4.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後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5.重點研討課文第3-5自然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3。)

①“這是中華民族長期期盼的一個瞬間,這是永載世界史冊的一個瞬間。”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指出這個“瞬間”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②着重說明香港迴歸祖國的重大意義。

③舉世矚目。

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不必只侷限於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七、佈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板書設計

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

導語:香港迴歸的重大意義。兩個“這是”,兩個“傳向”。

主體:敘述交接儀式的全過程。

結語:出席儀式的其他成員及各國記者人數。 (時效性真實性 簡明性)

公開課教學設計《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特寫的特點。

2、瞭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迴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爲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閱讀。

媒體選用:

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複習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說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說詞,你最想說一句什麼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纔這些電視解說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採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閱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說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說說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迴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