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中運用的介紹

一、 花腔的緣起

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中運用的介紹

(一) 花腔在西方的起源 花腔是西洋古典音樂的一種高難度的演唱技巧,起源於17-18世紀的意大利閹伶。花腔是一種裝飾性、華麗性很強的演唱技巧。究其根本,裝飾性唱法的音樂風格最早出現在十六世紀中葉的歐洲,後來隨着在歐洲的傳播,逐漸發展爲具有高難度技巧、豐富調式的花腔。十七世紀末,意大利

的閹伶演唱把花槍這種演唱技巧傳播開來。之後,花腔這種聲樂炫技技巧在法國興盛達到頂峯。因爲那時的法國是歐洲的強國,法語作爲一種高貴的語言,在歐洲貴族王室中廣爲流傳。其中有德國王室、北歐王室、俄羅斯王室等,甚至包括美國的知識分子和上流社會,他們都以說法語爲榮耀。

(二) 花腔在中國的發展

二、花腔的運用

(一) 花腔的演唱技巧

捷音(Agitily),顧名思義,是一種快速的音階,也稱爲花腔快速走句。這種音階,每一個音節都要求清晰、均勻、快速。例如,三音、五音、一音相連時,每一個音都要唱的清楚、輕快也要注意音節的連貫性。

震音(Trill),是花腔技巧中比較基礎的技巧,也是相對較容易的;因而被大多女高音所擅長。震音是大二度之間的的一種顫音,也稱爲花腔大顫音。它的唱法包括主音顫動唱法和高一度顫音唱法兩種。

倚音(Appoggiatura),是將一個短小的音符置於主音之前,根據在主音上下方開始的位置不同分爲上倚音(Upper Mordent)和下倚音(Lower Mordent)。其中,倚音在符點音符之前,佔主音時值的三分之二;在單點音符之前,佔主音時值的二分之一。震音是花腔演唱中較爲常用的技巧,演唱時要求咬吐字清楚準確、短促有力,並且要保持整個樂句的連貫流暢。

(二) 花腔在西方作品中的運用

《笑之歌》又稱爲《伯爵請聽》(我習慣記爲《笑之歌》,因爲更符合中國民族聲樂的特點)。選自輕歌劇《蝙蝠》,是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最經典的女僕唱段。本曲採用3/8拍,小快板的活波旋律,G大調的優美音調來表現女僕阿黛來的性情;花腔技巧跳音的運用渾然天成地把阿黛來的笑聲中的諷刺詼諧表現得出來。

三、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與表現

(一) 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中的表現

花腔是一種擁有豐富調式的腔系。是一種華麗的演唱藝術技巧。花腔的藝術特點體現在明朗的調式色彩、質樸的情意表達、口語化的旋律線條、動人的節奏律動以及襯詞化的唱歌結構等各方面。花腔在與中國民族聲樂的'結合、融入中,逐漸形成了有着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特點。例如,民族聲樂作品《夫妻觀燈》中“長子來看燈,他擠得頭一伸。矮子來看燈,他擠在人網裏蹲。胖子來看燈,他擠得汗淋淋。瘦子來看燈,他擠成一把筋”,這些唱詞的幽默詼諧、口語化,就生動說明了花腔在民族聲樂中的藝術特色。

(二) 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作品中的運用

《牧笛》,是中國當代作曲家尚德義的創作的花腔歌曲作品。歌曲是G大調,2/4拍,典型的A-B-C三段式結構,歌詞由邵永強填寫。這首歌曲表現了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大自然的清新美好,,給人以優美舒適的感覺。

第一段,歌曲速度較慢,主要描寫大自然的美麗迷人的景色,但是音階跨度比較大。後半部分,出現音符上的跳音,演唱時要注意對聲音和氣息穩定性的控制,做到跳躍中連貫自如。

第二段,主要描寫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速度加快;後半部分,作者採用大量的跳音、迴音的花腔技巧,並用了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快速連唱,描述了一幅大自然與人融爲一體的和諧畫面,也將作品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第三段,作者採用首尾呼應的方式,先是呼應第一段,速度較慢,接着加快速度,就如同《笑之歌》最終把全曲推至最高音High g來結束全曲。這一部分的歌詞較少,作者主要用一些高難度的花腔技巧來表現歌曲的情感。在演唱時,要投入自身感情的同時,把握住花腔的高難度技巧,塑造出更加完美的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2]楊士菊. 花香四季──記作曲家尚德義教授[J]. 人民音樂. 1998(11)

[3]羅靜. 花腔女中音聲種的聲音特徵——以巴托莉歌唱特點爲例[J]. 歌海. 2009(02):56-59

[4]倪海霞. 閹人歌手與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唱藝術[J]. 藝術探索. 2008(0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