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疾病的補液方法

當不同的疾病,在不同時期,破壞了機體調節機制,便可發生水電解質和酸鹼失常,儘管它不是一個獨立疾病,但可發生在許多疾病的不同過程中。特別是危重病搶救過程中,幾乎都伴有這個病理過程。因此正確識別,及時糾正紊亂綜合徵,對於疾病的發展、轉歸起了巨大作用。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內科疾病的補液方法。歡迎閱讀。

內科疾病的補液方法
  一、內科疾病需要輸液治療情況

1.不能經口攝入或經口攝入不足,難以維持生理需要,如昏迷病人、脫水病人,食道嚴重狹窄病人。

2.需要迅速補充有效血容量,如各種休克、脫水、失血。

3.危重病人的搶救治療。

4.需要輸液維持尿量、防止腎功能衰竭。

5.補充營養和熱量。

6.輸入治療藥物。

7.促進毒物排出體外.

  二、內科患者補液的基本原則

  (一)缺什麼補什麼

補液量:生理需要量+額外丟失量+繼續丟失量。生理需要量每日1 500~2 500 ml。額外丟失量包括:嘔吐、腹瀉量、高熱皮膚散熱出汗量,脫水利尿劑使用後尿量。插胃管等體液引流量、抽取胸腹水量等。除了丟失水分還伴有電解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丟失。因此輸液不但要補充水分、電解質,還要注意補充丟失或消耗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二)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一般情況下補液可採用口服(如腎小管酸中毒,慢性腎衰等),插胃管鼻飼(如昏迷病人)。而對重度失水,危重病人則採用靜脈輸液,一般先鹽後糖,先快後慢,見尿補鉀。補液總量可在24~48 h內補完。而對重度失水病人可在前6~8 h補其1/2量。對於年輕心肺功能正常者輸液量可大,輸液速度可快,有時甚至1 000 ml/h。而對老年人,心肺腎功能差的病人,輸液量宜小,速度宜慢。

  (三)量出而入

在輸液前,應詳細詢問病人進食情況,大小便情況、嘔吐、腹瀉次數、體溫高低、汗的多少、觀察病人神志精神,皮膚溼潤度及彈性,脈搏、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和幅度,結合水電解質,血氣分析、血漿滲透壓等檢查結果來判斷病人的失水種類、失水程度、酸鹼紊亂的性質和程度,結合病人年齡、健康情況作出輸液成分、輸液量和輸液速度的.判斷,在輸液過程中,嚴格記錄24 h出入水量,血壓變化,心肺呼吸改變,及電解質血氣改變,必要時作中心靜脈壓測量來判斷輸液量是否充足或過量,或速度過快,及時調整。一般情況下輸入量=輸出量。對於心衰、腎衰、呼衰、腦衰、肝衰等病人輸入量應少於出水量。

  (四)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兼顧

在治療過程中,對於病情複雜,病情兇險患者,要特別保持清醒頭腦,分清哪些是原發病,哪些是內環境紊亂,哪些是顯性,哪些是潛在,估計預後,要分清主次,輕重急緩,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兼顧,恰當而及時地處理。

出入量包括:

入量:飲水1000~1500ML,食物水700ML,代謝水300ML其中:

飲水受主觀因素影響大,習慣不同,差別很大。

食物水:肉類約含70%,水果基本爲100%。

代謝水即內生水指體內代謝後產生的水量,300~350ML,

三類物質產水如 下:

脂肪氧化產水約1.07ML/g

蛋白質0.34ML

碳水化合物0.56ML.

出量:尿1000~1500ML、皮膚蒸發500ML、呼吸350ML、糞便150ML。

出入量平衡,才能保持內環境平衡,是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條件。負平衡是入量小於出量,是特殊情況下的概念,如:腦血管病、顱內壓增高、應用脫水劑的病人,前幾天往往要求負平衡,但一般情況下這是有限度的,如上面的情況,我們多采取補前一天的有形出量,這樣可以達到輕度負平衡。當然,如果存在高熱,呼吸急促等因素,須另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