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知識之中藥的基本知識

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是以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爲主要來源,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藥物,由於以植物藥爲最多,應用也最爲廣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藥學”又稱爲“本草”。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中藥的基礎知識,歡迎閱讀。

藥學知識之中藥的基本知識

  1四性

中藥的性能也稱藥性,是指藥物本身各自具有的與治療作用有關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高度概括,是我國曆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探索歸納出來的,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治法治則等學說爲指導,根據各種藥物的性質及所表現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的用藥規律。

四性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古代稱爲“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僅是藥性程度上的差異。寒涼屬陰,而涼次與寒;溫熱屬陽,而溫次與熱。藥物的寒熱溫涼,不能通過人的主觀感覺而感知,而是根據藥物作用於機體後所發生的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歸納。如石膏、知母能治療大熱、煩渴、脈洪大等實熱證,便認爲他們是寒性藥;附子、乾薑能治療畏寒、肢冷、脈遲等裏寒證,便認爲他們是熱性等。可見,藥物的寒熱溫涼是與病情的寒熱相對而言的,是藥物作用後,機體所表現出來的實際反應。寒涼藥多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養陰等作用,適用於陽證、熱證;溫熱藥則多具有溫陽、散寒、救逆等作用,適用於陰證、寒證;此外,還有一種平性,指藥性平和,寒熱偏性不明顯,寒證、熱證均可應用。但實際上仍有微溫或微涼的區別,故習慣上仍稱爲四性。

  2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不僅是藥物味道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對藥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實際上,藥物的滋味不止五種,還有淡味和澀味。但是拘於五味入五臟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將淡附屬於甘,澀附屬於酸,仍稱五味。根據各自作用來看,澀味與酸味相似,而淡味與甘味完全不同。故臨牀實際藥味劃分爲六種。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活血、開竅、化溼等作用。

甘:即甜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澀味,“能收、能澀”,具有收斂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等作用。

苦:“能瀉、能燥”,具有清熱、瀉火、瀉下、燥溼、降逆等作用。

鹹:“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等作用。

淡:“能滲、能利”,具有利水滲溼、通利小便的作用。

藥物的性、味各自從不同的側面顯示了藥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將藥物的性和味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藥物的性質和作用。如麻黃味辛能散,性溫能祛寒,故能發散風寒。

  3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藥物在肌體上下表裏作用的不同趨向而言。他對疾病的病機或證候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病勢趨向有特殊的調節作用。 升與降、浮與沉都是相對立的作用趨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發散;沉是下沉、滲利。一般來講,升浮藥都能上行向外,促進人體氣機上行或達表,具有昇陽舉陷,發散表邪、祛風散寒、宣毒透疹、涌吐開竅等作用;而沉降藥則能下行向內,促進人體氣機下行或內收,具有清熱瀉下、潛陽熄風、降逆止嘔、利水滲溼、重鎮安神、降氣平喘、消積導滯等作用。 升降沉浮對指導臨牀用藥亦有重要意義,其基本應用原則是同病位而逆病勢。凡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變部位在在裏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勢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變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導致不良後果。 升降沉浮與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關係,寓於藥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溫熱的藥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鹹、性寒涼的藥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

  4歸經

歸經是指某些藥物對於機體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所起的選擇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對某經(臟腑)或某幾經(臟腑)作用明顯,而對其它經(臟腑)則作用較小,或無作用。歸經指明瞭藥物治病的適用範圍,說明了藥效所在。

由於發病所在的臟腑經絡不同,臨牀所表現的症狀也不相同。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肝經病變每見肋痛抽搐,心經病變每見心悸失眠等。而根據藥物對各臟腑經絡病變的特殊療效,即可確定其歸經。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悶,故歸肺經;羚羊角、鉤藤能熄風止搐,故歸肝經;硃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歸心經等。有的藥物適用範圍較廣泛,則其歸經也較多。如黨蔘既能補脾氣,又能補肺氣,故歸脾肺經;山藥既能致脾虛泄瀉,又能致肺虛咳喘,還能治腎虛遺精,故歸肺脾腎經。

  5毒性

古代人們對藥物毒性的認識不盡一致,既將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又認爲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誌。現在所稱的毒性,專門用來表示藥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藥物對人體的傷害作用。中藥的毒性不容忽視,不可錯誤地認爲中藥大都直接來源於天然藥材,因而毒性小,安全係數大。自建國後至今出現了大量中藥中毒的報道,固然有文獻記載大毒、劇毒藥物有中毒致死者;小毒、微毒甚至無毒的藥物,如服用不當,同樣也有中毒病例發生,故臨牀應用必須加以重視。中藥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炮製或製劑不當;配無不妥;藥不對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