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口腔頜面部發育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接下來應屆畢業生考試網爲大家編輯整理了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口腔頜面部發育,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口腔頜面部發育

 口腔頜面部發育

人體發育的三個階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後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層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後3-8周,分化出不同類型的組織並構成器官和系統,口腔頜面部發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兒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齶部的發育在此期的開始階段完成。

 第一節 神經嵴、鰓弓和咽囊

  一.神經嵴的分化

胚胎髮育的第三週,三胚層胚盤已經形成,發育中的脊索和鄰近的間充質誘導其表面的外胚層形成神經板(neural plate) 。

神經板發育中,其柱狀細胞變爲上窄下寬的楔形,使神經板外側緣隆起,神經板中軸處形成凹陷稱神經溝(neural groove) ,隆起處稱神經褶(neural fold) 。神經褶頂端與周圍外胚層交界處稱神經嵴(neural crest) 。

胚胎第四周,兩側神經褶在背側中線匯合形成神經管的'過程中,位於神經嵴處的神經外胚層細胞未進入神經管壁,而是離開神經褶和外胚層進入中胚層,這部分細胞稱爲神經嵴細胞,是特殊的多潛能幹細胞,位於神經管和表面外胚層之間,形成沿胚胎頭尾走向的細胞帶,以後分爲兩條細胞索,列於神經管背外側。

胚胎第四周,神經嵴細胞發生廣泛遷移,分化成頭面部的外胚間充質細胞,形成神經系統組織、內分泌組織、皮膚組織、結蹄組織;頭面部的結蹄組織大部分來自於神經嵴細胞,由於他們起源於外胚層的神經嵴細胞,所以這些結蹄組織又稱爲外胚間葉組織 或外間充質 。

神經嵴細胞的遷移和分化受多種信號分子和基因調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過程中,染色體異常、過量的維甲酸、酒精及頭部神經始基發生異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經嵴細胞在原位或遷移過程中發生死亡而產生頭面部畸形。

二.鰓弓及咽囊的發育

鰓弓(branchial arch) :胚胎第4周時,原始咽部的間充質細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對稱的背腹走向的6對隆起,與6對主動脈弓動脈相對應,稱鰓弓。第l對最大稱爲下頜弓;第2對稱舌弓;第3對稱舌咽弓;

相鄰鰓弓之間有淺溝,在體表側稱鰓溝 ;與之對應的鰓弓內側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襯覆的內胚層向側方增生呈囊樣,形成與鰓溝對應的淺溝稱在咽側稱咽囊(pharyngeal pouch) 。

第二鰓弓生長速度較快,向尾端生長覆蓋了第二、三、四鰓溝和三、四、五對鰓弓並與頸部組織融合。被覆蓋的鰓溝與外界隔離,形成一個暫時的腔稱頸竇 。頸竇在以後的發育中消失,如殘留可形成頸部囊腫、竇道或瘻管。

  第二節 面部的發育

  一.面部發育過程

面突的分化:3—5週末

面突的聯合:5週末—第8周

聯合後發育:9周—3個月

① 胚胎第3周 ,發育中的前腦下端出現了一個 突起稱額鼻突 。額鼻突下方兩側的下頜突 迅速生長並在中線聯合

② 胚胎 3週中,長出兩個上頜突,此時在額鼻突、上頜突和下頜突的中央形成一個凹陷叫原口,口凹與前腸之間有口咽膜在4周時破裂

③ 胚胎第3週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頂端正中出現一個囊樣內陷,稱 拉特克囊 , 拉斯克囊此後退化消失。此囊的殘餘可發生顱咽管瘤。

④ 胚胎的第4周額鼻突的末端兩側 形成兩個淺凹稱鼻凹,將額鼻突分爲 1箇中鼻突、2個測鼻突

⑤ 胚胎第5週中鼻突末端出現兩個球形突起稱球狀突

鼻凹將來發育成鼻孔;鼻板細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經上皮。

2.面突的聯合(merge)和融合(fuse)

聯合(merge) :面突突起之間爲溝樣凹陷,隨着面部的進一步發育,突起之間的溝會隨着面突的生長而變淺、消失。

融合(fuse) :突起之間在生長過程中外胚層互相接觸、破裂、退化、消失,兩個突起的間充質相互融合。

二.面部的發育異常

1.脣裂(cleft lip) :

多見於上脣,是由於球狀突與上頜突未能聯合或聯合不全。單側或雙側均可發生。少見情況下可發生上脣正中裂或下脣裂。

2.面裂:facial cleft

橫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頜突與下頜突未聯合或聯合不全

斜面裂:上頜突與側鼻突未聯合

側鼻裂:側鼻突與中鼻突之間發育不全

第三節 齶的發育

  一.齶發育過程

① 第 4 週末 鼻凹形成

② 第 5.6周 嗅囊與口腔相通球狀突形成了前齶突,前齶突聯合形成前額骨 上切牙

③ 第7周兩個上頜突的口腔側中部長出側齶突 測齶突垂直生長

④ 第8周測齶突發生水平方向生長

⑤ 9-12周前齶突向後 測齶突向內聯合(切牙管)左右測齶突在中縫處與鼻中隔融合——硬齶中後部、軟齶、懸雍垂

齶的發育是從第六週開始的。由一對前齶突、一對側齶突發育而來。

前齶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 :球狀突在與對側球狀突及同側上頜突聯合過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側齶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 :左右兩個上頜突的口腔面長出的一對突起。

前齶突與側齶突聯合處在切牙管(鼻齶管),口腔側爲切牙孔。

二.齶發育異常

1.齶裂(cleft palate):

一側側齶突和對側側齶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頜裂(cleft jaw)

上頜裂:前齶突與上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

下頜裂:兩側下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

  第四節 舌的發育

 一.舌發育過程

舌的組織來源:第一、二、三鰓弓的內側面隆起。

①胚胎第4周,兩側第一、二腮弓在中線處聯合 。此時下頜突原始口腔側內部的間充質不斷增生,形成三個膨隆的突起 。其中兩側兩個 對稱的隆起體積較大,稱側舌隆突 ;在側舌隆突稍下方中線處爲一個 小突起,稱奇結節 。

②約在第6周,側舌隆突生長迅速,很快越過奇結節,並在中線聯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體 。奇結節由於被側舌隆突所覆蓋,僅形成盲孔前舌體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結構。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側 、奇結節的後方,間充質增生形成一個突起稱聯合突 ,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 。聯合突向前生長並越過第二腮弓與舌的前2/3聯合,形成舌的後1/3即舌根 。聯合線處形成一個淺溝稱界溝。舌體表面被覆外胚層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內胚層上皮。界溝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狀舌管的發生

胚胎第四周,奇結節和聯合突之間的內胚層上皮增生形成管狀上皮條索,稱甲狀舌管(thyroglossal duct) 。

胚胎第七週,甲狀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狀軟骨處發育形成甲狀腺。以後甲狀舌管退化在其發生處的舌面留一淺凹,爲舌盲孔。

下降過程中發生停滯—異位甲狀腺

甲狀舌管未退化—甲狀舌管囊腫

舌肌及舌乳頭的發生

舌肌的發生:

橫行、縱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來源於鰓弓中胚層,枕部肌節。

舌乳頭的發生:胎兒11周左右,菌狀乳頭開始分化,稍後絲狀乳頭髮生,14周味蕾開始發育。

 二.舌發育異常

1.分叉舌:側舌隆突未聯合或聯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結節未消失形成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