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醫理論知識《中醫婦科學》考點:產後血暈

產婦分娩後突然頭暈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滿悶,噁心嘔吐,痰涌氣急,心煩不安,甚則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稱爲“產後血暈”,以下是本站小編帶來的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查看。

2017中醫理論知識《中醫婦科學》考點:產後血暈

  病因

導致產後血暈的'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虛者多由陰血暴亡,心神失守而發;實者多因瘀血上攻,擾亂心神所致。

  病機

  1.血虛氣脫

產婦素體氣血虛弱,復因產時失血過多,以致營陰下奪,氣隨血脫,而致血暈。《女科經綸》引李東垣之論曰:“婦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陰血暴亡,心神無所養。”

  2、瘀阻氣閉

產時或產後感受風寒,寒邪乘虛侵入胞中,血爲寒凝,瘀滯不行,以致惡露澀少,血瘀氣逆,上猶神明,而致血暈。《血證論·產血》中雲:“下血少而暈者,乃惡露上搶於心,心下滿急,神昏口噤,絕不知人。”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產婦既往患有嚴重的貧血、血小板減少症、凝血功能障礙,或產時軟產道裂傷、產後宮縮乏力、胎盤剝離不全、剝離後滯留、胎盤嵌頓、胎盤植人或胎膜殘留等。

2.臨牀表現:產婦新產之後數小時內,突然頭暈目眩,不能起坐,或暈厥甚則昏迷不省人事爲主要特點。

  病證鑑別

  1. 產後鬱冒

雖都可見眩暈症狀,但產後鬱冒是因產後亡血復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見頭暈目眩,鬱悶不舒,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而產後血暈則多由產後陰血暴亡,心神失養,或瘀血停滯,氣逆攻心所致,暈來勢急,病情嚴重,臨牀診斷時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則昏迷不醒爲其特點。

  2. 產後痙病

口噤不開爲二病的相似之處,但產後痙病多由產時創傷,感染邪毒,或產後亡血傷津,筋脈失養所致,其發病時間較產後血暈緩慢,其症狀以四肢抽摘,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爲主,二者易於鑑別。

  3. 產後子癇

雖都可見神志不清,但產後子癇除了產前有頭暈目眩、頭面及四肢浮腫、高血壓、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狀,可與產後血暈相鑑別。

  相關檢查

1.產科檢查:瞭解胎膜、胎盤是否完整,子宮收縮情況,有無軟產道損傷等徵象,觀

察陰道流血量。

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等有關凝血功能的

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臨牀診斷。

3.其他檢查:B超、心電圖、心臟功能檢測、腎臟功能檢測、血壓測量等可輔助診斷。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產後血暈應根據眩暈的特點及惡露多少等臨牀表現辨別虛實。虛者爲脫證,惡露量多,面色蒼白,心悸胸悶,甚則昏厥,目閉口開,手腳冷,一般多見於產後大出血。實者爲閉證,惡露量少或不下,面色紫籍,心腹脹痛,神昏口噤,兩手握拳。臨證時需配合實驗室等各項檢查,明確病因,分別處理。

  治療原則

產後血暈無論虛實都屬危急重症,應予以高度重視,查明原因,積極進行中西醫結合搶救,以免延誤病情,危及產婦生命。中醫治療本病應本着“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益氣固脫,行血逐瘀。

  證治分類

  1.血虛氣脫證

主要證候:產時或產後失血過多,突然暈眩,面色蒼白,心悸煩悶,甚則昏不知人,眼閉口開,手腳冷,冷汗淋漓。舌淡無苔,脈微欲絕或浮大而虛。

治法:益氣固脫。

代表方:參附湯。

方藥:人蔘、附子。

  2. 瘀阻氣閉證

主要徵候: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少腹陣痛拒按,突然頭暈眼花,不能起坐,甚則心下急滿,氣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兩手握拳,牙關緊閉,面色青紫,脣舌紫黯,脈澀。

治法:行血逐瘀。

代表方:奪命散(《婦人大全良方》)加當歸、川芎。

方藥:沒藥、血竭。

  其他療法

針刺治療:取人中、涌泉、眉心、十宣穴,放血;虛證艾灸百會。

  預防調護

本病多由產後大出血發展而來,因此防治產後大出血是預防產後血暈的主要措施。

1. 注意做好孕期保健。對雙胎、多胎、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有可能發生產後出血的孕婦,或有產後出血史、剖宮史者,應嚴格把好產前檢查關,擇期住院待產;對胎盤早剝者,應及早處理,避免發生凝血功能障礙。

2. 提高助產技術,正確處理分娩三個產程。認真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有無殘留。

如發現軟產道損傷等體徵,應及時處理。

3. 注意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同時觀察血壓、脈搏及全身情況。

4. 一旦發生產後出血量多,須迅速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時糾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進行鍼對性治療。

5. 在產婦分娩過程中,應注意保暖,避免風寒,注意外陰部清潔衛生,避免產婦情緒激動,並應注意產後飲食調攝,清除其他導致產後血暈的因素,確保產婦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