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中醫診斷學是現代中醫學發展的前沿學科,它的發展將促使中醫基礎理論的更新,與此同時也必然會影響中醫臨牀各學科診療評價體系的創新。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中醫診斷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展望的知識。歡迎閱讀。

中醫診斷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是現代中醫學發展的前沿學科,它的發展將促使中醫基礎理論的更新,與此同時也必然會影響中醫臨牀各學科診療評價體系的創新。在中醫診斷學發展的過程中,對相關古代文獻的整理和挖掘是中醫診斷學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四診的規範化採集以及有關中醫傳統四診結合現代功能性檢測儀器對臨牀四診資料綜合採集分析系統的研發,是提高中醫診斷研究的重要途徑;對有關證候的規範化及其生物學科學內涵的詮釋,則是中醫診斷學科研究的難點,以上問題都成爲制約中醫診斷學學術發展的瓶頸。針對這些問題,對中醫診斷學發展方向進行如下探討分析。

  1四診研究

受古代中醫和文化條件的限制,中醫四診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比如舌診、脈診等獨具中醫特色的診法,僅憑藉目視、手指的感覺和經驗,缺乏一定的標準作爲判斷舌象、脈象的依據。

  1.1 四診規範化採集

  1.1.1 四診採集的全面、規範、準確

目前四診資料來源不可靠已成爲影響辨證準確性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現在臨牀上很多中醫醫生基本上忽略了聞診;望診除了望舌部分,很少注意到神、色、形、態及其他部位的局部望診;問診雖然作爲主要四診採集手段,但在採集時也僅限於臨牀症狀,未重視天、地、時等因素的影響。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爲,應當採取以下對策:雖然望、聞、問、切作爲四種疾病信息採集方法都很重要,但中醫更強調四診合參。而通過四診收集到的臨牀資料,也就是中醫的症,則是辨證的主要依據。如果失去這一前提,辨證的結論就無準確性可言,證的研究就失去了意義。在四診資料的採集過程中,除了常見的身體症狀、體徵等信息,還應當包括天氣、地理、氣候、季節、節氣、時辰等資料。隨着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理化指標、影像報告等微觀參數也應當成爲四診的延伸,同時要賦予其辨證意義。除此之外,還有些隱性症狀和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症狀都要進行採集,如“女性,47歲”這個簡單的信息中,也隱藏着一定的辨證意義,比如更年期的女性多存在着肝鬱腎虛的病理基礎等等。以上這些都需要臨牀資料採集者具備紮實的中醫基本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由此可見,準確、規範、全面的四診採集是準確辨證的前提。在中醫科研過程中,對於中醫四診採集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不論整個課題研究設計多嚴密、指標再先進,所做的都是毫無意義的。

  1.1.2 術語規範化

症狀術語的規範化也是四診採集規範化的前提。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中醫學術語相對於現代醫學術語而言具有更大的不準確性、多義性和多表達性。雖然近年來中醫術語規範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如制定了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編纂和出版了各類工具書等,這些都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但較現代醫學語言系統的標準仍有較大差距。對症狀術語進行規範主要是爲了以症狀術語爲基礎的病證規範。在症狀術語的規範化研究工作中,不同學者採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張志強等認爲,中醫症狀名稱的規範應該遵循臨牀概念一致;名稱利於反映診療、評價信息;名稱具有明確性含義等。楊梅等認爲,應該採用文獻研究與臨牀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從四診信息採集規範、症狀涵義規範、症狀量化規範、納入客觀體徵及實驗室檢測指標、複合症狀拆分、症狀術語規範6個方面對其進行規範化研究。我們認爲,目前對術語的研究多侷限於某類疾病的常見術語規範,而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卻未得到臨牀及科研工作者的普及應用,臨牀乃至教科書中仍存在着一個症狀多個名稱的現象,所以應對每個症狀術語的概念和內涵進行規範,使其達到名稱與內涵一致,同時將其廣泛應用於臨牀的電子病歷中。

  1.2 四診客觀化研究

目前對四診客觀化的研究多致力於四診採集儀器的研發,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很多儀器的研發都偏離了中醫的思維和理論。中醫重視“神”,神在望診中更多體現在光澤上,而現有的望診儀器大多隻重視顏色而忽略了光澤,這就偏離了中醫的軌道。

以脈診儀爲例,儘管目前對脈診的客觀化研究已經有了較大的進展,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如脈象的全部信息不能在脈診儀所描記的脈圖中體現出來;使用的脈診儀器不同,脈象的檢測、分析方法及參數描述不統一。科研工作者利用血流動力學及心電圖等原理對脈診儀進行研究,但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進行脈診客觀化研究使用的脈診儀、脈象信息採集及脈象分析方法,明顯偏離了中醫脈診理論,忽視了中醫的整體觀、平衡觀、動態觀,從而使其研究結果不能有效地指導中醫臨牀辨證施治。針對以上問題,現代各種脈診儀的脈象數據採集系統和分析方法都有待改進。魏紅等認爲,脈診客觀化研究的重要技術條件和方法,就是在中醫脈診理論指導下,能夠穩定獲取脈象多維信息的脈診採集技術和可靠實用的脈象分析方法,按照中醫寸口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規範地採集脈象數據,結合中醫特色的脈象信息分析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以揭示脈象特徵與疾病、證之間的.相關性,爲臨牀辨證施治提供可靠、客觀的依據。所以在脈診的客觀化研究方面,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首先應當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堅持四診合參的原則;2)僅依靠脈搏圖無法實現脈診的客觀化,應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藉助電子工程學、物流學、流體力學等相關專業的知識綜合進行研究;3)應當從中醫學思維模式出發,整理中醫脈診的理論知識,對脈診的方法和脈象機理進行分析,最終形成有中醫特色、能真正體現中醫脈象的診斷設備。由此可見,在四診研究方面,無論是四診的規範化還是客觀化,都要遵從中醫整體觀念的思維,既要符合中醫的基本理論,又要能夠適用於臨牀,爲臨牀服務,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對四診信息進行融合,這樣纔能有所發展和創新。

  2證的研究

“證”是個具有中醫學特色的概念,目前對於中醫證的研究多爲病證結合的研究,以往對於尋求某個證的特異性指標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單個指標都很難體現證的特異性。

  2.1 病證結合的研究

在病證結合研究中涉及到中西醫病名的問題。從目前狀況看,由於中醫病名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邏輯性,有以症狀命名的、有以病機命名的,存在着病、症、證不分的情況。對疾病的認識不全面,所以在很多中醫類的期刊中,中醫病名已經用得很少了,臨牀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基本上都使用現代醫學病名,中醫病名形同虛設,所以病證結合研究中最大的問題是病名和療效評價的確定以及缺乏規範的證候分類及診斷標準。

針對以上問題,鑑於臨牀論著中廣泛使用現代醫學病名的現實及國內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嘗試借現代醫學病名來用。病證結合的療效評價體系應該採用針對相應疾病並且能夠突出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價指標和方法,可以把以疾病爲中心的客觀療效(CRO量表、有效率、治癒率等)與以患者爲中心的主觀療效(PRO量表)有機結合起來。將證候的轉歸規律評價與某一證候變化評價相結合的證候綜合評價方法可能是實現證候療效評價的可行途徑。

  2.2 辨證方法體系的研究

目前中醫臨牀上常用的辨證方法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各有其特點和臨牀適用性。雖然方法繁多,但在辨證的思維和方法上卻沒有出現很大的創新。

朱文鋒教授通過深入研究,在總結分析辨證原理和辨證思維規律的基礎上,創立了證素辨證的方法。證素辨證的原理凝練綜合了以往多種辨證方法的內涵,將臨牀上覆雜、靈活、多樣、動態的證候用病位、病性這些證的要素(證素)進行概括,再由證素組合構成證名。病位、病性證素符合中醫臨牀辨證的思維原理和臨牀證的相兼、錯雜特點。證素辨證方法對臨牀和科研工作者而言都比較容易掌握,臨牀便於操作,克服了以往各種辨證方法混用亂用,各種方法的概念不夠確切,內容各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雜亂的缺點,從而具有比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等方法更強的適用性和可行性,能廣泛適用於各科諸種疾病的辨證。證素辨證能夠體現證的兼雜規律,符合中醫臨牀的思維,故而以證素爲核心的辨證體系已經逐漸被大家認識和接受,其獨特的優勢也逐漸顯示出來,這也爲中醫診斷標準化和規範化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

  3小結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中醫診斷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診斷和辨證的規範化、客觀化問題,但過於強調其規範化則忽略了中醫的思維模式。隨着科技發展和多學科交融,我們可以藉助多專業溝通合作,既保留中醫的思想,又使中醫走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