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檢驗技師臨牀血液學考點:狂犬病病毒

導語:狂犬病病毒爲彈狀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稱“狂犬病相關病毒”,目前僅在非洲和歐洲發現。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動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養動物(狗、貓、牛等)與人之間構成狂犬病的傳播環節。

2017年檢驗技師臨牀血液學考點:狂犬病病毒

病毒的動物感染範圍較廣。在易感動物或人的中樞神經細胞中增殖時,在胞質內形成嗜酸性包涵體,稱內基小體,在診斷上很有價值。

在動物發病前5天,唾液中可含有病毒。人被犬咬傷後,病毒通過傷口進入體內。潛伏期一般爲1~3個月,人發病時的典型臨牀表現是神經興奮性增高,吞嚥或飲水時喉頭肌肉發生痙攣,故又稱恐水症。經3~5天后,病人轉入麻痹期,最後因昏迷、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幾乎達100%.

人被犬等動物咬傷後,應將動物捕獲隔離觀察。若經5~7天不發病,一般可認爲該動物不是狂犬病或咬人時唾液中尚無狂犬病病毒。

  致病性

狂犬病是人獸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動物及家畜中傳播。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動物咬傷所致,或與畜密切接觸有關。也可能通過不顯性皮膚或粘膜而傳播,如狗舔肛門,宰狗、切狗肉等引起感染。並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報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區,其分泌液造成氣霧,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人被咬傷後,病毒進入傷口 ,先在該部周圍神經背根神經節內,沿着傳入感覺神經纖維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後散佈到脊髓和腦的各部位內增殖損害。在發病前數日,病毒從腦內和脊髓沿傳出神經進入唾液腺內增殖,不斷隨唾液排出。潛伏期1~2個月,短者5~10天,長者1年至數年。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咬傷部位與頭部距離遠近、傷口的大小、深淺、有無衣服阻擋,以及侵入病毒的數量。有人認爲病毒在犬羣多次傳播後毒力增強,可縮短潛伏期。

  免疫性

機體感染病毒後產生的抗體除中和,補體介導溶解和抗體依賴細胞毒作用外,特異性lgG抗體還能提高和調節T細胞對狂犬病病毒抗原反應,是接觸狂犬病病毒後同時注射特異性抗體和疫苗的重要依據。細胞免疫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之一,如殺傷性T淋巴細胞針對靶抗原G,N蛋白可溶解病毒,單核細胞產生IFN和IL2對抑制病毒複製和抵抗病毒攻擊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