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內科主治醫師考試高效複習資料

內科學考試專業設置內科學、心血管內科學、呼吸內科學、消化內科學、腎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內分泌學、血液病學、結核病學、傳染病學、風溼與臨牀免疫學、職業病學共12個專業。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的2018內科主治醫師考試高效複習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8內科主治醫師考試高效複習資料

 暈厥的診斷

根據病史及體格檢查,特別要注意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異常,對明確診斷步驟有特殊的意義。鑑別暈厥是否由於心血管原因和非心血管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是重要的。前者可有明顯的死亡率危險性的增加,尤其是猝死的增加,因此,需明確診斷。目前還無法肯定究竟是暈厥還是原發性疾病導致死亡率增加。

病史可以提供發作時的最初年齡,與體位或活動的關係,伴隨疾病,先兆症狀,促發或緩解的特點。然而,暈厥常毫無證據,其關鍵特徵很難確定。瞭解伴隨的藥物治療尤爲重要(尤其是抗高血壓藥,利尿藥,血管擴張藥或抗心律失常藥物所伴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房室傳導阻滯作用)。

在體格檢查方面,病人常常被描述爲面色蒼白,不活動,多汗,肢端較冷,脈搏微弱或消失,低血壓和呼吸淺而快。應測量心率與血壓,改變體位也很有價值。頸動脈雜音或頸動脈搏動減弱提示爲腦血管原因。主動脈瓣狹窄的雜音較粗糙,峯值延遲,可傳導至頸動脈,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在做Valsalva動作時收縮期雜音增強,而下蹲時消失,提示流出道有梗阻。同時伴有的心律失常也可引起暈厥。二尖瓣脫垂的喀喇音和雜音(在收縮早期可以聽到,站立時更爲明顯)提示了心律失常的病因。另外,還要考慮出血及其他引起低血容量的情況,或局竈性神經病變。

模擬臨牀表現可由於病人過度換氣或按壓頸動脈竇而再現,能夠誘發出頸動脈竇的過敏證據(按壓時應持續進行心電圖監護,而且不可兩側同時按壓)。

暈厥前後有咳嗽的病人其病因爲肺部疾病,排尿性暈厥病人常伴有前列腺增生。

在癔病性暈厥,一般無心率及血壓的改變,亦無蒼白與出汗的表現。

 面神經炎的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1、 心理護理:患者多爲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 護眼: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 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溼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 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免疫不全

無論原發性或繼發性免疫不全均常出現消化系統的病變,最常見者爲粘膜萎縮和繼發性感染,導致吸收不良和腹瀉,甚至腫瘤。

①腸粘膜微絨毛萎縮引起乳糜瀉及吸收不良綜合徵。

②易引起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和梨形鞭毛蟲感染。

③先天性選擇性IgA缺乏的病人,胃腸粘膜缺乏成熟的SIgA,不能中和或抑制過敏原的吸收,易發生食物過敏和哮喘。

④腸道抗原吸收過多,易產生嗜異性抗原-抗體複合物,誘發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類風溼性關節炎及甲狀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⑤致癌性病毒或致癌物質吸收增加誘發胃腸癌、淋巴瘤及肉瘤的發生。

⑥α-重鏈病是異常的漿細胞對小腸粘膜固有層及腸繫膜淋巴結的廣泛浸潤,引起腸粘膜絨毛萎縮導致吸收不良。

⑦近年來發現的艾滋病(AIDS),因HTLV-Ⅲ病毒破壞輔助性T淋巴細胞,導致全身和胃腸粘膜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喪失,引起感染而發生吸收不良和腹瀉。

 消化系腫瘤免疫

消化系腫瘤免疫

消化系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往往與全身和局部免疫監視功能失調有關、腫瘤本身及其分泌物具有抗原性,利用特異性抗體檢測這些抗原的存在,如AFP、CEA、CA19-9等,爲消化系腫瘤的診斷提供廣闊前景。

同時利用特異性抗體可以進行顯象診斷和導向治療。爲提高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功能,用LAK細胞、轉移因子、特異性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Ⅱ、免疫核糖核酸、干擾素、胸腺肽等對腫瘤進行綜合治療,已取得某些臨牀療效。

 乳糜瀉臨牀表現

及青壯年。病程表現爲發作與緩解的波動性,進食麥類(小麥、大麥、黑麥、燕麥)食物症狀加重(活動期),忌麥類食物症狀緩解。

一、消化道症狀 腹瀉是主要症狀,典型者爲脂肪瀉。可伴有腹脹、腹鳴等。

二、營養不良症狀 軟弱、乏力、消瘦、體重減輕,若有低蛋白血癥可出現下肢浮腫;口炎、舌炎、貧血、皮膚粘膜出血傾向;骨痛、手足搐搦;感覺障礙、末稍神經炎等。

 多臟器衰竭

多臟器衰竭 (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也稱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ic organ failure,MSOF),是在嚴重感染、創傷、大手術、病理產科等後,同時或順序地發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的臨牀綜合徵。

MSOF的概念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屬於一種新的臨牀綜合徵,故也稱“70年代綜合徵”。也是國內外醫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

20 多年來,儘管國內外學者爲此做了不少努力,但MSOF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並無真正降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MSOF概念的統一認識和臨牀早期診斷方法。過於強調MSOF的終點,難以指導MSOF早期診斷和臨牀防治。

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提出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徵(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與多臟器衰竭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並建議將過去曾用的MOF命名改稱爲多臟器功能失常綜合徵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