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3至6歲

要知道6歲的孩子是小大人一樣的,比較愛說話,而且模仿是三到四歲的孩子主要學習的方式,好習慣、壞習慣“全盤接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育兒知識3至6歲,希望大家喜歡!

育兒知識3至6歲

  3至6歲育兒知識:3至6歲的孩子比較健談

要知道4歲的孩子是小大人一樣的,比較愛說話,而且模仿是三到四歲的孩子主要學習的方式,好習慣、壞習慣“全盤接受”。不但模仿家長說話的聲調、姿勢,還會模仿有的人口吃,他們覺得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你我可能都經歷過這麼一段時期,就連北京交通廣播電臺的主持人王為,現在被愛稱為“貧小子”,小時候因為好奇,還真就變得說話不利落了,所以小孩子在模仿別人說話的時候,把好的壞的都吸收掉了,以至於有些壞的說話方式到現在都很難改成為了習慣以後。

在孩子小的時候,對於模仿別人的說話方式模仿得比較成功的話都是比較洋洋得意的,王為在自己的新書中這樣寫道:“我已經忘了幼兒園裡那個口吃的小朋友的樣子了,只知道他說話那麼富有喜劇效果,我們甚至比著誰學得更像。當然,我拿了冠軍,直到想改也改不回來。我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一箇中央臺播音員的兒子居然是個口吃,這也太離譜了吧?”對於這個嚴重性問題有些父母在孩子的語言成型了以後才發覺到,自己的孩子已經有口吃的行為了,這個可讓父母太著急了。

從上面的.經歷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大多數孩子的口吃行為都是模仿了別人而導致的、四歲的孩子在思維和語言模仿方面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

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語言能力是迅速發展階段,到了4歲左右的時候進步是最明顯不過的了,有專家指出,4歲的孩子比較健談。

孩子在四歲以前,說話不是很連貫也不流利,很難組成詞彙,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範圍的,慢慢就好了。如果父母急於矯正,甚至孩子一句話還沒說完就打斷,反而使孩子有壓力,導致口吃,孩子一旦形成口吃要糾正過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所以這個父母必須要注意。

還有就是最好不要讓孩子於口吃的人接觸,主要是怕孩子會模仿口吃的人的說法習慣。當孩子緊張急躁、言語跟不上思維時,家長要提醒孩子慢慢說,創造寬鬆的表達環境,多讓孩子接觸語言流暢的人,孩子就能順利地度過這個時期,7歲後就基本定型了。也有的協調性差的孩子更容易口吃,需要進行專門的身體訓練,當父母發現孩子得了口吃以後,要慢慢的找方法幫助孩子糾正過來。

小貼士:4歲的孩子是比較健談的,但是由於健談,孩子的模仿能力也是出忽尋常的興趣高漲。如果有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模仿出現了口吃的行為的話,可以學習一下王為父親的方法:“後來,我爸讓我唱歌。奇怪的是,說起話來磕磕絆絆的我,唱起歌來卻流暢婉轉,我在家裡唱,在爸爸朋友聚會時唱,在幼兒園小舞臺上唱。不僅口吃痊癒了,還無形中鍛鍊了我的心理素質,從此不再怯場。”看到自己家孩子有口吃的父母,不妨也讓自己的孩子用下這個方法,也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3至6歲育兒知識:幼兒大腦發育高峰期的時間

大腦的發育期就像一條條聲波,有高峰,有低谷。家長們都知道孩子的大腦發育幾歲是高峰麼?如果你不知道那可非常遺憾,大腦的發育高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瞭解的清楚就它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孩子的時機,提高孩子智力。

像有經驗的家長了解的那樣,不斷地重複是讓寶寶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可四歲半的洋洋最近卻做了件讓媽媽非常吃驚的事:前一個晚上只教了一遍的新歌,第二天他居然就有板有眼地唱出來。對於這種情況,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高階兒童心理諮詢師魯傑做出解釋:大腦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是孩子正處於四五歲的時候,之所以洋洋能聽一遍歌就會唱,說明他迅速發育的大腦對音樂有著極為特殊的敏感性,因此能在短時間內記住,並唱出來。

魯傑研究表明,站在開發兒童智力的立場上看,父母們最應該關注的時4-5歲的年齡。方法正確加上適度的早教,將會促使孩子大腦發育,讓孩子獲益終生。

隨著身體的長大孩子的大腦也在變化,孩子需要擴大視野,就會經常追問別人“是什麼”“為什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耐心。耐心的解釋清楚,最好用寶寶的語氣和角度進行思考。耐心講解,不能太過複雜。這樣互動會讓孩子能在汲取知識的同時,記憶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何樂而不為呢。

讓寶寶多多接觸大自然吧,在綠色健康的環境下對動物植物仔細觀察,並提出問題。比如:“小鳥為什麼會在天上飛?”“小樹為什麼只能長在地上?”鼓勵孩子多多思考。回家後,對照書中的插圖,給他們講故事,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培養簡單推理能力,理解能力。

大腦和十指相連,大腦的發育和手指有密切關係,需要手指活動。練習手指的細小動作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在這期間,家長可鼓勵孩子做些較為簡單安全的小製作,比如摺紙鶴、疊衣服,即使只是鼓勵他們搓搓小手,都是有益於大腦發育的。

4-5歲的寶寶對各種活動、姿勢都有著無限好奇。豐富遊戲內容會開發孩子智力,養成開朗的性格。

家長要多和孩子做遊戲,和寶寶邊玩邊學,讓孩子學會攀、跑,跳,爬、拋等動作。通過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覺得開心,這種反應可以強力的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對寶寶的觀察力、反應力、判斷能力都有很大益處。對親情的養成也大有益處。

不過,專家提醒,父母們家長一定不要操之過急的讓孩子學一些太複雜的知識和動作,比如寫字、背誦生僻詞句等,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拔苗助長。 怎麼樣,父母們看了這些是不是收到了很大的啟發?這就行了,其實教育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科學的指導,所以家長們要多多學習,萬事不要想當然哦。

總結:

有效地提高孩子智力就要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加強訓練。這些訓練都很簡單,比如多讓孩子活動活動雙手,多給他講講故事,陪他做做遊戲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動作對於還真的大腦發育有很大幫助!

  3至6歲育兒知識:孩子的性格有一半是遺傳的

任何生物都能把自己的一些特性遺傳給下一代,就是說,性格也會遺傳。心理遺傳學認為,性格有一半是遺傳的,有一半是後天形成的。“根本性格”是心理遺傳學中性格的深層部分,比如開朗、活潑、急躁、冷靜等性格受遺傳因素影響很多,而且現在基本上已成定論。

遺傳的“根本性格”,跟家庭有直接關係,一個家庭氣氛輕鬆愉悅,充滿快樂,孩子遺傳的“根本性格”就會偏向於活潑、開朗等樂觀的性格。當家庭充滿矛盾和暴力時,孩子往往急躁,易怒。而且,這些因素對孩子以後的最終性格也有一定的影響。

當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與社會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等,孩子的性格會趨向集體性、社會性。隨著影響而加深。但是現實社會中,很多人的性格都是混合型的,既有活潑開朗的一面也有冷靜、深沉的一面。而且,平時急躁的孩子也有表現冷靜的情況。

在大多數情況下,起關鍵作用的還是“根本性格”。在面對同樣只剩下一半的蘋果,有孩子會說“我還有半個蘋果”,但是有的孩子也會說“我只剩下半個蘋果”。這就“根本性格”的不同導致了兩種性格的孩子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一種積極樂觀,一種就很消極沮喪。

所以說,“根本性格”開朗樂觀的人,一生中基本上都很樂觀向上。性格內向的人,好像遇到什麼事都是一種中庸的態度。自己的孩子積極樂觀是每個家長的希望,但實際上,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一半是遺傳的。無論是那種性格都有利弊,這些並不能決定孩子們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