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小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

導語:下面是關於2017年國小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相關模擬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題目。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複習,教師資格考試一次性通過!

2017年國小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

  一、單選題

1.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表現在( )

A.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B.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C.文化體系

D.教育爲文化本體

【答案】:D

【解析】:

從廣義上說,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因爲教育既是文化的構成體,又是文化傳遞、深化與提升的手段。這就是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

2.( )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爲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地研究,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A.敘事研究法

B.實驗研究法

C.行動研究法

D.質的研究法

【答案】:C

【解析】:

題幹描述的是行動研究法的概念。

3.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是( )

A.政治制度

B.經濟制度

C.生產力的發展

D.科學技術

【答案】:D

【解析】:

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科技進步。

4.下列不屬於二次文獻的是( )

A.書目索引

B.題錄

C.調查報告

D.提要和文摘

【答案】:C

【解析】:

二次文獻是對原始文獻加工、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的檢索性文獻。一般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5.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的課程屬於( )

A.實踐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拓展型課程

D.知識型課程

【答案】:B

【解析】:

基礎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基礎學力;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

6.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體現了教學的( )

A.直觀性原則

B.啓發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答案】:B

【解析】:

7.題幹描述體現了啓發性教學原則。

7.( )是上課的必要補充,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備課

B.課外輔導

C.佈置作業

D.考試

【答案】:B

8.劉老師在導入《三國演義》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先給同學出一個謎語:“鑿壁借光,打一人名。”再由謎底“孔明”引入三國歷史的學習。劉老師採用的這種課堂導人方法是( )

A.懸念導入

B.情境導入

C.直接導入

D.引趣導入

【答案】:D

【解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引趣導入,能巧設疑難,喚起慾望,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看得見摸得着,這樣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題幹中的老師通過猜謎語的形式來引入新課即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是一種引趣式導人。

9.班主任工作總結一般分爲( )

A.學年總結和學期總結

B.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

C.班級總結和教學總結

D.學習總結和活動總結

【答案】:B

【解析】:

班主任工作總結,是對整個班主任工作過程、狀況和結局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 評估,進行質的評議和量的估計。一般分爲兩類,即全面總結和專題總結,一般在學期學年末進行。

10.( )是指教師和學生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共同活動方式,是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A.教學模式

B.教學組織形式

C.教學方法

D.教學原則

【答案】:C

【解析】:

題幹描述的是教學方法的概念。

11.德育過程中經常出現“屢教不改”的現象,這說明( )

A.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B.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過程

C.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活動與交往,統一多方面影響的過程

D.德育過程是長期的、反覆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答案】:D

12.對同一問題所提的意見越新奇、獨特,則其思維的( )越高。

A.流暢性

B.變通性

C.獨創性

D.結構性

【答案】:C

【解析】:

“新奇、獨特”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

  二、填空題

1.簡述課外活動的意義。

【答案】:

(1)課外活動有利於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2)課外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3)課外活動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4)課外活動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此外,課外活動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陣地,通過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藝術興趣,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同時,學生通過各種體育課外活動和勞動活動,可以強身健體,培養正確的勞動觀點,學到一定的勞動技能,促進身心健康地發展。

2.簡述班集體形成的階段與培養的方法。

【答案】:

(1)班集體形成的階段:①組建階段;②形核階段;③發展階段;④成熟階段。

(2)班集體培養的方法:①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②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③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④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⑤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3.簡述國小生學習習慣養成的基本要求。

【答案】:

(1)從低年級抓起,越早越好;(2)循序漸進,逐步發展;(3)嚴格要求,多方密切配合;(4)樹立榜樣,啓發自覺;(5)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三、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在一次歷史課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老師在講課,聽課老師入了迷,問這位講課的老師準備了多長時間,講課老師說,“我準備了一輩子,但這個題的準備只用了15分鐘”。

材料二:有人認爲,看看教材,翻翻教參(教學參考書),寫份教案就是備課。

材料三:蘇聯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師,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當我正式登臺演出時,我的勞動實際上早已完成了。”

請談談上述材料對你的教學有何啓發。

【答案】:

【答案要點】(1)從教育的意義上而言,材料一與材料三體現了備課的重要性。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備好了課,教師便對教材、學生以及教學方法瞭解透徹,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將教學內容系統、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也能很好地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教師應樹立終身備課的思想,把備課看成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髮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思應成爲教師備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和內容,基於自我反思的備課過程顯得尤爲重要。從教育意義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師與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師的話語體現了他們對備自我的重視。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教師要想教好一節課不僅僅是寫一份教案的問題,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設計教法,也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此外還包括備教學行爲、備自我、備檢測等;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或學期)教學計劃、課題(或單元)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3)教師應成爲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態置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自身的行爲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最終形成規律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