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

>>>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真題答案

1.C【解析】19世紀初,英國學校中出現了“導生制”。

2.C【解析】道家認爲最好的教育就是“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順其自然。

3.B【解析】從學生特定的社會身份來看,受教育權是他們最重要的權利。

4.B【解析】只有領會了知識,才能更好地鞏固與運用。因此,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5.C【解析】學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觀念和行爲方式。

6.A【解析】誇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對班級授課製作了詳細的理論論述。

7.B【解析】精神或觀念體現了學校的主導思想,所以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8.C【解析】杜威是最自覺、清醒地論證了直接經驗在個人成長中的意義,是將兒童個體的直接經驗加以規範和具體化爲課程並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9.D【解析】這是一種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由一位教師在一堂課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10.A【解析】學校的其他工作都是爲教學工作服務的。因此,教學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中心。

11.C【解析】阿特金森認爲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12.C【解析】實踐性原則要求把人的心理看成與人的社會實跋活動密切聯繫的過程來考察和研究。

13.A【解析】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係,即規則或原理學習。

14.B【解析】動機的激活功能會促使人產生某種活動。

15.D【解析】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將遷移劃分爲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和重組性遷移。

16.A【解析】當認知結構中已經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較低的觀念,在這些原有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一個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時,便產生上位學習。

17.C【解析】操作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

18.A【解析】題幹是對認知策略的解釋。

19.D【解析】問題解決是指在具有明確目標,卻不明確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方法的情況下,爲此而運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認知操作過程。

20.C【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系統擴展了皮亞傑的理論和方法,採用“兩難故事法”研究道德發展階段。

21.C【解析】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是20世紀中期,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將其心理治療觀推廣到教育中,形成的在西方國家廣爲流傳的一種教學模式。

22.A【解析】暗示教學法也叫“啓發式外語教學法”,它是由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它不是中國小常用的教學方法

23.C【解析】講授法的缺點在於,容易束縛學生,不利於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對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依賴較大。

24,C【解析】直線職能式是一種以直線制結構爲基礎,在領導下設置相應的職能部門,實行領導統一指揮與職能部門參謀、指導相結合的組織結構形式。班集體是按一定的組織機構形成的,並且有相應的組織形式。

25.B【解析】對有考試焦慮症發生傾向的學生提前進行輔導干預有利於防止焦慮症的發生,屬於早期干預。

26.D【解析】賈德是遷移的經驗類化理論的代表人物。

27.A【解析】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爲。其中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成分。

28.C【解析】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並使各動作相互結合,成爲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這一階段,各個動作成分趨於分化、精確,整體動作趨於協調、連貫,各動作成分間的相互干擾減少,多餘動作也有所減少。

29.D【解析】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進程是先快後慢。

30.B【解析】當愛與歸屬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容易使人感到孤獨。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級的是自我實現需要。

  二、辨析題

1.正確。理由:教育既是明顯的消費,又是潛在的生產。

2.錯誤。理由:還應包括其進程安排。

3.錯誤。理由: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歷史條件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

4.錯誤。理由: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的。

5.錯誤。理由:柏拉圖將人分爲三個等級。

6.錯誤。理由:柯爾伯格認爲年齡與道德發展階段有一定關係,但不完全對應。

7.錯誤。理由:心理評估不應只是運用於心理診斷,也應運用於對學生髮展潛能、自我實現程度的正向評定。

8.錯誤。理由: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位置,師生互動的程度不同,因此會影響課堂教學和學習。

9.正確。理由:班級過大容易限制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平均成績就會下降。

10.錯誤。理由:題幹是對效度的解釋。

  三、簡答題

1.(1)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爲人師表。(2)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3)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4)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5)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爲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爲,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6)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2.(1)改變過於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三蘭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形成價值觀的過程。(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知識技能。(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解決問題和合作能力等。(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功能現狀,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3.(1)班級組織紀律管理。(2)班級環境與衛生管理。(3)班級文檔管理。(4)班級工作計劃和總結。

4.(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中學階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並以此指導行動的時期。(2)自我意識增強。在品德發展的過程中,中學生更加關注自我道德修養,並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說中學生對自我道德修養的反省性和監控性有明顯的提高,這爲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爲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爲習慣逐步鞏固。由於不斷地實踐、練習,加之較爲穩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導,中學生逐漸形成了與道德倫理相一致的、較爲定型的道德行爲習慣。(4)品德結構更爲完善。中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爲三者相互協調,形成一個較爲完善的動態結構,使他們不僅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且也逐漸成爲穩定的個性心理結構的一部分。

5.行爲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爲塑造法、示範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1)強化法。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爲發生後,如果緊跟着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爲就會再一次發生。(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徵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製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爲代幣。(3)行爲塑造法。這是根據斯金綱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爲的一項行爲治療技術。主要是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複雜的行爲。(4)示範法。示範法是通過求診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不良行爲與神經症反應的,由班杜拉等人於l967年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爲,無論是適應性行爲還是不良行爲,都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因此,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爲,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爲。(5)處罰法。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爲。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爲出現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爲出現後,撤銷一個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爲。

6.(1)生產力的發展爲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生產力發展爲教育發展提供人力與時間,生產力發展爲教育發展提供財力與物力。(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3)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有制約作用。(4)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內容、手段和組織形式的改革有決定作用。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我會在知行統一原則和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指導下,運用陶冶教育法。作爲一名教師,不僅要能言傳、言教,還要善於身教、情教。這種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爲舉止,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來接觸、感化學生。這和感化由學生對教師的注目而產生。

2.【答案要點】(1)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2)教師應具備的學生觀是:①學生的本質屬性是人;②學生的合法權利應得到尊重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