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

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我認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就是培養以多向、逆向思維爲主要特徵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富於創造的科學態度,是由模仿到創造的轉化。教師應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於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我們組織了一個網頁製作興趣小組。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嘗試着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根據學生自願組成若干小組,每組完成一個主題的網頁,組內成員各自有不同的分工,由小組長負責牽頭。網上提供幾套學習軟件、各種素材及一些網址,由學生根據這些資源自行去學習、收集素材。遇到問題,由小組成員協作解決,解決不了的提請老師幫忙。一學期下來,各組都上交了一份比較成功的作業。學生感到,通過這樣的形式,不但培養了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自己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二、喚起學生創新實踐意識和協作意識

創新實踐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爲榮的觀念和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纔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首先應喚起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使他們想創新。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鼠標的使用,而且在不斷的思考、總結遊戲的規則中,提高遊戲成績,這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僅能夠讓學生迅速入門,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其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協作精神培養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首先,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協作的重要性,受個人功利主義的影響,很多學生寧願自己一個人做事也不願與人協作;其次,學生沒有看到協作的優越性,他們簡單地認爲“1+1=2”,而在協作中恰恰是“1+1>2”。小組成員互相提醒,製作最好的一組獲勝並得到老師的獎勵。學生意識到,競賽的成功依賴於團隊協作精神,沒有默契的協作,就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在小組活動中學習,喚起了學生的協作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使學生看到協作的優勢,從而自覺自願地參與協作。

三、推動以協作學習的模式培養創新

在信息技術課中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是很容易提高教學效果的,但是爲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就要引入另一種學習模式---分組協作學習法,通過靈活採取學生分組協作探究式學習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以往師生間的雙向交流爲學生間、師生間、小組間的多向交流,使協作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在協作中碰撞,達到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的效果。協作的形式有三種:

(一)組內成員的相互協作:各小組成員均按學習程度進行搭配,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從而達到成功協作的途徑。

(二)小組之間的協作與競爭:小組裏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求其他小組的幫助,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協作的內涵,小組之間的協作更多地表現爲一種競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中蘊藏的巨大的學習潛力。

(三)教師與學生的協作:師生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學習的一員,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者和組織者,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在協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轉變,由“教”變成“導”,由傳統教學中教師爲中心的主導者轉變到如今以學生爲中心的主導者、啓發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並且在小組協作學習中,教師“導”的作用不只是學習任務的分配者和最後小組彙報的組織者、評價者,而是在學習的進程中組員遇到了困難、發現了模棱兩可,單憑討論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時,就由教師來答疑、指明方向,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根本理念╠╠以人爲本。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育作爲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我們還需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討,提高學生的操作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協作精神,讓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加快信息時代轉變過程,爲二十一世紀培養合格的人才。

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2]

一、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激發創新意識的源動力

然而大量的調查表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卻只是對“電腦”本身的興趣,他們的目的在於玩遊戲、上網等,而對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枯燥無味。因此,就出現了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卻不喜歡信息技術老師的現象,原因就是:老師不允許他們玩遊戲、上網聊天。

《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