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人才培養方案四篇

爲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才培養方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人才培養方案四篇

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前言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是高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指導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及培養模式等幾方面的內容,它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育人思想、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它也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總體設計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本報告首先通過對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究我國高等教育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制定上與國外高校的差距與異同,其次調研國內八所著名高校對於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綜合改革情況,以期爲我校20xx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二、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培養模式比較

通過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比較,關注本科教育,品評國外人才培養之優劣,並以資借鑑。

(一)國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比較

英國的本科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就是爲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實現了人才培養規模的大發展又在總體上確保了高質量、高水平。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與大學本身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

法國高等教育的基本體系與英國相近,在爲數衆多的法國大學和工程師學校中,有約十四所大學校,其實行的教育可以說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全面業務能力、較強組織和管理能力、並熟悉企業項目運作模式的工程項目組織者和管理者。

法國大學校學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預備班已學習兩年),進入大學校後的三年,對學生的培養分三個不同階段:第一年,進行寬口徑的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課程內容則偏重工程應用知識,同時還要到企業實習;第三年,學生需將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具體項目。第二年的學習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業或國外的學校完成。實際上,多數學生第三年的學習是在學校之外完成的。大學校還特別注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特別強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應只是業務紮實,更應該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師。

法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實用性。大學必須通過多科性綜合培養,使本科人才不僅能夠適應企業對技術和經濟的需要,熟練地解決本專業的技術問題,同時還要依據市場的變化,順利地從一個技術領域轉到另一個技術領域。巴黎理工學校校長讓?諾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長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學校應以培養胸懷開闊的、可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應付複雜世界的人才爲自豪。因此,希望給我們的學生一個廣闊的科學文化視野,以便他們能進行對比。我們非常強調這些能力,如果培養的人才只懂專一門,而不敢嘗試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是很危險的。這就是爲什麼在我們的教學大綱中除密集的綜合科學課程外,還要保持人文科學和體育的原因。”

德國的高等教育應對社會經濟、技術發展變化,出現了基礎化、綜合化、國際化和實踐性的趨勢,具體表現爲在基礎學習階段不分專業,設置共同的基礎學習階段來避免過早出現專門化,在主體學習階段通過限制專業設置數和引入核心課程對專門化加以限制。實踐環節體現爲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能力”,主要途徑爲:企業實習,項目形式的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雙元制”專業等。

其中“雙元制”人才培養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產學合作模式。“雙元制”即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雙元制”是一種以能力爲本位的人才培養,其特點爲:在專業設置上以職業分析爲導向;在培養目標上以職業能力爲本位;在課程設計上以職業活動爲核心;在課程編制上以基礎面寬爲基點;考試考覈以客觀要求爲標準。

美國高等教育比較注重培養“養成綜合適應能力的人”,作爲實用主義的發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爲首要目標。教育政策也一直是這一導向,提出本科教育要“培養學生所必需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以使學生適合大學、研究生和個人生活的需要:培養藝術、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欣賞能力”。這表明了對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教育戰略計劃委員會”對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生提出的標準包含十二項內容:1.具有清楚地思維、談吐、寫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於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斷什麼意謂着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8.具有辨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最大特點就是對於創造性和個性的培養,重視個性成爲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高等教育着重培養學生的課題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形成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進取精神,學問活用的模範公民”、“培養探索與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各個大學根據本校的.理念和條件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澳大利亞的本科教育實行的是一元化的體制,其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非常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大學教學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廣泛而合理的課程,發展

每個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們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國外本科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比較

(1)共同的趨勢

課程設置中基礎科學是全部所有知識中是最穩定持久的部分。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學生在短短的求學期間要掌握全部現代科學知識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知識,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因此,各國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普遍強調基礎理論教育。

英國各高校的基礎課程所佔的比例爲30%~40%左右,法國的高等學校其基礎課程所佔比例可達40%~60%左右,此外,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其基礎課比例分別爲: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見強化基礎性課程已成爲近年來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特徵。

l、基礎課程設置綜合化

一方面是基礎科學與技術、工程科學相結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養和改善理論思維方式,培養創造性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突出課程的應用性。這是因爲現代社會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環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它需要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作爲補充。

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高校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文理結合、理工結合、多科綜合。如美國的麻省理工

學院在課程設置中明確要求理工科學生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個領域內至少修完72學分的課程,佔教學計劃的20%;主修文科的學生必須學習佔學位課程16.5%的自然科學課程。另如德國的柏林科技大學不同程度地開設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課程,呈現出課程設置的綜合化趨向。 2、課程設置的實踐化

德國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實習、重實踐的傳統,課程設置的選修上,各國大學的各院系均在積極壓縮必修課程的比重,普遍開設了靈活、廣泛的選修課程。事實證明,通才教育比專才教育思維更開闊,適應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開設的選修課程恰恰爲培養和造就通才創造了必要的先決條件。如法國高校選修課程在全部課程中所佔的比例高達40%~60%,日本大學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在全部課程中所佔的比例爲30%~50%。美國和英國的選修課程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德國的選修課程雖然總量較少,但每年均呈遞增趨勢。澳大利亞則和英國的情況類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國高等教育課程種類繁多,但始終貫徹着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並舉的原則,各類課程配置比較均衡、全面。在實踐上,既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又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法國的高等學校的課程比較注重職業教育,學校不僅要對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實施以職業爲目標的各種靈活多樣的培訓。爲此,教學主要分爲理論課、指導課和實踐課三種,從而使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有較強的職業能力,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德國的綜合大學積極發展新學科,把本科學生的科研訓練列入正式的教學計劃。

日本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靈活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傾向。各高校及時地把握社會發展的動態,經常調整、壓縮舊有學科,增設新型專業,注重培養創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亞大學的課程設置考慮爲社會服務,也兼顧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目標,設置和改變一門課程既考慮主管部門的要求,也考慮學生是否認可,是否選學這門課程。學校每兩年對已有課程要進行回顧與審覈;新設課程有嚴格的審批程序,由學院提出足夠的證據,包括國內外同類課程開設情況,成本覈算,設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學校學術委員會嚴格審批新設或調整的課程。

(三)國外與我國本科教育的比較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國家對於人才的目標、質量、規格的反映。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社會發展狀況有別,其人才培養模式側重點也有差別。從本質上來說,人才培養模式沒有絕對的高下優劣之分,評判的標準是能否適合一個國家的社會

發展水平,能否適應並推動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能否爲受教育者提供個人發展的機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觀念

國外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多樣並存。從50年代我國就開始學習蘇聯的經驗,以社會需求爲導向,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既學習了“捨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培養創造性、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又借鑑了“適應性”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專業;改革課程體系,開設交叉學科課程;並鼓勵學生跨院系、跨校修讀課程,培養複合型、個性化人才。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教育。

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模仿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雖然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識教育、個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時半時還未被人們很好地接受,加之辦學條件有限。因此,雖然也在着手實施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創新教育,但真正實施起來則舉步維艱。

2.教學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實行的是“突出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公開化。而美國更重視的是鼓勵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參與。對“問題”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自始至終都參與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裏,敢想、敢說、敢問是國外學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亞大學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開闊思路,提倡“不在於學到多少知識,而是掌握如何應付一個新的空間”。以悉尼大學爲例,學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學,把科研融入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培養水平。學校採取獎勵的方式,引導教師重視教學。學校設立教學學院,研究教學及教學與科研的融合,開展向學生了解教學質量的調研,以此對學校課程作出調整。在教學上提倡和實施探討式教學,澳大利亞大學的課堂教學除了講授知識外,還很注重與學生討論,這是培養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觀點、論據進行批判性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發表意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國的教學方法則比較呆板,基本上還是以書本和以教師系統講授爲主,談不上什麼探究式教學。據調查表明,以教師爲主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知識是最好的。但這是不夠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轉爲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面對的是充滿活力、思維活躍的學生羣體,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採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變被動的“灌”爲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與溝通,按照培養能力、啓迪悟性、挖掘潛力的原則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人才培養方案 篇2

關鍵詞:實踐技能;三本人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隨着三本院校近幾年的發展,無論是辦學目標還是人才培養目標都和二本、一本有着顯著的區別,各個三本院校都逐漸深入變革人才培養目標爲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更改其教學方式、方法,轉換教學理念,使學生畢業後能夠同時具有熟練的操作能力及深厚的專業知識。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在學校辦學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依託行業背景,打造其專業特色;具有競爭力強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特色,堅持“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和“學長制”大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模式。在20xx年成爲湖北省教育廳批准的首批開展轉型發展試點工作的本科高校。

在本次轉型發展中重點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本次改革以企業需求爲基本依據,以就業爲導向,適應行業發展,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重點突出知識與能力的複合,人才特點的實用性和服務面向的區域性等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本文圍繞應用型三本人才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分別闡述理論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的構建,並提出具體實施策略。

舉措一:理論和實踐課程結合設置

英日應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應具有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必須有較強的理論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學知識,又要熟練掌握隱性知識,即技能。

本次改革對各專業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進行整合,打破傳統按學科範疇設計課程的舊框架,有機整合主幹理論課,在總體上設計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以後,對各種課程進行大膽的整合和內容的更新,設計、組織並開設全新的課程,在課程結構上逐步形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架構、“專業主幹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培養體系。如:原來的日語聽力和口語課程統一合併爲聽說課程,避免了單一的口語或聽力。同時在課堂上可以更好地增加學生聽說的實際操作性。保證了人才的基本規格、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

舉措二:重視應用、實踐性的能力特徵

本次課程改革主要重視應用、實踐性的能力。圍繞着社會對人才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需要構建從課堂內系統的、綜合性的實踐技能訓練,到課外的自助式開放實驗、貫穿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訓練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培養體系,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與鑽研的好奇心。利用校內、校外的實踐基地進行與市場發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學,讓實踐教學真正成爲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設置英語口譯,閱讀技巧與方法,聽說技巧與方法,寫作基礎知識,商務應用翻譯,同聲聽寫,西方翻譯理論等課程。

舉措三:知識結構多樣化的特徵

由於學科專業知識直接反映當前崗位的工作需求,在實際工作應用中所遇到的問題一般是綜合的、可能涉及諸多因素,如日資企業商務方向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外語閱讀能力,具有和外國同事交流的口語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具備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增加了商務禮儀等課程。

文祕崗位要求系統學習基礎寫作和祕書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文體知識,具備良好的外語翻譯、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中、英美及日本等國文學、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開闊的`視野,具備相當的知識,有閱讀古籍的初步能力。因此開設了應用文寫作、日本概況、英美概況等課程。

舉措四:素質拓展體系的構建

素質拓展體系包括社會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專業外延的訓練,推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與課內教學的結合,規範和加強課外教育管理工作。注重人文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學精神的啓蒙對成人、成才、創新創業精神的涵育。校內素質拓展訓練包括指導鼓勵學生較早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高學習與研究積極性;建議學生通過專業英語四級、八級,口譯需具備CATTI二級、NAATI(四級以上)水平、日語N2級等各類專業證書。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

因此,爲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是促使本科生儘早介入科研活動。設置第二課堂學分,公選課程,包括例如:OFFICE課程設計,海外短期學習,社團、文體活動,科研成果,自主創業等課程。

舉措五:從“地方性”的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武漢市。九省通衢的地理環境使得武漢的經濟貿易飛速發展。同時,東方日產、東風本田等汽車產業迅猛發展,同時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加速入駐武漢開發區。目前,沌口開發區有日資企業30餘家,武漢東湖開發區也彙集了40多家從事通信、光電子、汽車電子產業的日資企業。日本的It產業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從“地方性”的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旅遊日語、IT日語、汽車日語等專業特長課程,來滿足現有的市場需求。

舉措六:產學相結合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部英日雙語方向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今後的工作,根據日語方向企業培養方案制定反饋意見,增設了會展英語,英語外貿函電,汽車日語,旅遊日語,IT日語等特色課程,針對日語所最需要的人才,制定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方案,並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企業所需人次,產學結合,並開設海外短期學習和海外實習,爲學生以後的就業做出最貼近實際情況的指導。同時引進雙師型人才,注重師資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 篇3

一、目的

1、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制定有效的人才培養與開發計劃,合理地挖掘、開發、培養公司戰略後備人才隊伍,建立經發物業的人才梯隊,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 2、公司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專業培養和綜合培養同步進行”的人才培

養政策,即公司培養專家型的技術人才和綜合型的管理人才。專家型的技術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領域內掌握較高技術水平的人才,綜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單位或本部門工作領域具備全面知識,有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二、人才培養組織體系

公司建立“統分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職能部門和各物業服務中心作爲人才培養的基地,負責人才培養對象的初步甄選和人才培養計劃的具體實施,質量管理部作爲公司人才培養的組織協調部門,負責人才培養規劃、人才甄選標準和程序的制定、培養對象的'確定和培養計劃的統籌安排。

三、主要內容

本計劃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戰略人才的甄選、戰略人才培養模式、戰略人才的培養方法、戰略人才的淘汰與晉升。

1、戰略人才的甄選

通過科學的測評,慎重地甄選,選拔出真正具有領導或專業潛質的後備人才,以樹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晉升理念。制定甄選標準。

甄選條件

該計劃旨在通過對公司內年齡在32歲以下,有大專以上文憑,有上進心、樂於學習、積極進取的青年管理人員的培養,使其逐步成爲成長爲部門技術骨幹、業務骨幹。進入戰略人才培養隊伍的員工必須能夠勝任現有崗位工作,有強烈進取精神,有一定的培養潛質。

甄選程序

首先由各部門根據甄選條件和《戰略人才推薦表》提候選人員名單,質量管理部審覈後報總經理審批,然後根據總經理審批結果確定戰略人才庫入選人員名單。

2、戰略人才的培養模式

爲了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結合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公司對戰略人才採用下列兩種培養模式:

複合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對於複合型管理人才,採用:輪崗工作(不同崗位)+掛職鍛鍊(不同部門)+新項目工作+繼續教育多種培養方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

a) 輪崗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夠熟悉部門內部不同崗位的主要職責和不同崗位間的配合情況。

b) 輪崗前提:輪崗人員必須勝任本職工作。 c) 輪崗範圍:本部門內或公司內不同崗位間的輪換。

d) 輪崗週期:輪崗週期原則上分爲三個月和六個月,具體輪崗時間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e) 輪崗審批:部門內部人員的輪崗需由部門經理審批,公司質量管理部備案。跨部門輪崗,由質量管理部提議,經公司領導審批。

專業型專才培養模式

在本專業線上深度培養,培養目標是業務型專家(技師或取得某種專業資格的工程師)。採用:專業工作+繼續教育+工區專業資格培養方式進行培養。

3、戰略人才的培養方法

爲了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公司對列入戰略人才培養計劃的人員採用以下培養方式:

內部導師

對列入戰略人才培養計劃的人員,公司指定由各部門專業素質較高的人員作爲該員工的內部導師進行專業培養。

在職培訓

凡列入公司戰略人才的員工必須按公司培訓計劃完成相關的培訓課程。不按規定參加培訓的將不再作爲公司戰略人才進行培養。

外部培訓

根據公司培訓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戰略人才計劃的員工可以參加公司付費的外部長短期培訓,但必須與公司簽訂相應的培訓協議,凡拒不簽署培訓協議的,公司將不再作爲公司戰略人才進行培養。

4、戰略管理人才的淘汰與晉升

目的

爲了保證公司戰略人才培養規劃的有效實施,促進公司戰略人才積極進取的精神,公司戰略人才將實行動態管理,每半年和公司其它管理制度相結合進行調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條件的人員,並吸收新的優秀人才加入。

淘汰

經過績效考覈,不能勝任現有工作崗位的,由主管領導建議,經質量管理部確認沒有進一步培養潛質的,將不再作爲公司戰略人才進行培養。

晉升

當公司出現崗位空缺時,將優先從公司戰略人才庫中選拔適合人選,戰略人才庫中沒有合適人選的,再考慮從公司外部引入適合人才。

四、具體實施日程安排

1、20xx年11月1日~5日各部門完成人才的推薦。

2、20xx年11月6日~10日質量管理部完成推薦人才的審覈。

3、20xx年11月11日~12日經總經辦討論確定人才培養名單。

4、年11月15日起開始實施“青苗培養計劃”。

5、20xx年5月15日結束。

人才培養方案 篇4

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

一、核心課程

護理技術:主要內容是護士素質與角色、護理學的基本概念、護理相關理論、護理程序、護理安全與防護、基本護理技術操作及生活支持護理技能、生命體徵的觀察與維護技能、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技能、診療技能。使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職業自豪感;獲得基礎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爲護理對象服務。

健康評估:內容包括常見症狀、問診、體格檢查、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以及其他檢查等。使學生獲得診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爲學習各臨牀課程和開展社區醫療保健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礎。

內科護理:介紹內科常見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牀表現、有關檢查、診斷要點、防治原則等知識;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病人進行整體評估,制訂護理計劃,並進行評價;學習內科常見急救方法、臨牀操作、心肺監護、機械通氣等臨牀技能。通過講課、實習,使學生不但掌握內科常見病的基本知識與臨牀操作技能,而且會將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貫穿到護理實踐中,爲病人提供良好的整體護理。

外科護理:主要內容是外科學總論、手術的基本知識、外科休克病人的護理、外科病人營養支持的護理、麻醉病人的護理、圍手術期病人的護理、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損傷病人的護理、外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及外科護理操作方法訓練。使學生運用上述有關知識,以護理程序的方法對外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幫助病人康復。正確運用外科護理操作並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

婦產科護理:主要內容是女性生殖系統解剖生理、正常妊娠期孕婦的護理、正常分娩期產婦的護理、正常產褥期產婦的護理、圍生期母兒的護理、異常妊娠孕婦的護理,以及婦科常見疾病的`護理、計劃生育等以及婦產科護理操作方法訓練。使學生根據婦女生理特點運用已學的婦產科知識和護理程序對孕產婦及婦產科病人、新生兒進行整體護理;並具備開展婦女保健、計劃生育的能力。

兒科護理:主要內容是小兒生長髮育的規律、小兒營養與餵養、兒童保健和疾病預防、兒科常見疾病的護理、常用兒科護理技術操作以及兒科護理操作方法訓練。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護理技能,能對兒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幫助個體、家庭、社區小兒獲得最大程序的身心健康。

急救護理與重症監護:主要內容是院外急救護理、急診設置與管理、重症監護的工作範圍和任務、重症監護的護理技術、危重病人的基礎護理、心臟驟停與心肺復甦、理化因素急性損傷病人的救護,以及常用急救護理技術和重症監護技術的基本知識。

二、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實踐環節包括實驗、實訓、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臨牀實習等。

1.實驗實訓:第1~4學期,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實驗實訓,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

2.教學見習:第4學期,臨牀醫院教學見習2周。

3.臨牀實習:第5、6學期,綜合醫院進行爲期40周的臨牀實習。

就業面向

就業面向:面向各級醫院及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牀護理、社區護理、護理管理等工作。

其他

畢業後可參加國家護士資格考試,取得護士資格證書。

社會人才需求

通過對國內護理專業職業技術領域人才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臨牀一線對護理人才的學歷層次需求量排序分別是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中專和博士研究生,結合臨牀一線護理人才學歷結構情況,可見未來護理專業技術領域對護理人員專科學歷需求最大,尤其是中部地區對專科學歷需求最大,其次是本科和中專。調查結果還表明高職護理專業具有較高的就業率,護理專業就業率達90%以上,專業對口就業率達85%以上,主要分佈在各級各類臨牀護理崗位、少數在社會舉辦的衛生健康相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護理崗位上。

河南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醫療、預防、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老齡人口的增加、以及婦女兒童的特殊健康服務,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護理人才。我省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高科技手段迅速運用於醫學領域,現代診療技術越來越現代化、綜合化、自動化、智能化,護理工作也由單純的護理技術操作發展到運用多種高科技手段直接爲病人獨立解決健康問題,科技的發展對護理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於1993年以來,我國護理教育一直以招收國中畢業生爲主,低於世界護理教育的普遍水平。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護士均爲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培養。全國120萬護士中有本科學歷的不足1%。我省專科以上畢業生數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河南省20xx年對48家三級綜合醫院和11家專科醫院進行“十大指標”運行數據統計顯示,全省三甲醫院牀位與臨牀一線護士比低於0.6。這種狀況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極不適應、不協調、不同步,嚴重製約了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因此,增設護理專業,調整護理教育結構,提高培養層次,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十分必要。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疾病爲中心的功能制護理,發展爲以病人爲中心的系統化整體護理。護士由單純協助醫生做治療、按醫囑發藥、打針等簡單、重複性的技術操作和生活護理,轉變爲以病人爲中心,爲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服務。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的迅速發展已使護理學逐漸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護理工作在醫療和恢復病人身心健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然而,以中專畢業生爲主體的護理隊伍,在中專教育階段,由於受年齡、知識、學歷的限制,基本上沒有接受社會學、心理學、人際溝通等人文與行爲科學知識,所以在素質上難以達到對病人進行整體化護理的要求。開設護理專科教育,開展高等護理教育,滿足醫學模式轉變、整體化護理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求。

改革開放後,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發展迅速,隨着人民羣衆醫療保健和醫學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立志獻身護理事業成爲衆多考生的迫切要求;醫療衛生單位,特別是地市級以上醫院急需高層次的護理人才;廣大護理人員也渴望更新知識,接受繼續教育,具有提高自身素質的求知熱情。高等護理教育落後,與社會需求不適應成爲制約我省護理事業發展的瓶頸。開展高等護理專科教育,滿足醫療單位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給護理人員提供很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