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創新思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同時,務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世紀的人才,除了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創新學習和主動發展的能力。爲此,我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破課堂單調的教與學的傳統理念,在教會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基礎上,注重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原動力和基礎,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培養。入情入境的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敢想、敢問,通過想和問,一點一點激發創新興趣。

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我用“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其中奧祕;教學“圓錐體表面積”時,我注意利用電腦媒體對圓錐體的表面積進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創設“動態情境”,以增加學生的探究樂趣,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新思維。

實踐證明,富有啓發的故事,聯繫緊密的生活實例,動手操作等,能爲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中,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創新意識在學生身上表現爲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敢於大膽去設想和想象,敢於對同一事物產生質疑,敢於對同一問題提出 新 的見解,並努力去思索,去尋找新的答案。其實,學生敢於假設想像,產生質疑,提出新的見解,探索新的答案的過程,就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恰當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是他們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創見性的問題,發現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對一些創造性思維,應給與充分肯定,並鼓勵他們在學習上要刻苦鑽研,勇於創新。

三.爲學生構建新平臺

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需要自我表現的空間,而國小生尤爲突出,在教學中要根據數學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多給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些實踐操作的空間,爲學生構建新平臺,讓他們在操作中,演示、實驗中掌握內容,學到新知識,並以此增加他們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如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邊長是5釐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組爲單位,拼出不同的長方形,並觀察小正方形的總個數與長方形的周長有什麼關係,每行擺的個數、擺的行數,分別於長方形的長、寬有什麼關係。在學生操作、觀察的基礎上,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展開爭論,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一計算公式。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參與創造性活動的信念。

四.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面,更是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式學習教學。實踐證明,開展課堂討論,一方面可以發揮學生“體”的學習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啓發、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從而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另一方面,討論可以使學生敢於質疑問題,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大膽求新,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時,我做到善於引導,精心組織。在內容上,有的放矢,充分發揮民主性我根據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討論問題,以保證討論圍繞重點,抓住關鍵,言之有物;並注意引導學生在質疑問題中主動提出討論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信心和能力。同時,在組織形式上,我講求實效,切實給學生創設一定的討論時間和間,讓學生切實進入角色,併科學把握好討論時機和調控好討論過程,切忌隨意性與形式化,靈活進行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的操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會,從而提高討論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密切重視討論結果的反饋,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的能力。

五.引導課堂自學,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時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創新學習,培養學習能力,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保證。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習過程作爲創新學習的重要環節,並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用過指導課堂自學課本、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中獲得創學習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現代教學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的觀察、遷移、比較、歸納、推理、實驗、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是學生獲得學習過程的重要形式。課堂教學中設計富有引導提示,能讓學生帶着問題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有方向,學有目標;能指揮學生在學習中會抓聯繫,抓重點,找方法,學會在操作中感知,同時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不但讓學生學會,更讓學生會學的教學目的。

六.要讓學生體驗到創新愉悅

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慾望,都想體驗成功後喜悅。爲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經常設法爲學生安排“成功”的機會,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品嚐到其中的樂趣,進而成爲創新發明的動力。具體要堅持做到,凡是學生能夠經過探索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

教師不能輕易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評價,更不能在學生答案不着邊際時急於出面代替,而是適時給予鼓勵、啓發和引導,讓學生品嚐尋找正確答案的愉悅,養成積極探索的習慣,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教師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大膽創新,通過長期的不懈努力,爲國家培養出更多有用的創新人才。

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二

傳統教育制度中存在許多不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忽略了培養他們創新知識的能力;在傳授知識時採用灌輸式,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在評價體系上採用簡單劃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學生真實、全面的水平和能力。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創新能力的發展。遺憾的是,目前它們仍然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普遍存在。西方科技先進的國家較早認識了此問題,他們在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素質上已經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以下簡介其中最重要的幾點。

好奇心和興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對自然現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是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質。

如何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或興趣呢?

1.讓學生有機會觀察豐富多彩的自然現象,親手做實驗

愛因斯坦在《自述》中回憶說:“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驚奇。這隻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這種經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正是對科學的這個偉大而永恆之謎的興趣,使他在晚年拒絕了擔任以色列總統的邀請。

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青少年開展科普活動,科學博物館等科普設施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好的學校都重視教學實驗課和實驗設施。這些正是我國目前最缺的,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2.教學方法很重要

量子論的創始人普朗克的國小老師說:“想象一下,一個工人舉起一塊重石頭,奮力頂住它,把它放在房頂上,他做功的能量沒有消失。多少年以後,也許有一天,石頭掉下來砸了某人的頭。”這種教學方法使普朗克對支配物質世界的物理規律產生了好奇心,從此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例子說明人的好奇心和興趣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被引發,而且決定他一生的事業追求。課堂教學永遠是學校的中心環節,應該讓最好的教師講課;好的教師不僅對所講的知識有深刻的瞭解,而且善於用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像普朗克的老師那樣。

品味、直覺和洞察力

好奇心和興趣進一步昇華,就可以形成一種英文稱爲“taste”的東西,這裏暫譯爲“品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要素就是讓學生通過學到的知識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一個科學家在從事創造性工作時,常常猶如站在分叉路口,品味(taste)是決定他選擇哪一條道路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意義上,品味又與科學家常說的直覺相似。有經驗的科學家都知道,好的直覺是優秀科學家的必要素質。愛因斯坦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輕時就懂得直覺的重要,選擇了他具有最好直覺的領域——物理學,因此能找到一個具有重大意義、取得突破的條件已成熟、可以大發展的課題方向。

過去20多年中我認識許多研究生,書念得都很好,但20年後成就相差懸殊,有的路越走越窄,有的越走越寬。如果一個人選擇的方向在5至10年後大有發展,他就能有大成就;如果選擇的方向是強弩之末,就會白費力氣。影響一個人的選擇的決定性因素是品味、直覺和洞察力。

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是創新能力教育中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直覺和洞察力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在實踐和濃厚的創新氣氛中自己“悟”出來。世界上的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都通過教學與科研結合和擴大研究生人數,在學校裏營造出濃厚的研究氣氛,來促進學生的創新素質的成長。

勤奮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天才出於勤奮,聰明在於積累”是我的座右銘。少年時代我們對華羅庚的名言的理解很片面,以爲只要勤奮就能成爲天才。我的幾個好朋友常在一起學習,外在條件完全相同,花的時間也一樣多,成績卻相差很大,有一位還得了神經官能症休學了。這時我們才明白,勤奮只是成爲天才的'條件之一,勤奮刻苦必須以身體條件和能集中注意力爲前提。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決定着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科學史上思想深邃的巨人都特別能集中注意力。奧托弗裏希回憶說:“愛因斯坦特別能集中注意力,我確信那是他成功的真正祕訣:他可以連續數小時以我們大多數人一次只能堅持幾秒鐘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這句話很精彩,它清楚地揭示出了優秀科學家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因此,我想對華羅庚的名言做個註解:“天才比常人能更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並勤奮工作。”

一個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社會原因。對於古人說的“寧靜致遠”,我有體會。我在學術上進展最快的幾個時期都是默默無聞的時期,那時心很靜,注意力很集中,後來當選院士,社會活動大大增加,評審會、報告會不斷,注意力再也無法集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好調整自己的定位——從一線退居二線。我也經常把此經驗告訴一些優秀的青年人,過早地得到社會上的高知名度對學術研究不一定是好事。現在不少學校的校園裏有很濃的商業氣氛,青年人邊讀書邊經商,這樣一來,學生就難以靜下心來,更談不上集中注意力了。

人文素質和文化傳統

有志在各領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質。

一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即善於看到自己的同行和競爭對手的優點和長處,在保持各自的風格和特點的同時,相互學習、鼓勵、支持。具備這種素質的人,就能不斷獲得新思想,同時也纔能有“團隊精神”。目前我國的學生中獨生子女很多,學校教育又忽視培養學生的這種素質,這是很堪憂的。

二是要提高自信心。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在初期往往難以被人理解,有自信心的人才能不怕風險,勇於創新,才能領風氣之先;反之,缺乏自信心,就只能去跟潮流。

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三

第一,培養孩子對不同的事物都懷有好奇心。不要讓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侷限於狹小的範圍之間,要培養孩子廣泛閱讀的興趣對不同的事物都懷有好奇心,這樣可以增強思維的內驅力。因爲有對衆多事物的認知,孩子便可從看似無關的事物中,感知其內在聯繫,從而更易於誕生出超乎尋常的方法。比如,我們衣食住行都是每天的生活所需,有些人肚子餓了,既不想做飯,又不想大老遠跑到樓下下館子,於是外賣業務應運而生。生活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只是讓孩子侷限於課本的事物,要學會觀察生活,能夠從生活例子中找到聯繫,這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基礎。

第二,訓練發散思維。可以通過讓孩子做一些趣味數學題,或者讓孩子閱讀幽默,故事腦筋急轉彎等,培養孩子打破思維定勢的能力訓練,激發好奇心和發散性思維。對於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不要急於給孩子一個答案,可以多問他們幾個爲什麼。多點互動和交流,不僅可以提升家庭的親子關係,而且可以提升孩子自己思考探索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訓練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在解決問題時,從反面觀察事物,做與習慣性思維完全相反的探索,順推不行時,可以考慮逆推解決,討論可能性。出現困難時,考慮探討不可能性,由此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事情不能一條路走到盡頭,要學會迂迴婉轉,鼓勵孩子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第四,訓練聯想思維,聯想能使孩子從多方面地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進行大膽聯想尋求答案,訓練靈感思維。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不可能成爲某個領域的大師,知識的累積是靈感思維的基礎。人們總是通過知識,去揭示探索和認識未知事物,紮實的人們總是通過知識,去揭示探索和認識未知事物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