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基於互動反饋技術平臺的國小語文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案例

課堂教學中作爲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如何關注與珍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怎樣根據科學的依據使學生之間的差異更加顯性化,並依此瞭解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需求,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之所在。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通過問答、觀察、討論、練習等方式瞭解學生的認知差異,這些方法有其優勢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主觀性、片面性、反饋不及時等弊端。

淺析基於互動反饋技術平臺的國小語文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案例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環境中利用互動技術提高教學成效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中,據筆者觀察,大多數實驗教師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關注預設問題有餘,重視因學生差異的顯性化生成新的認知衝突而略顯不足的問題。“預設”是對課堂教學事前的設想與計劃,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關於“按點”的設計,“生成”則是課堂教學活動本身進行的狀態因學生的認知等差異而產生的動態的活動過程。從根本上講,無論“預設”考慮得多麼周詳,都不可能絕對與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情況完全一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實行預設問題設計與生成的課堂教學的統一。關注課堂生成,針對鮮活的學情施教,通過顯性化的差異統計數據進行反饋調控,捕捉課堂隨機生成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差異的客觀現實來組織教學,積極順應學生的主體需求和發展,因勢利導,因學制宜,達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精彩的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教師必要處理好精心預設與有效生成的關係。

互動反饋系統因其具有自動收集信息、分類統計的功能,揭示認知反饋的即時差異信息,並通過數字化的統計方式使差異顯性化,爲教師獲取有效、準確的反饋信息,從而調節教學提供了較爲準確的依據。

如何根據學生的顯性差異,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課題,有着十分廣闊的研究空間,但在目前我們至少可選取一些角度來做一些研究與實踐。語文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 聽、讀”主要是指從外部吸取語言材料,即輸入。“說和寫”則是運用掌握的語言材料進行表達,即輸出。爲了貫通輸入渠道,使輸出不感枯竭,思維訓練便顯得尤爲重要。接下來,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着重談談如何運用互動反饋技術,根據學生之間顯性化的差異,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