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白楊》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爲建設邊疆作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心願。

白楊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的《白楊》教學反思範文!

白楊這篇文章寫的是父親帶着子女前往邊疆的路上看到了白楊,父親稱讚白楊的堅強,作者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白楊來讚揚父親這樣的邊疆建設者、保衛者的奉獻精神。我的安排是2課時。第一課時的目標是:1、學習生字新詞。2、知道課文主要內容,抓關鍵詞句理解白楊堅強不屈、不怕困難的優秀品質。第二課時的目標是:1、抓住父親的神情變化、心理變化明白父親也是一棵堅強、無私的白楊。2、聯繫全文,抓“表白”一詞,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3、體會作者“借物喻人”、父親“託物言志”的方法。4、對邊疆建設者產生敬佩之情,並寫幾句話誇誇邊疆建設者或保衛者。

第一課時導入新課,通讀全文,從文中選擇8個好詞摘錄在綜合本上,從中擇出“戈壁灘、渾黃一體”,聯繫課文第一自然段,瞭解戈壁灘,知道戈壁灘是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非常荒涼,環境非常惡劣。這種背景營造出來後,我引出白楊,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此時,看着渾黃世界中的新綠,你們有什麼感受?” 很多學生不由自主地覺得驚歎不已。但同時,也有一個學生說同情白楊,當我徵詢其它同學的意見時,也有學生同意他的看法,覺得很同情白楊,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長,缺水缺營養,生長十分不易。那時,“同情”、“不同情”兩種不同的聲音碰撞在了一起,一時無法爭論出結果。我看各持“公理”,也不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是說這節課下課前我們再來議論這個問題,現在先接着哪下學。

下面學的是下面描寫白楊的那部分:“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我是這樣設計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的`:

1、指名讀

2、(將“哪兒”挖空)大家想象一下,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兒?請試着填進去,讀給大家聽。(生:校園裏;植物園;荒漠裏;馬路邊……)

3、的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山區還是戈壁,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大家對白楊有了什麼認識?(生:堅強;了不起……)

4、引讀句子“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遮天蔽日的風沙露出那醜陋的嘴臉,它總是——

持續數日的乾旱煎熬着大地,它總是——

滔滔不絕的洪水衝過來了,它總是——

拳頭大小的冰雹惡狠狠地打下來,它總是——

5、白楊樹的性格就是這樣堅強,生命是這樣頑強,我們讀一讀並試着背誦下來。

6、白楊堅強、不屈向上,它在作者的筆下如此生動,讓我們敬佩。這得益於作者寫的真實、動人。作者在這部分內容中用了2組關聯詞,分別是?(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

7、這就是我們的白楊——生說:堅強不屈、不怕困難、執著……(板書)讓人油然而生敬意呀!

通過這部分的學習後,我再問學生們:“現在你們剛纔爭論的話題是否還要再辯論一下?”幾個說同情白楊的學生說:“白楊如此堅強,我們應當向它學習,它不需要同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課堂上“遭受”學生們不同意見的“夾攻”,我們不能以自己的看法“越疽代皰”,還是交給學生來處理。要相信他們,把課堂交給他們,他們纔是課堂的主宰,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他們能解決、也有能力解決他們的“內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