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藝術概論輔導筆記

參加成人大學聯考一般來說都要通過藝術概論的考試,想要複習好這門功課,做好相應的讀書筆記非常重要。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藝術概論輔導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藝術概論輔導筆記

  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藝術概論輔導筆記

第一,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

首先,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生產本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的。人類最初的藝術品常常同生產勞動實踐有着直接的聯繫,它們或者是勞動工具如精緻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勞動成果如用來作爲裝飾品的獸皮、獸牙、羽毛等。只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生產才逐漸獨立出來,這些勞動產品也逐漸從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變爲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藝術的起源可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以勞動爲前提,以巫術爲中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爲審美主客體關係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着作家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通過物態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必然是主客體的有機統一。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把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並融匯到藝術作品之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生產作爲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當然就更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了。藝術生產固然離不開客觀現實,社會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但藝術生產同樣不能離開主觀創造,只有當藝術家調動他強烈的和豐富的想象來從事創作時,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從這種意義上講,藝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第二,藝術生產理論闡明瞭兩種生產的“不平衡關係”。

藝術作爲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一定時代藝術的發展,從最終原因上講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爲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19世紀的俄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祕。

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鑑賞這三個相互聯繫的環節,作爲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的“生產階段”,它是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對創作客體( 社會生活) 能動反映的過程。藝術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生產的“產品”。藝術鑑賞則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的“消費階段”,它是欣賞主體(讀者、觀衆、聽衆)和欣賞客體(藝術品)之間相互作用並得到藝術享受的過程。這樣,對整個藝術系統來說,藝術生產理論揭示出藝術品與欣賞者、對象與主體、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在藝術生產的全過程中,生產作爲起點,具有支配作用,消費作爲需要,又直接規定着生產。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是爲了供人們閱讀或欣賞,如果沒人欣賞,它就還只是潛在的作品。因而,藝術生產適應着欣賞者的消費需要來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藝術欣賞反過來又成爲刺激藝術生產的動力,推動着藝術生產的發展。可以說,整個藝術系統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和它們自身的獨特規律,正是我們藝術學研究的核心。

  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作品賞析

1.民樂《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小名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爲道教的嗩吶曲,具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彥鈞在街頭流浪賣藝中,經過反覆演奏、加工、創作,引入了蘇南一帶的山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灘簧腔甚至廣東音樂《三潭印月》的音調。它從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結構,經歷了久遠的年代才得以形成,華彥鈞稱之爲“依心曲”或“自來腔”。1950年夏,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等人在民間音樂的“搶救”性採風中,爲其錄製了鋼絲錄音,並與華彥鈞先生商榷,定名爲《二泉映月》。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運用二胡上5 個把位的寬廣音域演奏,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民樂《江河水》

《江河水》中國民間樂曲,源於東北遼南鼓吹樂笙曲的同名曲牌。初爲雙管獨奏,後被移植改編成二胡獨奏,成爲一首膾炙人口的二胡名曲。樂曲演繹了一個淒涼悲切的故事:某地有一對恩愛夫妻,丈夫服勞役離鄉而去,忽遭不測死於外城。妻子聞訊,如雷轟頂,在當時與丈夫依依惜別的江邊,面對着滔滔河水嚎啕痛哭、悲憤欲絕,訴之泣之,遙相祭奠……樂曲第一段由四個樂句組成,開始部分速度緩慢,旋律起伏,淒涼悲切。逐漸節奏頓挫,變化重複,表現出悲憤的情緒。中段音調平穩,好似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難的原因。經改編後全曲更加激越悲憤,纏綿悱惻,如泣如訴,感染力極強。此曲音樂形象深刻動人,扣人心絃,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閔慧芬的二胡演奏被小澤征爾評價爲:“即使在休止符時,也有情感!”

3.民樂《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原爲琵琶名曲,隋代秦漢子作,歷史上實無其人。明末清初王猷定說:“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之,有怨而難明者爲楚歌聲;悽而壯者爲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非,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些描寫與《十面埋伏》的音樂意境極爲近似,可能即爲《十面》之前身。琵琶曲分爲兩個大類,即文曲與武曲。主要是按照精神氣質上的區別來劃分的,類似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之分。《十面》屬於武曲代表性作品。曲子戲劇性和寫實性兼而有之,表現了劉邦和項羽大戰前的準備、激烈的戰爭場面和戰爭的結局。樂曲極盡琵琶揉、挑、推、掃等技巧,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戰爭場面。它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最廣的音樂作品之一。

4.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祝》,以越劇中的曲調爲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佈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爲主要內容。祝英臺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淒厲聲調哭出:樑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樂曲的最終部分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絃樂襯托下,愛情主題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爲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5.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中國漢族民歌,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有300年曆史。《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編的《音樂辭典》中,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成爲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爲徴調式。現代版《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20世紀50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它不僅是民歌寶庫中的一筆珍貴的遺產,而且成爲中華民族新的代表性作品。

6.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這首交響曲是18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最爲著名的作品之一。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命運》名字的由來是一個趣談——這首曲子以四個強有力音符“鏹鏹鏹鏹”開頭,“就象是命運在敲門一般”,這就是後來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樂曲嚴肅深刻的主題、縝密細膩的展開形式與“歡樂自苦惱而來”的具有戲劇化色彩的感情表現形式完美結合,形成了貝多芬最負盛名的交響曲。這是部可稱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外音樂史的經典作品。本曲聲望之高,演出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貝多芬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爲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和震撼,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整部作品精練,簡潔,完整,統一,氣勢恢弘。恩格斯曾盛讚這部作品爲最傑出的音樂作品。

  成考英語寫作應對策略

無話可說是滔滔不絕的對立面。有的考生題目看得懂,提綱也一目瞭然,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在考場上頭腦一片空白,想到的也只是空泛的東西。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用中文也難以寫好,更何況要用英文去表達。針對這一情況,辦法就是要善於聯想到一些具體的事實、具體的例證以及具體的現象。比如說,要談論電視節目這一話題,可以聯想到新聞聯播,並由此想到它讓人們開闊視野,瞭解世界。但有人覺得話題太熟悉了,反而一時說不出什麼來。其實,作文題一定是永恆的話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討論;或爲當代話題,讓所有的人都有話可說。題目是公平的,絕對不會讓某一專業的考生有特別的優勢。所以,考生一定能聯想起具體細小的事情,再形成觀點。把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帶來的思考變成作文裏的實質內容,這不失爲一種很好的策略。例如,計算機的利與弊這個話題似乎太大,但是可能想到的具體的現象是小孩、學生要在計算機前玩計算機遊戲。由此帶來的思考是,這些學生整天呆在那裏對他們的mind是有害的,並waste a lot of time.

因此,當頭腦出現空白時,應該由具體細小的、瑣碎的、微不足道的事物所引發的思考形成觀點,再進行論述。這種定式思維的形成需要多下功夫多練習。從無話可說到有話可說,下面的例子讓人不無啓發。在種種場合下,經常要歡迎領導講幾句話。領導往往首先開口說:同志們大家好,我利用這個機會講三句話。講第一句話時,腦子裏不知道第二句話是什麼,講第二句話時,根本就沒想第三句話要說什麼。但他最終說了三句話,以“謝謝大家”結束講話

領導講話“1、2、3”成了一種定式,他總能找到有關內容講幾點,這種功夫是長期磨練的結果。

寫作文也一樣,平時需要多多練習這種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