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

人教版教材

《故都的秋》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其藝術性自不待言。然而我們學習這一篇文章的目的並不能僅僅是爲了感受作品的藝術性,因爲我們還要向聞一多先生學一學構建藝術性的方法。那麼在這篇文章裏,郁達夫先生使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進行創作呢?其實這個方法只有兩個字“點染”。

“點染”本來是中國繪畫中經常使用的技法,由於中國的各種藝術的分解不是很清晰,也因爲各種藝術在最高境界上又可以找到共通點,所以“點染”作爲一種方法也被廣泛地應用到文學創作之中了。“點染”的方法早先多出現於古代詩詞之中,在五四時期又被巧妙地移植到了現代文的創作中,而在衆多作品中尤以《故都的秋》爲翹楚。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鬱先生是怎麼揮毫點染這北國之秋的。

1.點情。文章開篇就點出了自己醉心於北國之秋,“不遠千里”“杭州—青島—北平”都是用來渲染自己的急切品嚐北國之秋的心情。而在結尾處鬱先生又把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進行了對比,在對比中我們會看到鬱先生對能代表南國之秋的事物的選取是十分準確,也正是這種準確才能顯出鬱先生眼光的精準,而這種精準更加渲染出鬱先生對北國之秋的情有獨鍾!

2.點境。故都的秋是什麼樣的呢?不勞讀者費神去想,也不容讀者去想,“清、靜、悲涼”早已由作者點出,從而爲北國之秋定下了情感上和色彩上的基調。既然“境”已經被“點”,那麼後面的工作自然要交給“染”來完成了。可以說後文中所有的聲、色、景、物無一不是在對這個“境”進行着力渲染與加強。南國秋味不濃,幾幅“故都秋景圖”的描繪,思接中外橫亙千古的秋之思,均是渲染“秋境”之筆。

3.點聲。寫文章的時候,聲音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內容,爲什麼呢?因爲在人的記憶中容易被喚起的是情景與色彩,聲音往往無法被還原,然而在真正的生活中聲音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部分。鬱先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文中多次展示了聲音的魅力:藍天下的鴿哨,腳履落蕊無聲,北國秋蟬哀鳴,秋雨息索閒敲、閒人曼聲長吟,簡直可以說無聲不成景。

4.點色。這點不用多少說了,文中自然可見,藍、白、黑、青、紫、灰、黃一系列冷色拼盤。即便是“破屋”“高槐”“矮房”“寒蟬”“秋雨”又有哪一個不是淒冷之物呢?

5.點景。在描寫景色的文章中景物的選取最爲重要,而避免雷同的描寫,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則是一篇文章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郁達夫先生選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幾個場景來進行精心勾畫,既表達了深切的秋士之懷,又可以看出鬱先生獨特的平凡之心。但如果光說這幾個生活場景未免顯得單調,所以還需要另一種“點景”之法來襯托一下。這就是在文章中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這些景物能不能詳寫?能詳寫,但體現不出來獨特的個人感受;能不能不寫?不能,因爲需要它們來烘托。這就是有人說的“閒筆不閒”的道理了。其實這種方法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也出現過,就是“不必說……也不必說……”雖稱“不必說”,然而未少說一個!

上面我們分析了在《故都的秋》中“點染法”的運用,其實“點”和“染”並不是界限分明的技法,更多的時候二者是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而具體的運用還要依文而定,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