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

新學期,一線教師在實施高效課堂過程中,可嘗試如下策略優化課堂、改進課堂。下面是小編在網絡上搜集到的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

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

之一:採取“彙報他人”策略

在集體交流時,學生往往只關心自己的觀點,對其他人的觀點不夠關注。“彙報他人”策略要求學生彙報其他人或其他組的觀點,如此,他們便不得不關注其他人的觀點。“彙報他人”策略還可以與其他策略一同使用,比如“黑板記錄”“交流牆”“漂流本”等。在集體交流前,教師先要告訴學生:展示環節,每個人不彙報本組的觀點,而是彙報其他組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被彙報的小組需要回應彙報者的支持或質疑。

之二:製作“思維碰撞卡”

許多時候,各小組對問題討論的結果,只有在班級展示時才能顯出“廬山真面目”。這種現象有兩個弊端:一是小組之間缺少實質性碰撞,很難相互激發、影響,生成新知識、新問題、新答案;二是其他小組即興質疑、補充、發言的質量會受到影響。爲了避免這些弊端,教師可以讓小組記錄員將小組討論結果記錄在“思維碰撞卡”上,然後各小組之間交換“思維碰撞卡”,相互批註本組的思考與建議,最後傳回到原來的小組,激起對問題的二次探究。這樣,班級展示時,各小組之間知己知彼,展示與質疑一定會精彩紛呈。

之三:設置“採訪”環節

在課堂討論環節,有一些學生的交流往往浮於表面,不夠深入。這時,如果有一種類似電視節目的訪談或追問,就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入探究。“採訪”便是這樣一個策略。在進行“採訪”時,首先要營造出問答的情境,“挑戰員”設計問題,其他學生做好接受採訪的準備。之後,小組長有針對性地詢問小組成員,“挑戰員”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爲爲什麼會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其他學生也要及時對問題進行補充與完善。

之四:不斷追問

針對一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不斷追問,讓交流與探究更有實效性。教師可以這樣追問:“我不明白你講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爲什麼這樣講?”“如果是這樣,那麼……”“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你可以換一種說法嗎?”“請舉一個例子。”“你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你的幾個觀點之間有聯繫嗎?”“對於他的.觀點,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學生迴應追問的過程,是一個對問題深入理解的過程。

之五:掌握提問藝術

教師發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教師提問的目標指向要明確,不能讓學生聽得似是而非,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問題之間邏輯關係應該緊密,教師要做到不碎問、不亂問;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主問題或核心問題,使課堂教學始終沿着一條清晰的主線推進。

在學生思考問題、組織答案時,教師要有耐心,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以此判斷學生是否在認真思考,如果發現學生有走神的現象,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提醒。此外,教師不要試圖對已經解答的問題再作解釋,因爲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思考。

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某個小組或某個學生回答特定的問題,但應該明確以下幾點:教師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不要總讓幾個善於發言的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通過眼神、言語等形式,多鼓勵那些膽小而不敢舉手的學生,但不要強迫學生回答;如果被叫到的學生一言不發,教師可以啓發,一定不能挖苦學生;如果是請特定小組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讓該組組員按照一定順序來回答,這種順序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安排。

之六:積極迴應學生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迴應,是一種教學行爲,也是一種評價行爲。課堂迴應主要表現爲3種形式:積極迴應、消極迴應、探問轉問。

積極迴應是在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給予的反應。積極迴應的形式包括口頭表揚、接受學生觀點、運用“代幣制”獎勵等。表揚是對學生回答的充分肯定,如點頭、說“對”或“不錯”等。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表揚都有利於學生學習,如果表揚太頻繁,也會失去其價值,尤其對高年級學生更是如此。接受學生的觀點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回答繼續開展下一步教學,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一些修改、比較、概括,這種做法會讓學生更願意參與課堂學習。“代幣制”獎勵是教師將五角星、小卡片、遊戲幣等物件發給回答正確的學生,學生可以憑藉這些物件,“購買”或“兌換”諸如自由活動、榮譽稱號、課外讀物等獎勵,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爲,激勵學生的後續學習。

消極迴應出現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時,主要表現爲不贊成、批評等。必要的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但批評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批評的時機與火候,還要儘量避免用消極迴應對待潛能生和內向的學生。

探問是針對同一學生繼續發問,在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的情況下運用較多。探問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問題改變提問角度;把原來的問題化解爲幾個小問題逐一發問;提供回答線索,問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新問題;等等。當探問無效,或爲了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教師可以就同一問題向另一學生髮問,這就是轉問。探問與轉問有利於學生深入學習活動、改善思考方式。

教師迴應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呵護學生的心靈,對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要有容忍的“雅量”,幽默、詼諧的對待方式比冷冰冰的動作或表情更合適、更恰當;教師要尊重學生,要有耐心聆聽學生髮言的“氣度”,不可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更不可自己滔滔不絕地講,全然不顧學生感受;教師要將師生平等放在首位,明確課堂是師生共同切磋的地方,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感覺課堂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教師在迴應學生回答的同時,也要回應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質疑、發問、辯論;教師還要善於梳理學生的問題,將教與學的思路聚焦於教學目標。

之七:確保導學案設計問題化

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要將學習內容轉化爲不同層次的問題,實現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活動化。問題化不等於習題化,也不等於提綱化、流程化。

習題轉化爲問題的途徑:從這個題怎麼做,拓展到這類題怎麼做,從“個體”提升到“類別”;從書上直接找答案,變爲思考、整合答案;從封閉性習題轉換爲開放性問題;從答案唯一走向答案多元;設置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將“直接問”變成“間接問”。

問題設計誤區:提出沒有思維含量的簡單問題;提出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的問題;設置的問題過多,導致學生應接不暇,對問題認識淺嘗輒止;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直接,學生伸手可及;問題的難度、梯度、深度超過學生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對問題不知所云、一籌莫展。

問題設計技巧:變直問爲曲問,化順問爲逆問,變散問爲聚問,變嚴肅問爲詼諧問,變封閉問爲開放問,變統一問爲分層問,變“是什麼”問爲“爲什麼、怎麼樣”問,變單一問爲綜合問,變學科問爲跨學科整合問。

之八:引導學生閱讀課標

閱讀課標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也要藉助課標釐清每個單元知識點的達標要求。比如,對於舉例子、下定義等數學概念,課本會用常規字、黑體字進行區別。舉例子的概念只要求學生知道“是什麼”;下定義的概念則要求學生知道“是什麼、爲什麼”,還要學會在情境中合理運用。

閱讀課標的基本原則:重視語句中的思維邏輯主線,從繁冗的語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體會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客觀把握語句中呈現出的現象和情境;閱讀課標的過程也是建模的過程,學生要在理解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建構與自己知識契合的“接口”模型。

之九:提高學具使用率

教師讓學生通過學具進行課堂學習時,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使用過後就丟棄不用或歸還庫房。其實,有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會因爲各種原因對學具沒有看清、摸透、用足、想通,以至於造成知識內化的“夾生”現象,留下學習體驗“不過癮”的遺憾。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教學資源的再利用,對學具實行“召回制”,讓學生能經常見到使用過的學具,能在課外學習中,利用學具彌補知識、鞏固知識、複習知識、發展知識。對於學具,教師可以“提前發、延遲收”,提高學具的利用率,增加學具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