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國中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做法

提高國中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做法

一、抓課外閱讀,給作文教學施“底肥”

我發現,很多老師在作文課上給學生大講“寫作技巧”,學生聽得拍手稱快,一到具體的寫作實踐,還是“依然如故”,其實這是沒有抓住作文教學根本的表現。其實作文教學的“根”不在“技巧”,而在閱讀。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中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這段話很好地闡述了閱讀與寫作的關係。閱讀是根,寫作是葉,只有閱讀這一根深,才能讓寫作這片葉茂盛。中國古代教育強調背誦《三字經》《千家文》《四書》《五經》等,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厚積薄發”的道理。

作文教學,無疑要從根本上去鞏固學生寫作的根基,也就是閱讀。生活也是寫作的根基,但教師無法左右學生的生活,再說,現實生活中的學生生活非常單調,作爲語文教師,能夠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只能在於閱讀。教師在教學中無論如何要指導學生閱讀。光讀一些課內選文是遠遠不夠的,課標中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在實踐中有困難,教師寧可少佈置一些書面題目,也要擠出時間來給學生閱讀,甚至在課內給學生欣賞一些精美課外文章,課外給學生指定閱讀的雜誌或書籍。只要學生讀得多了,書面表達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我們經常發現,凡是愛讀書的學生,作文水平一般不會太差,相反,不讀課外書而僅死學課本的學生,無論怎樣用功,作文水平難有較大長進。

二、有針對性的訓練,幫學生找到作文的“病根”

我認爲,作文教學之所以低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訓練往往“貪大求多”。老師一般佈置的都是篇章訓練,學生初學作文,可能會在立意、選材、結構、語言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教師給學生下得評語會面面俱到,希望學生一次全部解決掉這些問題,殊不知,這種“貪大求多”式的訓練大大降低了訓練效果,往往連一個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學生也不完全明白自己作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這種訓練的實效性將大打折扣。

要想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強化教學訓練的針對性。作文技法太多了,只能逐個逐個地讓學生有所練習,有所體悟。要讓學生在一堵大牆上畫一幅大畫是困難的,但讓他們在一小塊地方畫一幅小畫是可行的,一幅一幅的小畫完成了,整幅大牆上的畫就滿了。

強化針對性,首先要要突出重點。例如《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對各種文體,課標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說明文和議論文都強調“簡單”二字,也就是說,比起記敘文來,課標對這兩種文體的要求要低,而記敘文的要求要高。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寫說明文和議論文,但不需要作爲重點。國中階段,記敘文理所當然地作爲訓練重點,即使是高中階段,雖然要求學生議論文和記敘文都會寫,但事實證明,寫記敘文更容易“出俏”。何永康教授曾說:“從十多年來的作文答卷情況來看,選擇記敘文比較理想。……100個考生寫議論文,有一篇‘優秀’就不錯;而100個考生寫記敘文,往往會有三四篇‘優秀’。”

同理,作文的技巧很多,我們訓練時,要根據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次解決一個,如訓練描寫人物方法,可以進行專題訓練,直到學生掌握基本的描寫方法爲止,這樣就比“蜻蜓點水”式的面面俱到效果要好得多。作文的技巧許多,作爲單次作文練習,完全可着重訓練某一技巧。如在語言上,可重訓練整句的寫法;內容上嘗試引用古詩詞,引用經典故事;思維上訓練聯想與想象;結構上訓練題記的應用、小標題的應用;寫作手法上訓練對比手法、先抑後揚的'手法等。這些技巧,在某些次作文中作專門要求,讓學生練過,使用過,印象自然會深刻些,在必要時,自會水到渠成地使用。

三、重視寫前指導,有效引導學生“上路”

很多老師不重視寫前指導,等學生出了“問題”再去診斷,已經遲了。我認爲,重視寫前的引導非常重要。因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模仿”,在學生動筆寫之前,給學生看一些優秀的例文,並指出好在哪裏,告訴他們一些寫作的技巧,讓他們有“法”可依,給他們的寫作訓練指明方向。另外,寫作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學生通過寫作提高寫作水平,與其讓學生“摸着石頭過河”,還不如告訴他們河的深淺,讓他們成功“過河”,讓他們獲得寫作的成就感。我在每次作文課上,總愛給學生讀一些優秀作文,給他們評析,讓他們先有所感悟,然後再動筆,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高國中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做法》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