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啞巴條的隨筆

朋友強的兒子結婚,我應邀前往。由於去得早,大半天不見朋友的面。等了好長時間,強才急匆匆趕來,告訴我,他去請六嬸了。我好奇地問,你請她幹啥?強收斂了笑容:“她是俺的大恩人呀!”於是,強講了一個故事。

半碗啞巴條的隨筆

強一歲時沒有了母親,十歲時又失怙,他和姐姐相依爲命。那時,有工分才能分糧,姐弟倆年齡小,哪會掙啥工分,結果糧食分得少,不夠吃,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

一個冬日,強餓得實在受不了,就跑到鄰居六嬸家想踅口饃吃。強年齡小,見到六嬸也不敢說飢,只是呆呆地望着六嬸。六嬸看着這個沒有爹孃的孩兒,眼淚差點掉出來。她知道眼前的孩兒想要啥,二話不說,就進到竈火,把中午剩的半碗“啞巴條”熱了熱,給他端了出來。那時糧食稀缺,沒有面條往鍋裏下,揉兩個饃劑大小的`麪糰,擀成麪條下到鍋裏,麪條少咋辦,就多放些酸菜或紅薯葉,再勾兌點兒黃面,因面少、菜多,人們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啞巴條”。

強端起這半碗“啞巴條”,呼呼嚕嚕沒幾口就吞了下去。雖然不飽肚,但身子暖和了,也有了力氣。臨走時,六嬸可憐他:乖,啥時飢,就啥時候來。

六嬸的這句話,使強在艱難的生活中,心裏得到許多溫暖。那時,只要肚子飢,他就往六嬸家跑。說來也怪,六嬸像提前準備好似的,只要這娃兒來,她就會變戲法似的從籃子裏或反扣的碗裏,取出半塊饃饃或一塊紅薯遞給他。強也毫不客氣,把東西往嘴裏一擱,狼吞虎嚥就進到了肚裏。

話到這兒時,強的眼裏閃着淚花。

春風喃,燕銜泥。好光景來了,當年的強已長大成人,他把工作幹得十分出色。隨着閱歷的增長、經驗的積累,他經過一番市場考察,白手起家幹起了自己的企業。沒有資金,他四處借;沒有經驗,就向老工人請教。經過幾年的風風雨雨、摸爬滾打,強把企業弄得風生水起。

自己不愁吃喝了,他沒有忘記身邊的鄉親,沒有忘記善良的六嬸,聞聽鄰居哪家有困難,他會毫不吝嗇地出錢出力。對六嬸更是縈記,他年年春節上門噓寒問暖,給老人送錢送物。強的兒子要結婚,他第一個就想起了六嬸,有人打岔,一個老婆子家,你請她幹啥?強說,當年俺受苦時,是六嬸時不時地接濟俺,她的恩情俺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天,他親自送去500塊錢,交給六嬸說,您孫子要結婚,這錢您買件衣服,到那天一定要參加。六嬸激動地說,我一個老婆子,去湊那熱鬧弄啥?強眼裏噙着淚說,不是您當年的半碗“啞巴條”,我得受多少苦,忍多少飢。這個婚禮,您一定得參加……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一代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