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端午糉飄香的經典美文

又是一年麥熟時,又是一年糉飄香,又是一個端午節。

濃情端午糉飄香的經典美文

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是屈原投汨羅江的歷史。記得屈原留下的一句經典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名言後人作爲人生追求的座右銘,曾經鼓勵着不少的仁人志士。

端午節,讓我想到小時候奶奶用艾蒿給我縫製的心形荷包掛在脖子上一直香氣撲鼻,在手腕腳踝處給我係上五彩絲線擰成的小彩繩,在下大雨的時候剪下來扔在河裏讓它隨水流到遠方,據說這樣我見到蛇的時候就不會害怕,真懷疑這個傳說的'有效性,因爲小時候年年帶,至今見了蛇還是很害怕。還有媽媽會在端午的早上,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就用“豬牙草”荷包好雞蛋,醒來洗把臉就先喝上一碗,我特別喜歡那種草淡淡的清香味,這種荷包雞蛋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東西,至今依然懷念,媽媽走後卻再也做不出那時的味道。

端午節,在我現在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包糉子。自從結婚後,每年端午節我都會提前買好糉葉、糯米、蜜棗、有時候還會備一些桑皮,在端午節前一天,泡好糯米,用開水燙好糉葉,下午時分就開始包糉子,把糉葉捧在手裏,抓上一撮泡好的糯米,放上兩個蜜棗,小心地用糉葉把它們裹好,一般是近似半圓柱形,然後把兩個對一塊兒,用線或者桑皮(據說用桑皮可以治療頭痛)把它們纏好裹緊就算完成一個。每年都會包一大鋁鍋,包好後放爐子上用木柴大火燒開,然後改用小火,一直燒兩三個小時,據說時間越長糉子越粘。煮好糉子給婆婆送一些,給爸爸送一些,還剩一些放冰箱裏可以吃很長時間。他們都誇我巧,說我包的糉子又香又甜,好吃。可是,我卻覺得怎麼也包不出記憶裏最好吃的糉子。

記憶裏最好吃、最難忘的糉子是2002年吃的。那時的我還是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姑娘,那年我帶畢業班,而且也是我所帶的第一屆學生。記得經常會加班加點地輔導學生,端午節的那個下午我利用飯空給學生考試,自己也沒有顧上吃飯,本來打算等學生上晚自習時自己在再去吃飯的,沒想到上晚自習的老師臨時有事,讓我幫他看晚自習,沒有辦法,只好先去上課,等上完兩節晚自習,我已餓得飢腸轆轆、前胸貼後背了。下了課匆匆跑回宿舍,打開煤氣就準備煮麪條吃,這時,兩個女生拿着幾個糉子過來了,其中一個說:“老師,你沒有吃飯肯定餓壞了吧?我爸爸今天下午給我送來的糉子,還熱乎呢,你先吃上個墊乎一下唄!”於是,我便吃到了記憶裏最美味的一次糉子,清楚地記得糉子裏有花生和蜜棗,又香又甜,後來我也依樣做過,卻怎麼也沒有當時的味道了。每到端午節時候就會想起當年的情景,想起當年的學生,面對現在的學生無所畏懼的樣子,我常常會想起當年的那羣學生,真的好懷念那時師生間真摯的情感!

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糉飄香,縷縷糉香,寄託着無限的懷念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