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香濃情溢端午經典美文

“媽媽,這個東西不知道叫什麼,我從來沒吃過,可好吃啦,你快嚐嚐!”3歲的女兒一邊熱切地說着她的新發現,一邊用稚嫩的小手麻利地解開纏在那個東西上一圈一圈的馬蓮繩。那動作有板有眼,速度儼然已是一位老手,我不禁爲之驚歎,再看看她嘴角兩邊星星點點的江米粒,我馬上有了答案。這個貪吃的小傢伙,顯然無法抵擋美味的誘惑已經消滅了好幾個這個東西了。

淡香濃情溢端午經典美文

女兒笑眯眯地將那個東西送到我面前:“媽媽,快嚐嚐這個東西,奶奶包的,可香啦!” 我接過這個東西,那根青綠的衣帶已被女兒解開,一身墨綠色衣衫已被剝散,露出了豐盈飽滿的粒粒江米緊緊抱成一團的小身體,這個白色的小身體堅挺地站成一個棱角分明的三角形,泛着出微微的黃,閃着油油的亮,溢着淡淡的香。

糉子,寶寶,這個東西叫糉子。”

“糉子”

“對,明天就是端午節啦!”

“媽,明天就是端午節啦!早上千萬別忘了叫醒我啊,我要和哥哥一起上山採艾蒿!”小時候的我總會在端午節的前一晚一遍遍地和媽媽重複着這個重要的囑託。

這個時候的母親多半是在洗糉葉、浸江米。母親將一片片糉葉,兩面清洗乾淨,整齊地擺放在大木盆中,用水浸着備用。那精心挑選的糉葉在水中浸泡後,翠綠欲滴,經絡清晰,發亮透明。細長白嫩的江米經母親仔細淘洗,放進盆裏浸泡後更是粒粒飽滿豐盈,晶瑩亮澤。(江米,我們北方稱糯米爲江米)大棗、葡糖幹、小豆、花生也會被母親一併洗淨,新鮮的瘦肉切成大小合適的細長條,用調料醃好,做餡備用。還帶着幽幽天然芳香的馬蓮葉用水浸透,舒展着細長的身腰用來做包糉子的繩子。

母親做好這所有的準備後,從我家的窗子已經可以看到遠處山腳下的火把開始攢動了。已經接近凌晨了,大家都想最早地採取到端午節的第一把艾蒿,以自己的勤勞招納百福,行好運。凌晨四五點,年幼的我和哥哥姐姐們會興匆匆地趕在太陽出來前去山上採艾蒿。踏着青草踩着朝露,尋覓着艾蒿的影蹤,每採到一根艾蒿總會讓年幼的我們無比地興奮雀躍。用太陽出來前的露水洗臉也是我們必做的一件大事,大人們說這樣露水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於是我們爭相地採集着每一滴露水,儘管這樣的露水是洗不淨臉的,但我們完全不在乎。艾蒿一定是我們在太陽出來前採回家的,把艾蒿掛在門前、檐下,據說可以避邪,驅瘴,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再掐下一段插在發間,餘下的編成繩索,那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那時,年長的哥哥姐姐,還會從山上挖回野生的白芍藥花,野生的橙色土豆花,連根帶土的種在自己的菜園裏。艾蒿獨特的清香,白芍藥的清雅,橙土豆花風姿從蔥蘢的菜園中盈盈而出,我常常會看得出神。

“吃糉子啦!吃糉子啦!”母親一邊召喚着我們,一邊麻利地包着餘下的糉子。

母親嫺熟地卷糉葉,加米,放紅棗、葡萄乾。糉葉在她手裏翻轉,舞動,馬蓮繩一圈圈的旋轉,一會兒一個亭亭玉立的三角形糉子便誕生了!母親包的糉子不似南方糉子形狀多樣,她包的糉子總是和北方人一樣簡單明瞭、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從不改變。儘管母親包的糉子餡葷素俱全,但紅棗糉子始終是主角,在母親“棗糉”——“早中”狀元的傳承說法下,我們每個孩子在端午節吃棗糉的就成了頭等大事。一層一層剝開已煮成墨綠色的糉葉,摻紅棗的糯米便露了出來,蘸一點點白糖,輕輕地咬上一小口,清香淡雅,軟糯滑膩,再配上一杯清潤素樸的`茶,沁着空氣裏糉葉和艾草滿滿的清香,那首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便在耳邊迴盪開來。

端午早晨,母親還會將陰曆五月七年級那天的雞蛋煮熟在我們的肚皮上滾幾圈,然後剝皮讓我們吃下,說這樣我們以後就不會肚子疼。母親堅持這樣的說法,我們也樂於與她嬉戲。

掛彩色葫蘆也是這天我們爭先恐後做的事,紅黃綠,粉藍紫,家家門上都掛着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既是裝點節日的喜慶,更象徵着辟邪、去瘟災,爲家人增福祿。因葫蘆有“福祿”之意,在這天更寓意着收集福氣,萬代綿長。

香囊、五彩線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端午節這天互相炫耀的重要配飾。各種彩色的細線分別剪成相同長度的幾段,合在一起後搓一搓,對摺,再搓,再對摺,母親變戲法般呈現出麻花狀漂亮的五彩繩,然後系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腕上。系線時,我們是絕對被禁忌開口說話的,因爲那樣會很不吉利。五彩線絕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第一場大雨時,拋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頸上的香囊是我們尤爲鍾愛之物,彩色絲布裹進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小小的香囊四溢着純正的草藥香氣,五彩的絲布點綴在胸前,更寓意着避邪、祛病、消災、強身。

“媽媽,爲什麼明天要過端午節?”女兒那十萬個爲什麼的小腦袋又開始快速運作了。

“因爲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紀念屈原。”我做了一個大衆式的回答。

“爲什麼要紀念過年?”

哦!我的天哪!我可愛的3歲小女兒,看來是時候把我童年的端午節複製粘貼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