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原文賞析

《聲聲慢》原文賞析1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聲聲慢的原文及其賞析,我們來看看。

《聲聲慢》原文賞析

作品《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作品【註釋】

第①將息:將養休息。

第②怎生:怎樣,怎麼。

第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這一部作品《聲聲慢》這首詞中,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悽苦哀愁,滿含悽苦情堪稱千古絕唱。一般來說,文學作品就是一個藝術形象--透過語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覆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而文學賞析成了許多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課。

宋朝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漢族政權南遷。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廣闊的範圍內影響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對於文學,同樣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詞,也以這一重大政治事件爲界線,在其前後明顯地有所不同。

雖然她對於詞的創作,具有傳統的看法,因而把她所要反映的嚴肅重大的題材和主題只寫在詩文裏,但她和當時多數人所共同感到的國破家亡之恨、離鄉背井之哀,以及她個人所獨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無兒女、晚年塊然獨處、辛苦艱難的悲痛,卻仍然使得她的詞的境界比前擴大,情感比前深沉,成就遠遠超出了一般女作家的和她自己早期的以寫“閨情”爲主要內容的作品。

這首詞是她南渡以後的名篇之一。

從詞意看,當作於趙明誠死後。通篇都寫自己的愁懷。

這是她早年的作品也寫愁,但那只是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而這裏所寫的則是死別之愁、永恆之愁、個人遭遇與家國興亡交織在一處之愁,所以使人讀後,感受更爲深切。

我們來看看起頭三句,用七組疊字構成,是詞人在藝術上大膽新奇的創造,爲歷來的批評家所激賞。如張端義《貴耳集》雲:“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

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

張氏指出其好處在於“無斧鑿痕”,即很自然,不牽強,當然是對的。元人喬吉《天淨沙》雲:“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通篇都用疊字組成。陸以湉《冷廬雜識》就曾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白雨齋詞話》更斥爲“醜態百出”。嚴格地說,喬吉此曲,不過是文字遊戲而已。

接下來但說此三句“自然妥帖”,“無斧鑿痕”,也還是屬於技巧的問題。任何文藝技巧,如果不能夠爲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服務,即使不能說全無意義,其意義也終歸是有限的。所以,它們的好處實質上還在於其有層次、有深淺,能夠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達詞人所要表達的難達之情。

“尋尋覓覓”四字,劈空而來,似乎難以理解,細加玩索,才知道它們是用來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無可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什麼別的。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夔《鷓鴣天》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潰、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擔承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接着“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悽悽”一疊,是外之環境與內之心靈相連接的關鍵,承上啓下。在語言習慣上,悽可與冷、清相結合,也可以與慘、戚相結合,從而構成淒冷、悽清、悽慘、悽戚諸詞,所以用“悽悽”作爲由“冷冷清清”之環境描寫過渡到“慘慘慼戚”之心靈描寫的媒介,就十分恰當。由此可見,這三句十四字,實分三層,由淺入深,文情並茂。

“乍暖”兩句,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裏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三杯”兩句,本應說借酒澆愁,而愁仍難遣。然而這裏也不說明此意,而但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在用意上是含蓄,在行文上是騰挪,而其實仍是上文十四疊字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在這個時候,一羣徵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驀然闖入,便打破了當前的孤零死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卻不是喜,而是“傷心”。因爲雁到秋天,由北而南,作者也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因而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了。《漱玉詞》寫雁的有多處,以此與她早年所寫《一剪梅》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及南渡前所寫《念奴嬌》中的“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對照,可以看出,這兩首雖也充滿離愁,但那離愁中卻是含有甜蜜的回憶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詞則表現了一種絕望,一種極度的傷心。

過片直承上來,仰望則見遼天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又卻已經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開的時候,摘來戴在頭上的,而現在,又誰有這種興會呢?

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所感所聞所見,無往而非使人傷心之事,坐在窗戶前面,簡直覺得時間這個東西,實在堅固,難以磨損它了。彭孫《金粟詞話》雲:“李易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並工,閨情絕調。”所論極是。這個“黑”字,是個險韻,極其難押,而這裏卻押得既穩妥,又自然。在整個宋詞中,恐怕只有辛棄疾《賀新郎》中的“馬上琵琶關塞黑”一句,可以與之比美。

“梧桐”兩句是說,即使捱到黃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意。“細雨”的“點點滴滴”,正是隻有在極其寂靜的環境中“守着窗兒”才能聽到的一種微弱而又淒涼的聲音;而對於一個傷心的人來說,則它們不但滴向耳裏,而且滴向心頭。整個黃昏,就是這麼點點滴滴,什麼時候才得完結呢?還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後,不還是這麼滴下去嗎?這就逼出結句來:這許多情況,難道是“一個愁字”能夠包括得了的?(“這次第”猶言這種情況,或這般光景,宋人口語。)文外有多少難言之隱在內。

此詞之作,是由於心中有無限痛楚抑鬱之情,從內心噴薄而出,雖有奇思妙語,而並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動人。陳廷焯《雲韶集》說它“後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爲並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纔是可能的。(沈祖棻)

《聲聲慢》原文賞析2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品賞析

【註釋】

①將息:將養休息。

②怎生:怎樣,怎麼。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評解】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

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侷限,全詞一氣貫注,着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鬱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境。全詞

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聲聲慢》原文賞析3

原文:

友人以梅、蘭、瑞香、水仙供客,曰四香,分韻得風字。

雲深山塢,煙冷江皋,人生未易相逢。一笑燈前,釵行兩兩春容。清芳夜爭真態,引生香、撩亂東風。探花手,與安排金屋,懊惱司空。

憔悴欹翹委佩,恨玉奴銷瘦,飛趁輕鴻。試問知心,尊前誰最情濃。連呼紫雲

詩詞賞析:

《聲聲慢》,此調有平仄兩體,歷來作者多用平韻格,而《漱玉詞》所用仄韻格最爲世所傳誦。雙調,九十七字。仄韻格,前後片各五仄韻。《夢窗詞》系平韻格,前後片各四平韻。按句逗不同分爲兩格:一爲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爲上片十句,下片八句。

“瑞香”,系常綠灌木,早春開花,花色內白外紅。“分韻”,即幾個人相約規定,用某某字作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而賦。

“雲深”三句,扣詞序中“四香供客”。言生長在深山中、江岸旁的瑞香、梅花、蘭草、水仙四種香花,本是各自寂寞而開,“養在深閨人未識”,現在卻比人類還要幸運得多。因爲人們如果要相逢也是件不在容易的事,而“四香”如今卻幸福地聚集在一起,以供人們觀賞。“一笑”兩句。言“四香”象雙釵似的排列兩行展示着它們報道春已來臨的嬌容。我們笑呵呵地持燈賞花,精神也爲之一爽。“清芳”兩句。言“四香”在夜色中競發清香,爭豔鬥妍,撩撥得東風也懶洋洋地至此欲步不前。“探花手”三句,點詞序中“友人供四香”。言友人愛花之香豔,千方百計尋覓來這“四香”,並且妥善安排珍藏在自己家中,使我這個見多識廣的人也爲此而感到嫉妒、懊惱。“司空”,語出唐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回京,李司空設宴出歌妓勸酒,劉即席賦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後人即以“司空見慣”喻事屬常見,不足爲奇。此處作見多識廣者解。上片重在寫“四香”。

“憔悴”三句,述賞花客人。言飲酒賞花原是樂事,然而酒醉卻易傷身,使人面色憔悴,形態萎頓,行走歪歪斜斜;又因爲心存嫉妒,所以我面對“四香”,卻挑剔地說:這些花雖美,卻太易消亡殘敗,就好象空中飛過的“輕鴻”一般,瞬眼即逝。“試問”六句,狀人醉中無狀之態。“紫雲”,主人家侍女名;“丁香”,葉橢圓形,花淡紅色,這裏喻女子的紅舌。“行雨夢中”,即作高唐夢之謂。此言客人中有人醉矣,他暗中悄悄向主人打聽,酒宴中哪一位倍酒姑娘最是情深意濃的可人兒。主人笑着連聲呼叫:“紫雲姑娘,快來陪客人侑酒!”姑娘伸伸舌尖,暗笑此人已醉,但還是盡心盡意地扶他回房休息,使他可以安臥牀上去作一個美妙的“高唐夢”。在夢中享受與巫山神女相會的快樂滋味。下片重在寫主人好客待酒,客人(即詞人)酒醉的情狀。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紅。還解語,待攜歸、行雨夢中。

《聲聲慢》原文賞析4

【原文】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夠說盡!

【賞析】

在讀詞的開頭“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一句的時候,嘴張不大,口腔呼出的氣流也不順暢。作者用氣流的不暢來暗示內心的壓抑。“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裏出現了一個“寒”字。“寒”在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寒,二是心裏寒,而作者重在寫心境。“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內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淡酒”,並非酒淡,而是愁重。“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作詞時正值秋日,北雁南飛。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現在她卻寄居南方,思鄉之情溢於言表。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幸福,然而後半生卻飄蕩流離。國家動盪,家庭變故,丈夫趙明誠逝世,再嫁張汝舟,卻又遇人不淑,還因此遭遇了一場牢獄之災。與丈夫先前蒐集的金石文物也遺失大半。這一系列的變故讓她備感痛苦。在她的早期詞《一剪梅》中曾經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寓鴻雁傳書之意。也許就是這隻大雁曾經捎回過丈夫的消息。而現在丈夫去世了,即使是風再輕,詞人也覺得風急;即使是酒再烈,詞人入口後也覺得寡淡無味。飛雁有家,而自己卻沒有家;飛雁有伴,而自己卻形單影隻。這難道還不悲嗎?“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是菊花,作者在這裏不直接說“菊花”,二者相比,顯然有色彩上的強調――“黃色”。而作者也不說“紅花”,因爲紅色太豔。黃花堆積,好似自身多舛的命運。“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兒”,家沒了,愛人沒了,還能守着什麼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細雨”不大卻密,便好似作者心中的愁;細雨打在梧桐葉上,點滴作響,更像是打在作者的心上,讓寒意更重、讓愁緒更濃。於是作者不由得發出一聲感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淡酒”、“雁”、“黃花”、“守”、“細雨”等方面共同組成了作者的愁,而這些給人的整體感覺都是“寒”。那麼這種“愁”源自哪裏呢?“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不久趙明誠逝世。這些都給李清照帶來了巨大的悲痛。所以,她的“愁”集中體現在了兩個方面――故國之思、孤寂之苦。

若是隻討論到這裏,那麼本堂課的教學便與以往沒有多少不同,但是筆者希望在講清楚“愁”後,再向前走一步,引導學生從質疑、探究中,探尋出更豐富的內涵。

詞的開頭是“尋尋覓覓”,作者在尋找什麼?她想要尋找的難道是痛苦嗎?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習慣,總是希望忘卻痛苦,而我們苦苦追尋的則是那些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的東西。李清照也一樣。她要尋找的不是痛苦,而是快樂。那麼,哪些東西讓她快樂呢?(少女時期的天真爛漫,少婦時期的幸福甜蜜)同時,她還要追尋未來的幸福。每當想起這些東西的時候,即使是周身寒冷,她的心底也會燃起一絲絲暖意。

現在,我們是否可以從剛纔所分析的意象中找出些“暖”的東西來呢?

“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麼壓抑的話詞人完全可以不說,但她還是堅持把它說出口,爲什麼,因爲她不想放棄表達的權力。“乍暖還寒”,天氣寒暖不定,喻指心境寒中有暖,寒在痛苦,暖在追求和嚮往。再來看“雁”,雁是候鳥,它總是有規律地飛來飛去,也許一路上也是艱險異常,但大雁從未因爲害怕困難而停止飛翔。雁不僅僅是憂愁的意象,更是作者在困難面前不屈精神的寫照。最後是“黃花”,“黃”是色彩,而且是暖色。儘管它已凋零滿地,但就像在廢墟里盛開着的鮮花一樣,同樣帶給人新生的希望,帶給人溫暖。總之,詞人是用一連串的意象表達了她複雜的情感特徵。而這種情感集中表現在了兩個字:一個是寒,一個是暖。“寒中有暖”,這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這首詞通過一系列個體意象所營造出來的獨特意境。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是悲愁的,但生活本來就不僅有一種色彩,於是,寒中帶暖,悲愁中又孕育着希望。她越是悲,越是頑強地追求幸福和理想。

我們還要注意一點,作爲一名女性作家,她耗盡一生苦苦追求的既不是建功立業,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和忠貞的感情。她沒有那些男性偉大作家,如辛棄疾“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激烈壯懷;也沒有陸游“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豪情壯志。她的追求看起來很有女性氣息,甚至有些平凡,然而,對幸福和感情的追求又何嘗不是每個女性共有的嚮往?那麼,這種穿越時空的追求也就有了永恆的價值。她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更永遠活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她屬於歷史,更屬於永恆!

這首詞一般人都認爲是表現了故國之思和孤寂之苦,但是我們通過探究卻理解到了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表達了作者堅韌不屈的精神。而這種堅韌不屈的精神對於學生在人生中面臨困擾和挫折時的態度與選擇也許會有所啓迪。

《聲聲慢》原文賞析5

秋高,光景奇絕,與姜白石垂虹夜遊,同一清致也。

晴光轉樹,曉氣分嵐,何人野渡橫舟。斷柳枯蟬,涼意正滿西州。匆匆載花載酒,便無情、也自風流。芳晝短,奈不堪深夜,秉燭來遊。

誰識山中朝暮,向白雲一笑,今古無愁。散發吟商,此興萬里悠悠。清狂未應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鷗。須待月,許多清、都付與秋。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爲主要主張。

桃源憶故人(春愁)

宋代:鄭域

東風料峭寒吹面。低下繡簾休卷。憔悴怕他春見。一任鶯花怨。

新愁不受詩排遣。塵滿玉毫金硯。若問此愁深淺。天闊浮雲遠。

鷓鴣天(癸酉吉陽用山谷韻)

宋代:胡銓

夢繞松江屬玉飛。秋風蓴美更鱸肥。不因入海求詩句,萬里投荒亦豈宜。

青箬笠,綠荷衣。斜風細雨也須歸。崖州險似風波海,海里風波有定時。

《聲聲慢》原文賞析6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註釋

⑴乍暖還寒:謂天氣忽冷忽暖。

⑵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之意。

⑶曉來:今本多作“晚來”。

⑷黃花:菊花。

⑸有誰堪摘:有誰能與我共摘。誰:何,什麼。

⑹怎生:怎樣,如何。

⑺這次第:這情形,這景色。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 飲進愁腸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早上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邊,孤孤單單,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夠說盡!

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爲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爲賦。慢詞具有賦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餘”。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原來《聲聲慢》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爲急促,變哀惋爲淒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爲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衆感覺到她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牀,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一聲悲鳴,那種哀怨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爲自己傳遞情書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無法訴說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孤獨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着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着這陰沉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一切,使詞人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爲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牀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爲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爲快,所謂“欲罷不能”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爲在古漢語中應解爲“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事,若雲“晚來風急”,則反而重複。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徵鴻過盡”。今從《草堂詩餘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裏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至於下文“雁過也”“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着,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纔是“如今有誰堪摘”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着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爲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爲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爲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樸素清新語言譜入新聲,又卻體現了倚聲家不假雕飾本色,誠屬個性獨具抒情名作。

《聲聲慢》原文賞析7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註釋

⑴乍暖還寒:謂天氣忽冷忽暖。

⑵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之意。

⑶曉來:今本多作“晚來”。

⑷黃花:菊花。

⑸有誰堪摘:有誰能與我共摘。誰:何,什麼。

⑹怎生:怎樣,如何。

⑺這次第:這情形,這景色。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夠說盡!

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爲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爲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餘”。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爲急促,變哀惋爲淒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爲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衆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牀,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爲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着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着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爲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牀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爲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爲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爲在古漢語中應解爲“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雲“晚來風急”,則反而重複。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徵鴻過盡”。今從《草堂詩餘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裏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其說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着,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纔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着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爲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爲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爲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聲聲慢》原文賞析8

 《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尋尋覓覓》翻譯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悽慘悲慼。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麼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爲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採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聲聲慢·尋尋覓覓》註釋

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悽悽慘慘慼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將息:舊時方言,休養調理之意。

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損:表示程度極高。

堪:可。

著:亦寫作“着”。

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盡呢?

 《聲聲慢·尋尋覓覓》賞析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爲沉鬱悽婉,主要抒寫作者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衆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聲聲慢》原文賞析9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背景簡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她出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官宦家庭。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篤於經學,負盛名。母王氏,,亦知書善文。李清照自幼受家庭優越教育,工書,能聞,兼通音律,少年便有詩名。丈夫趙明誠是當朝宰相趙挺之侄子。夫妻常以詩詞相唱和,並拾掇、收藏金石書畫。南渡前一直着優裕的生活。

靖康之變,舉家南遷。途中,金石書畫毀失殆盡。第二年,趙明成因驚嚇悲傷過度而病逝。從此,她就孤身一人流落在杭州、紹興、金華一帶。晚景孤苦無一,我不知道賞析。生活窘迫,處境相當悽慘。比擬往昔優裕幸運,常有人生滄桑、恍若天上人間之嘆。

李清照詩文俱佳,尤以詞擅名,詞風以南渡爲界,變化很大。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和天然風景,內容較爲偏狹,風格清爽俊逸。後期詞多寫國破家亡後的亂離生活,,內容大大拓寬,風格蒼涼沉鬱。其詞令、慢皆工,擅長白描,情致委婉,擅於化用口語,注重煉句立意,自成一格,被稱爲“易安體”。

這首《聲聲慢》是她後期詞的代表作。

內容述評

這是一首長調慢詞。全次上下篇共八個層次,以“愁“字貫穿始終,極盡哀婉悽絕之情的傾吐。

“尋尋覓覓,冷沉寂清,悽悽慘慘慼戚。”開篇以十四個疊喝起,千古奇句。“尋尋覓覓”寫行爲,“冷沉寂清”寫環境,“悽悽慘慘慼戚”,寫心情。行爲、環境、心情三者橫向循環,縱向延長,統領全詞整體建構。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抓住深秋氣候忽冷忽熱、反常多變的特點,突出心情的煩悶難熬。是氣候多變引發了心情煩躁,也是獨處煩悶的心情更遲鈍於氣候的反常。煩悶難熬必然坐立不安,於是發動了後文中喝酒、望雁、看花等一系列尋求解脫的行爲。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前句寫喝酒,是借酒消愁。“三杯兩盞”是不定數,證據他意不在酒,只是由於煩悶難熬,看看聲聲慢 尋尋覓覓。才下認識的以酒削愁。“淡酒”是非真實感覺,意在反襯心坎愁情的深重難解。後句寫屋外秋風呼嘯,渲染秋愁。“怎敵他”三字,將喝酒與秋風巧妙綰聯,通過酒力敵不過風力,強調借酒消愁愁難消,秋風襲人更增添了濃濃的新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以大雁的候鳥特徵和“信使”身份,引發聯翩情思。聞名譽雁,是詞人意在轉移視聽,尋求精神寄託。雁從南方來,勾起她對故國、故鄉、親人及往昔樂事的追懷,而追懷又與眼下的孤悽處境構成強烈反差,於是國破家亡之痛涌上心頭。”舊時相識”是在傷心中生髮的錯覺,這錯覺又引發了她對夫妻兩地傳書、詩詞贈答美好生活的回想,並勾起她對丈夫新喪的無限痛楚。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是以殘菊自喻。寫滿地黃花堆積、殘敗憔悴、無人心愛、就是寫自己的悽慘遭遇、人老珠黃、孤單無依。”如今”二字暗含着對往昔的比擬,感嘆自己身世的滄桑鉅變。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的黑!”空房獨守以夠悽苦,而望雁、看花所引發的國破家亡、身世變化之痛,又塞滿她的胸膛,於是,忍不住收回”怎莫能壓到天黑”的呼告告。這是心坎愁情滿盈的必然外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是用嘀嗒嘀嗒的雨聲來刺激詞人的聽覺。雨點聲聲,不是落在桐葉上、石階上,而是敲擊詞人已經破碎的心上。”到黃昏”暗示着漫冗長夜、乃至整個悽苦晚年得令人畏懼,於是又一聲絕望的呼告接踵而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一切苦情都涌上心頭,一切尋求解脫的致力都宣告失敗後的一聲撕肝裂膽的哀叫。痛苦、絕望到了極點,是無法訴說的,故而以不了了之,將無限悲情留在讀者的腦海裏盪漾。總體說來,聲聲慢是通過一系列深秋景物的反覆渲染,層層疊加地表現出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的處境和悽悽慘慘的心情。但必須看到,這悽悽慘慘的心情,絕不但僅是即時即景的感受,也不但僅是晚年的寫照,而是將國破家亡、身世變化等一生的遭遇和痛苦都濃縮在一時間的感悟傷懷之中。聽說聲聲慢·尋尋覓覓。意境是廣闊的,痛楚是深微的,情致是動人的。同時,也不能以爲這首詞所表達的僅僅是一己私情。靖康之變以前今後,李清照生活在兩個反差極大的世界裏,心靈的深度創傷是難以治癒的,所以她晚年的詞作總免不了傷離感亂、哀婉悽絕的情調。應當說,她的悲劇也從一個正面體現了時代的悲劇,她不斷地言愁唱恨,也是對亂世的控訴。

一、象外之象:意境空間主要發生在象外

詩詞主要是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意象化的程度體現着詩詞審美程度的坎坷。聲聲慢抓住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來書寫愁情,意象聯翩而情致充盈。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詩詞中描述了幾何景物、而是看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幾何東西,或者說看它們究竟能生收回幾何東西。說得更清晰一些,就是要看這些景物中究竟有幾何象外之象,有幾何言外之意。這是詩詞審美特徵的湊集體現。古人特別崇尚”象外多象”,”言外無窮”,”在有限中見出無限”,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方面,《聲聲慢》是相當出色的。

先以“過雁”這個意象爲例。“雁過也,正傷心”,爲什麼?首先是由於大雁是候鳥,北雁南飛,宣告了秋天的到來,於是一派萬木凋零的殘秋景象和一縷悲涼的秋愁襲上心頭。但這不是傷心的主要原因。大雁從哪裏來?南方。這“南方”二字一跳進去,詞人的心思就飛向了南方的故國、家園。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國已淪陷,家園已敗毀,於是她的腦海裏就會映現出一片故國度園的傷殘景象,乃至舉家南逃的慘狀。同時,那往昔家園的亭臺樓閣、賞心樂事也會在腦屏幕上不斷閃現,使她陷入一陣陣美好的回憶之中。然而當她的思緒再回到面前目今來時,那孤身流落、晚境悲涼的現實,卻使她更加感到悽悽慘慘了。“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又是奈何回事呢?原來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發了詞人一連串更痛切的繫念。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感情深篤,往昔常兩地詩詞贈答,傳情寄意。“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就是那時李清照詞中的名句。所謂“舊時相識”,當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錯覺閃念,但這一閃念卻恰恰刺中了詞人那時最痛楚的神經:勾起了她對丈夫喪狀況的記憶,同時也引發了她對往昔夫妻恩愛生活的追懷;而最比擬眼下空房冷寂、孤苦無依的狀況,那就難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如此看來,在”雁過”這剎時景象背後,至少包含着秋色凋零、故國淪喪、家園敗毀、往昔榮華、夫妻伉儷、丈夫新喪、晚境孤苦等諸多象外志向,說他一以當十,絕非虛言。

再看“黃花”這個意象。“漫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聲聲慢·尋尋覓覓。如今有誰堪摘!”這無疑是看殘菊,想人事,雙層空間,同構隱喻。這被西風摧殘的枝頹葉敗、堆積滿地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聯想到詞人國破家亡、飄泊江南的坎坷遭遇和痛苦處境呢?那滿地的敗葉落英,被風吹來捲去,憔悴破損,不堪入目,怎能不令人聯想到飽經滄桑的詞人那青春已過、人老珠黃的影象和那顆已破碎得無法彌合的心呢?盛開的美菊,讓人美觀娛心,女人天生就應但招人心愛,何況是才華風流的女詞人;然而如今卻是親人亡故,朋友星散,伶丁一人熬空房,哪裏還會有半點人情樂事光顧呢?“如今有誰堪摘”這一感嘆中,包含着幾何獨處,幾何苦悶,幾何悲涼!不但如此,當詞人寫下“如今”二字時,就不能不含有“追昔”的情思。面對黃花的憔悴,認識到自己的人老珠黃,怎能不想到往昔年老貌美、楚楚動人的青春光彩?詰問黃花“有誰堪摘”,喟嘆晚境孤苦無依,又怎能不想到往昔朋友滿座、詩酒禮讚的富貴榮華?“傷今”必然導致“追昔”,而“追昔”又回過頭來激化了“傷今”。可以說,這黃花的盛衰,也就是詞人一生鉅變的寫照,黃花意象的比興意義,就在於它觸發了詞人對自己一生滄桑命運、身世變化的痛切反芻。

從以上兩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詩詞中所間接描述的景物,不如說是詩詞主要是開啓情思。情思是一種張力極大的心理具體形式,它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對於聲聲慢 尋尋覓覓。只有在情思涌動中聯想、滋生的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此時詩詞意境的真正時空天地。你看,《聲聲慢》所間接抒寫的,只是詞人在某一秋天黃昏的所見所聞,但就其情思中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來看,卻幾乎涵容了詞人一生的遭際和感受:由急風、細雨、過雁、黃花所引發的天然景象,是一個滿目凋零、感傷難盡的秋色秋意;由北雁南飛和“舊時相識”所引發的社會景象,是十多年來國破家亡的遭遇和親朋離散的孤苦;由黃花的盛衰所引發的人生景象,則是幾十年來反差極大的個人身世變化和無限哀思;有梧桐細雨所引發的長夜難熬景象,則預示着詞人整個晚年的悽苦和絕望。這每一方面得象外天地都深廣的難以限量,何況將他們分析起來纔是《聲聲慢》的意境所在呢!好的詩詞,其意境空間應當主要生髮在象外,這是一條重要的審美規則。

二、內在結構:越尋求解脫心態越不平衡

詩詞是由意象組合而成的,其內在形態是一系列景物認識的轉換,其內在結構則是一條情惑流,或者說是一條心理活動流。好的詩詞,其內在的物象的轉換應當是內在心理活動的必然結果;而反過來,內在物象的轉換又有用的推進者內在情感的活動。在這方面,《聲聲慢》也顯示出過人的匠心。

總體說來,《聲聲慢》的抒情心理,是一個由失落心態引發不斷尋求解脫的行爲,而又由尋求解脫行爲不端導致心態更加失落的經過。開頭“尋尋覓覓”四個字,寫的是行爲,但體現卻是一種失落心態。國破家亡、飄泊異鄉、丈夫新喪、孤苦無依,是釀成失落心態的根柢原因;乍暖還寒、氣候反常、獨處空房、苦悶難熬,則是引發失落心態的導前線。當這種失落感無法排解時,就會釀成心態的極度不平衡,而心態不平衡的一種常見表現形式,就是下認識地東望望、西看看、東摸摸、西弄弄。這舉止看來沒有目的,實際上卻目標清晰,那就是尋求解脫,聲聲慢賞析。以恢復心態平衡。這是由心理學依據的。生命運動的一條基本紀律,就是隨時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當人的情感、心態因某種原因而失衡時,生命本身就會自動地生收回一種扞拒不平衡已恢復平衡的力量。在生態心理學上,這叫做心裏趨衡力。這是生命本體維護自我的一種天性。在這種趨衡力的支配下,人們經常呈現出一些看似無目的、但實際上目標清晰,雖然無自覺認識、但卻合乎心裏邏輯的“尋尋覓覓”行爲。只要心態平衡得不到恢復,這種尋求解脫的行爲就會延續下去。聲聲慢正是藉助趨衡力的作用,通過不停地尋求解脫行爲,將景物一個個導引進去的:坐臥不寧就走來走去地喝酒,喝酒不行就開窗望雁,望雁不行就折腰看菊,看菊不行就喟嘆、呼告。無疑,這樣的景物轉移是異常合乎內在心理活動的紀律的。

更見匠心的是,爲了達到表現愁情深廣無邊的`目的,作者始終不讓尋求行爲取得從來應有的解脫效果,而是恰恰相反,總是讓一個個解脫行爲不斷打開新的愁情空間:借酒澆愁更感到愁情的深重難解;聽到屋外風急又擴大了陣陣秋愁;開窗望雁本意在於緩解苦悶,但卻帶來更爲廣遠的家破人亡之思和丈夫新喪之痛;折腰看菊本是爲了轉移視聽,但卻開啓了身世變化之哀的閘門┄┄顯然,隨着尋覓行爲的推進,景物不斷轉換,愁情也層層疊加。這就是越尋求解脫心態越不平衡、有意消愁愁更愁的整體建構藝術。這種通過描述消愁行爲的反效應,來反託愁情深重難解、拓展意境空間的構思方法,無疑收到了愈相反愈相成的審美表現效果。

與此相應的是層次安排的心理合律性。全此除開頭疊字句外,共七個層次。前四個層次通過氣候、秋風、過雁、殘菊的景物描寫來渲染愁情,是一個情緒緩起漸進的經過。其中二、四兩層,間隔應用了“怎敵他晚來風急”和“如今有誰堪摘”兩個反詰句,是情緒上漲在句式上的體現。到“黃花”句愁情天地已拓荒完畢,情緒已達到高潮,於是迎刃而解,有了獨自怎生得黑的第一聲呼高。至此,詞意似乎義無所付家,但作者又妙筆橫生,讓點點滴滴的雨聲來刺激她的聽覺,敲擊塔納早已痛楚不堪的心靈,這無疑是火上澆油,點火引爆,於是又爆發了更強烈的第二聲呼告: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顯然,這一切安排,都是異常合乎心理活動、情緒上漲的必然律的。試想,如果把呼告句放在別的部位,或者不是把梧桐細雨放在兩個呼告句之間,還會有如此合情合理的內在邏輯效果嗎?

三、疊字句:統領全詞意境整體構建

《聲聲慢》在發言上的特點有三:一是口語的應用,如“將息”, “怎生”, “了得”等;二是反詰肯定句式的恰當應用;三是疊字句的勝利應用。聲聲慢朗誦。前兩點無需贅言,這裏主要談談疊字句的構建意義。

幾乎整個古今論者都讚歎本詞開首的十四個疊字,但說來說去總是在”奇”字上打轉,沒有看到它對全詞整體構建的統領作用,這是不應該的。開手疊字句的統領作用,體現在橫向的三點循環和縱向的三點延長兩個方面。

先看橫向的三點循環。“尋尋覓覓”寫主體行爲,”冷沉寂清”寫周圍環境,”悽悽慘慘慼戚”寫內在的心情。行爲,環境,心情三者之間是一循環關係;因心情愁悶而有了尋求解脫的行爲,由尋求解脫的行爲而引出了周圍的景物,因景物的沉寂而使心情更加愁苦, 因心情更加愁苦則更要尋求解脫------這行爲, 環境,心情的三循環,就是<<聲聲慢>>整體意境的橫斷面,非論從詞作的哪個層次上橫截一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間是一個循環生髮的心理經過:“乍暖還寒時候”,是坐臥不寧(行爲)、氣候變化(環境)、煩悶難熬(心情)三者的循環生髮;“三杯兩盞淡酒”,是自斟自酌、酒、愁情深重難解三者的循環生髮;“雁過”,是開窗仰望、北雁南飛、國破家亡之思三者的循環生髮;“舊時相識”,是淚眼恍惚、錯識過雁、丈夫新喪之痛三者的循環生髮;“滿地黃花”句,是折腰俯視、菊花凋殘、身世滄桑之嘆三者的循環生髮;“梧桐細雨”,是悶坐靜聽、點點滴滴、長夜難熬之懼三者的循環生髮。應當認識到,詩詞中的每隔一項,都是一個行爲、環境、心情三者的循環生髮的心理經過。人們習慣於把意象分解爲情與景或意與象兩個方面,那是靜態要素分解,容易忽略其中的動態心理活動經過;把主體行爲加進去,這個心裏循環生髮經過久旋動起來。這就是“結構”與“構建”的差別所在。一切詩詞創造和解讀,都必須走進主體、環境、心情互相生髮的心裏構建經過,因而,這個橫向的三者循環論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再看縱向三點延長。詩詞意境的展開有一個時間經過,這個時間經過實際上就是前面說的橫向三點循環生髮經過的不斷向前推移。如果把這個推移經過作縱向解剖,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並行的三條線在向前延長;一條是行爲活動線,一條是景物轉換線,一條使心情變化線。顯然,《聲聲慢》的這三條縱向延長線,分別是由“尋尋覓覓”、“冷沉寂清”和“悽悽慘慘慼戚”統領的:獨守空房、自斟自酌、聽屋外風聲、開窗仰望過雁、淚眼恍惚生錯覺、折腰俯視黃花、窗下悶坐嘆氣、煩膩室外雨聲、心坎收回呼告,這是縱貫全詞的主體行動線;乍暖還寒氣候、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北雁南飛、舊時相識、滿地殘菊堆積、梧桐細雨黃昏,這是縱貫全詞的周圍環境線;煩悶難熬、愁情深重難解、秋思秋愁、國破家亡之念、丈夫新喪之痛、身世變化之哀、長野難熬之苦、晚境孤苦之懼,這是縱貫全詞的內在情感線。一般說來,環境轉換是着力描寫的明線,聲聲慢。內在情感是令人思而得之的暗線,而主體行爲則經常是一條略加點撥的半明半暗線。但不管怎樣,這三條線的縱向延長與其每一環節上的三點循環生髮的動態性無機合成,就是詩詞意境整體構建的基本模式。只有當一首詩詞的之一縱橫交錯的動態構建模式的局部和整體,都在你的頭腦中生動的活起來是,才能說你已經真正走進了這首詩詞的意境。這是詩詞解讀的基本功。

四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心坎的感傷,聲聲慢優秀教案。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容忍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柢不能扞拒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外,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想象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聽說聲聲慢朗誦。

地上隨地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麼可採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奈何容易捱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收回令人心碎的聲音。對比一下《聲聲慢》賞析。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奈何能說盡!

《聲聲慢》原文賞析10

《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品賞析

李清照作詞《聲聲慢·尋尋覓覓》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註釋

⑴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⑵悽悽慘慘慼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⑶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⑷將息:舊時方言,休養調理之意。

⑸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⑹損:表示程度極高。

⑺堪:可。

⑻著:亦寫作“着”。

⑼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⑽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⑾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⑿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盡呢?

原文翻譯

整天都在尋覓一切清冷慘淡,我不由感到極度的哀傷淒涼。乍暖還寒的秋季最難以調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禦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

家中的後園中已開滿了菊花,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採摘?靜坐窗前獨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悽悽細雨淋瀝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麼能說的夠?

評解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侷限,全詞一氣貫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鬱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集評

羅大經《鶴林玉露》:起頭連疊七字,以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楊慎《詞品》: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不獨爭雄於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爲婉妙。

張端義《貴耳集》: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更有一奇字雲:“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

婦人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徐釚《詞苑叢談》: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劉體仁《七頌堂隨筆》: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賙濟《介存齋詞選序論》:李易安之“悽悽慘慘慼戚”,三疊韻,六雙聲,是鍛煉出來,非偶然拈得也。

許昂霄《詞綜偶評》:易安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殆不可解。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後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陸鎣《問花樓詞話》:《聲聲慢》一詞,頓挫悽絕。

吳灝《歷朝名媛詩詞》:易安以詞專長,揮灑俊逸,亦能琢煉。其《聲聲慢》一闋,其佳處在後又下“點點滴滴”四字,與前照應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筆力,本自矯拔,詞家少有,庶幾蘇、辛之亞。

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上十四疊字,則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

梁啓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那種煢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着牙根嚥下。

《聲聲慢 》又名《勝勝慢》,清照這首詞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爲急促,變哀惋爲淒厲 。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不能列入婉約體。這首作法獨特的詞,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

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牀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 ”,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 ”。僅此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淒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 ”,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 ”。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 ”。至於“時候”二字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 。“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曉”,通行本作“ 晚 ”。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

說“曉來風急 ”,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 ”。這句是說借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 ”,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 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 。“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

“守著窗兒 ”句,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爲難過。“梧桐”兩句兼用溫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爲一,筆直情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獨闢蹊徑。自庚信以來,詩人寫愁,多半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爲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 ”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這首詞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盡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寫盡了作者晚年的悽苦悲愁,是一首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李清照簡介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聲聲慢》原文賞析11

聲聲慢——[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註釋】

《聲聲慢》:詞牌名,又名《勝勝慢》。有平韻仄韻二體,本篇是仄韻體。

尋尋覓覓:若有所失,想把它尋找回來而不可得的心理狀態。形容內心空虛,心神無主的樣子。尋,尋思。覓,搜索。

冷冷清清:既是指環境的冷清,也指心情的冷清。

悽悽慘慘慼戚:描繪內心孤獨痛苦的感覺。悽悽,悽苦寒冷悲傷的樣子。慘慘,悲慘,內心憂鬱的狀態。語出《詩經·小雅·正月》:“憂心慘慘,念國之爲虛。”慼慼,憂愁,心有所動的樣子。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於我心有慼慼焉。”形容心情極度憂傷。

乍暖還寒時候:指深秋天氣變化無常,由暖而變寒,忽暖忽寒。語出張先《青門引》“乍暖還清冷。”乍,剛,初。還,旋即。

最難將息:很難調養自己。將息,休養,調理。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正無限傷心的時候,偏偏又認出它們是我舊時相識。此句是見景生情,回憶早年寄給丈夫的《一剪梅》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子來時,月門西樓。”因此這裏稱雁爲舊時相識。

憔悴損:枯萎凋零。

如今有誰堪摘:如今有誰還會有興致採摘呢?

獨自怎生得黑:獨自一人,怎麼才能捱到天黑呢?怎生,怎麼。黑,天黑。

梧桐更兼細雨:再加上細雨打到梧桐樹葉上。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

這次第:這種情況,或這般光景(宋時的口語)。次地,有一系列、一連串的意思。

怎一個愁字了得:怎能是一個愁字概括的了得呢!

【翻譯】

一個人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可是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呈現在眼前的和滯留於心的只有孤寂和冷清;這怎能不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涌上心頭,令人難以忍受。特別是秋天這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調養將息了。飲入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着天空,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寄給丈夫的詩書中,曾設想鴻雁傳書,互通音信,如今那些雁兒自是舊時相識,可丈夫已故,書信無人可寄,更感到傷心不已。

地上到處都是零落的黃花,如今有誰能與我一同採摘?整天守着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才能捱到天黑啊!黃昏時候,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說得盡

【賞析】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親李格非爲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爲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閨情相思,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風格頓變。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蹊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但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名篇之一。當時,詞人經歷了流離失所的戰亂苦難,經歷了丈夫去世的巨大變故,國破家亡,家破人亡,這樣巨大的不幸交相襲來,使她驟然變得孑然一身,孤苦無告,哀痛至極,愁深似海。本篇所書寫的就是這種近乎於絕望的愁懷。

這首詞的開端突兀而起,不同凡響,以七組疊字組成,一貫而下,極力描摹內心的愁苦。“尋尋覓覓”是寫心神無主,若有所失的那種狀態。不僅環境是寂寞冷清的,心靈的寂寞冷清更爲可怕,好像丟失了什麼東西一樣,曾有過的美好的一切都完了,美滿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心愛的事業,如今都在現實中消失了。這在心靈上不能不產生無所依歸,若有所失的感覺和尋覓寄託的渴求。想抓住點什麼爲寄託,但結果卻是空虛和冷清。“冷冷清清”,這既是指環境的冷清,也是指心境的冷清。“悽悽慘慘慼戚”,是寫尋覓而不可得之後內心的劇烈痛苦。可見這三句十四個疊字,分爲三層意思,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心中無可派遣的愁緒,渲染了濃厚的悲涼氣氛,起到了籠罩全篇的作用。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說天氣變幻無常,時暖時寒,令人難以適應。這是把環境的清冷孤寂,心情的落寞慘悽都說成是天氣不佳。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則明說酒味淡泊不足以抵禦“晚來風急”,實際是將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用意隱去不說,這在行文上有騰挪跌宕,意在言外、含蓄蘊藉之妙。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三句,承上文進一步描寫愁情。落寞之中逢歸雁,使這種愁情更爲強烈,同時曲折地點明愁情的由來。正是在她傷心之時,一羣歸雁飛鳴而過,翹首仰望,不能不引起更加強烈的哀傷。本來淒厲的雁鳴就最容易引動人的感情,何況昔日在故國的時候,空中的雁羣還曾是自己沒好心情的見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多少次目送歸雁遠去,也帶去過自己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如今家破人亡,“錦書難託”(陸游《釵頭鳳》)。“卻是舊時相識”之一個“卻是”改包含多少辛酸血淚!另外,過去是在故鄉看雁,如今是飄零異鄉,一個“舊時相識”該包含多少喪亂之感!這就點名了愁懷來自喪亂而造成的淪落無依。

過片(下闋)“滿地黃花堆積”直承上句,仰觀天空飛鳴之雁,俯看遍地凋殘之菊,又引出今昔之異的感慨:往年,菊花盛開,共同觀賞,摘來插頭爲簪,如今菊殘人老,有誰還會有這種雅興呢?寫到這裏,詞人的激情愈加迅急,很自然地達到結尾的高潮。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兩句寫進了一個孤寡夫人的慘痛哀傷,這兩句詩在上面所描寫的種種令人傷心的感受後,一個不幸着的哀嘆。她尋覓無主,心神殘悽,加之深秋風寒,淡酒難御,望雁過而懷舊事,見殘菊更起新愁,這樣的境遇,一個人守在窗前,如何能捱到天黑呢?前人的評論極讚賞這兩句,說是“借用淡俗之語,發清新之思” (彭孫遹《金粟詞話》)。“黑” 字是個險韻,很難押,此處用得很自然穩妥。

“梧桐更兼細雨”是暗用了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這幾句則把上面“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人物形象置於一個秋雨、梧桐、黃昏的背景上了,把無限痛楚抑鬱之情與無限傷心之景融合爲一,進一步深化了所要表達的感情。

這首詞的藝術特點,一是鋪敘手法的運用,而是疊字的運用。詞人通過鋪敘“淡酒”、“雁”、“黃花”、“梧桐”、“ 細雨”等這些富有特徵意義的景物,通過一組接一組的疊字連用(十四個疊字),把內心感情層層深入地渲染和烘托出來,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文章來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版哈師大《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

《聲聲慢》原文賞析12

聲聲慢的原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代: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賞析一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爲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聲聲慢·尋尋覓覓》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衆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牀,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於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難道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爲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着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着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賦比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爲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牀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爲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爲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爲在古漢語中應解爲“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裏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着,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纔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如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着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爲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爲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爲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聲聲慢·尋尋覓覓》大氣包舉,別無枝蔓,相關情事逐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悽清的音樂性語言進行抒情,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賞析二

《聲聲慢·尋尋覓覓》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裏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裏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描寫純用賦體,寫了環境,寫了身世,寫了心情,並將這三者融爲一體。詞中寫客觀環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着李清照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悽清、寂寞的意境。淒涼的景物一路寫下來越積越多,傷感越來越濃重,最後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用了九對疊字,疊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前人稱讚她筆力很健。這些疊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經過李清照錘鍊而得的,使寂寞、悵惘、痛苦的感情通過這些疊字的渲染得以盡情的表現。

《聲聲慢·尋尋覓覓》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力,表現了深刻的內容。《聲聲慢》詞調可押平聲韻,也可押入聲韻,詞人選用了入聲韻,能夠很好地表達憂鬱的情懷,並多次運用雙聲字、舌音和齒音字,更加重了悽切悲苦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