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數學課堂生活化

一、轉變教師教育意識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前提。服務意識。

如何將數學課堂生活化

服務是一種資源,優質服務是創設舒心環境,獲取最佳效益有有效手段。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者服務學生,旨在點撥、引導、創設情境,必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精湛教學藝術,科學的教學方法,“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維。如推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首先取一排4個棱長是1釐米正方體拼成長方體,長寬高與體積(4 1 1 4)4立方厘米,然後取三排同樣長方體擺3排一層,長寬高與體積(4 3 1 12)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樣長方體擺3排2層,長寬高與體積(4 3 2 24)24立方厘米。經過操作、觀察、思考,學生髮現長方體的體積等於長、寬、高的乘積。此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和有意識板書就是對活動主體的服務。教學樹立服務意識,是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科學定位,有利於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生活意識。衆所周知,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數學論文《數學----生活》。“木匠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國小數學教材知識系統太強,與學生密切聯繫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無法達到同步,導致教師爲達到教學目標而搞題海戰術,反覆機械訓練,阻礙學生思維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驗,把教學歸樸於實踐,歸樸於生活。

二、善於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礎。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提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爲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但40分鐘畢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善於書捕促、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首先,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以國小數學第十冊舉三個例。例1:數據的收集,要求學生在上放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例2:長方體各正方體的認識要求學生模仿家庭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例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佈置作業,想一想班上每個同學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並把合數分解質因數。其次,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教學。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低年級學生數一數客廳的資磚、光碟等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中高年級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的美、結構美等。學生善於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並不斷地體驗成功。如佈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觀察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麼特徵,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着自己製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徵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後發言,這個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三、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