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語文課堂溢滿成長之美

“綠色”是大自然生命力的象徵。讓語文課堂充滿着煥發生命活力的“綠色”,溢滿成長之美,意在跳出傳統教學片面強調工具性的窠臼,鼓勵教師關注蘊含在語文教材之中的人文性,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的成長蛻變。國小語文教學如何構建綠色課堂,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成長的種種滋味?

要讓語文課堂溢滿成長之美

一、構建綠色課堂,傳遞人文之美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如果簡單地將語文定義爲聽說讀寫,就會將語文符號化,割裂了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縱觀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它同深厚的民族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載體。綠色課堂倡導讓學生正視生命的價值、正視成長困惑,在學習語言中感受豐富的人文精神,體會成長中的快樂與痛苦,從而沐浴人性的光輝,在潛移默化中成長。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講述了老人與海鷗動人的故事。文章用獨特的視角將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情感細膩地表達出來,散發着濃濃的人文氣息,在樸實的語言中包含着深情,令讀者爲之動容。六年級的學生對於人與動物之間的微妙關係有一定的理解,教師如何以課文爲載體,將文本所蘊含的人文因素傳遞給學生,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靈性?本文的語言描寫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就能感受其中的精妙之處。如“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透過這一個個樸實的名字,我們彷彿再次看到了老人對海鷗親暱的鏡頭。老人好像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而是海鷗的“媽媽”在關照着每一隻海鷗,多麼令人倍感溫馨的畫面。又如:“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而文中的海鷗卻像人一樣,急速翻飛後“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是那麼的嚴肅和安靜,也許它們知道老人再也不會來了,於是它們默默地“肅立”,好像在爲老人守靈。這令人無比動容的場景發生在海鷗的身上,動物的靈性就得到了完滿的詮釋。抓住這些細節,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易於喚起學生內心對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那份嚮往。

二、構建綠色課堂,傳遞情感之美

王崧舟老師說過:“誰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綠色課堂需要教師抓住文本特色,引導學生潛入文本,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感受文本里所跳動着的作者的脈搏,與作者一起“喜怒哀樂”,獲得情感的薰陶。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描寫少年時期所見到的母親的一些生活片段,用平凡和樸實的語言再現了母親感人至深的形象。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什麼是母愛,課文的語言就是最好的詮釋。基於這樣的文本,教師如何擺脫傳統教學的繁瑣分析,構建綠色課堂,讓學生在細細的品味中,與文本產生共鳴,從而揣摩作者的內心情感,受到震撼?在課堂教學時,我先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調,然後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傾聽文中人物內心的聲音,進而與文本人物對話。學生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就是思維碰撞、感受人物形象、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而教師作爲引導者只在關鍵處相機引導。在討論交流時,有的學生抓住母親的形態進行感悟:“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這是母親掙錢的樣子,“極其瘦弱”“脊背彎曲着”“捱得很近”這些關鍵字詞將母親工作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彙報時眼眶紅了,讀書的聲音沙啞了。“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眼神疲憊”折射出母親工作了很長時間,十分勞累。有的學生抓住了“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來體會,我就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龜裂”,讓學生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通過交流、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爲了一家人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辛。可以說,文本用平凡的故事再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所以,“我”在要錢買書的過程經歷了多麼複雜的內心鬥爭,“我”於心不忍啊。“我”看到母親的工作環境之後,“我”似乎長大了。這個“長大”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就是成長所缺少的東西,而這個感受只能通過自己品悟,學生才能真正成長。

三、構建綠色課堂,傳遞心靈之美

贊可夫認爲:“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向往着美好的東西,綠色課堂需要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觀,教師不僅是文本的傳授者,還是思想的引導者。教師要用自己的心靈去解讀文本,讀出人間大愛,才能與學生真誠交流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去撼動學生的心靈,引領學生成長。

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七顆鑽石》,以水罐的變化串聯起故事的始終,水罐的每一次變化都凝聚着愛心的力量。教材選編本文的意圖在於讓學生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學會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而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愛”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比較感性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就要跳出文字表面的理解,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理解文字的內涵。教師可以結合文本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想象小姑娘會去哪些地方找水,怎樣才能找到水?學生在想象中體會在乾涸的大地找水的艱辛,內心就會油然生出對小姑娘找到一罐水的珍惜和激動,對後來小姑娘送水給他人的大度和愛心也就會更欽佩了。又如:想象小姑娘渴到了什麼程度,在如此乾渴之下,課文中體現出她內心想到的卻都是他人。這樣想象的過程也就是給學生一次心靈洗禮的過程。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想象,既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感悟,在情感上得到進一步的薰陶,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要構建綠色的語文課堂,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的成長蛻變,在課堂中融入情感,寓人文教育於語言教學之中,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着煥發生命活力的“綠色”,溢滿成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