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邊的關係觀後感

上週我參加了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國小教研室組織的國小數學教研活動,期間有幸聽了即將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賽的北小大興分校的孫貴合老師講的《三角形邊的關係》一課,聽後感受頗深:

三角形邊的關係觀後感

一、教學設計環環相扣、銜接自然。

整節課,教師設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產生學習需求,並使學習層層遞進,在師生、生生的相互交流中學習、掌握知識。上課伊始,爲學生設計了自己動手“剪”出組成三角形所需要的三根“線段”,在學生圍三角形時,又巧妙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使學生在學習情境中,自然而然的明辨真僞、確立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二、教師教態自然大方、彰顯優秀教師本色。

整節課,教師表現得自然大方、不急不躁、熱情洋溢、很是睿智,自己完全置身於與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情境中,在學生需要幫助時,悄悄的、適時的用巧妙的語言“煽一煽風”,使學生和課堂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種境界是每一位教師都想達到的境界,這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對學生年齡、生理、心理、知識特點透徹瞭解,豐富的課堂實踐經驗,更要有一顆愛學生、愛課堂、愛教育事業的心。

三、注重細節、凸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注重課堂細節的教育作用,如,在學生自己剪出並拼擺出三角形後,教師請了三種不同情況的學生,到前邊展示,順序排的非常好,接着就第三個學生出現的情況,開始全班同學一起研究這一現象;還有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分歧時,教師不急不躁,積極的把自己融入其中,用機智的語言,激發學生善於思考的大腦,使學生思維的火花時時閃現、時時碰撞,在爭論的交鋒中達成教學目標。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整節課是融“文化知識的學習、思維方法的啓迪、勇於接受挑戰的意識的培養、探索未知的慾望的激發”爲一體的課堂學習。學生受益,我作爲聽課教師也深受啓發。

2.

今天參加一項活動,連聽了9節課,主題都是《三角形邊的關係》,每節課20分鐘。教材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但北師版教材也有相關內容,在編排上有類似之處,主要是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思考發現規律。前段在網絡上的課例研討、學校裏的.磨課也有選擇這一內容,粗略估測,這個內容的課已聽了14節。

同一內容的課聽多了,自然會進行橫向比較,也就產生出幾個問題。比如:

問題1、導入如何引人入勝?

聽了這很多的課,有的是以課本中的情境圖“小明應該走哪條路,爲什麼?”有的是讓學生猜想規律,然後進行驗證;有的是從複習三角形的特徵,強調“圍成”“首尾相連”入手。然而,今天一位老師的導入卻更讓我印象深刻。

片斷記錄:

師: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說一句話,你們反着說,並判斷這句話對還是錯。好嗎?(好)

師:中國的首都是北京。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對!

師:兩個人吃一個蘋果。生:一個蘋果兩個人吃。對!

師:買一個球需要12元。生:12元能買一個球。對!

師: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三條線段。

生: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對!

師在黑板上板書學生的回答“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不一定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教師不做判斷,而在黑板上添上一個字“嗎?”這時,黑板上的板書就變成了一個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師:剛纔同學們有兩種意見,有的認爲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認爲不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下面我們就進行實驗,看看誰的觀點是正確的。

……

思考:用遊戲的形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而在遊戲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把學生引入主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提出操作驗證,體現了學習的必要性。

問題2、操作如何與思考有效結合?

在這些課中,無一例外地都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結果從而發現規律,但有些規律顯然是老師發現的。在幾節課中,教師設置了表格,讓學生記錄操作結果,然後彙報結果,引導發現規律。然而,我發現這些老師都把操作與思考分成兩個環節,操作時只記錄結果,彙報後再引導學生觀察結果,經常在這個環節中費了很多時間,而學生能自己發現規律的不多,。我認爲在設計表格時可以加上一個問題“觀察這些結果,你能發現什麼?”這樣 ,學生在操作時就能邊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