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案的教後反思

對教案的教後反思,是教師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必要環節,既是上一個教學過程的結束,又是下一個教學過程的開始。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爲大家提供了對教案的教後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教案的教後反思

對教案的教後反思 篇1

對教案的教後反思,它能夠補充完善教案,積累教學經驗,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教學不斷改進和發展。同時,它爲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提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有利於克服教學的單向性,加強師生的交流互動,密切師生關係。因而,對教案的教後反思就構成再備課(或成爲二次備課)的核心內容。

一、教後反思(再備課)的基本活動項目

一般說來,教後反思(再備課)可着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反思課堂中問題情境設計的趣味性、典型性與層次性

課堂教學中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情境和問題解決中實現的。爲了使學生積極地進入思維狀態並能獲得成果,所設計的問題必須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層次性的,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這些在經歷了教學實踐後,當然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更好的改進。此時,再反思和進行教案的改進,就變得更有針對性。

(二)反思解題方法、解題結果、問題延伸與突發問題的處理

教學時,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迸發出許多思維的火花——新穎的觀點、巧妙的構思、多樣的解法、問題的延伸,也會產生一些認識上的錯誤,這些往往又是教師始料不及的突發性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珍惜、利用這些思維的火花及認識的錯誤,因勢利導加以探究,教後更應從科學性、嚴謹性與學科的意義等方面去反思、審視它們,分析學生思維的火花及認識錯誤形成的原因,總結因勢利導的優化方法和處理突發發現問題的靈活技巧,然後加以整理記錄(再備課),使以後的教學胸有成竹。

(三)反思教學方法和師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當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於本課的教法設計和實施,也取決於師生情感交流是否順暢得當。對某一教學內容,教師採用哪種方法更合適有效——是啓發講授還是激勵探討,是講練結合還是指導自學,是實驗演示還是實驗操作……採用的教法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參與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有利於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是否有利於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體現了以人爲本、以學爲主的新課程精神,這些在教後反思中也會得到較爲清楚的回答。這樣,教師便能總結成功因素,分析失敗原因,堅持優良的或改進、改換不當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二、教後記的基本內容

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後記是活頁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塊,寫好教後記首先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

教後記其實就是教師在教完課後,對教學預案設計和實施過程進行回顧,總結和反思,將經驗、教訓等記錄下來,作爲改進教學的依據和提煉教育科研課題的資料。它是對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補充,是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昇華,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必須重視並及時寫好教後記。教後記的內容主要包括六種內容:

(一)記成功做法

即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如將形象貼切的比喻,巧妙的導入新課,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激發學生思維的提問等記錄下來。有時這可能僅僅是一句話,但它對今後的教學將提供最直接的參考。如教師講“遺傳”第一節時,以一個問題結尾:一對夫婦,男的是單眼皮、小眼睛,女的是雙眼皮、大眼睛,假如他們生了一個孩子,孩子應是什麼樣的眼睛?每當此時,學生的思維就異常活躍,七嘴八舌地開始爭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個結尾被任課教師記錄下來,並應用到以後的教學實踐當中,深受學生的歡迎。

(二)記失敗之處

記失敗之處就是將處理不當的教學重點、難點,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方法陳舊、演示失敗、指導不力、知識性的錯誤,教案與實際教學脫節,以及當堂沒有處理好的學生的問題等等記錄下來,使之成爲以後教學應吸取的教訓。

其實,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即使最成功的教學過程,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敗筆”記錄下來,認真反思,仔細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教學必然日臻完善。

(三)記教學機智

就是把授課過程中偶然出現的靈感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下來,供以後參考。課堂教學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錯誤認識時,若教師總是簡單地予以否定,則難以令學生信服,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如果順着學生錯誤的思路,誘導學生自己導出錯誤結論,學生就會迷途知返。

(四)記學生問題

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迷惑點,作業中暴露的欠缺點及在考試中出現的失分點,併力爭在短時期內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教師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在上完一節課之後應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傾聽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記錄下來,這對於改進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五)記學生見解

即把學生“智慧的火花”(如獨到的見解,好的思路)記下來,爲今後教學補充新鮮血液。對於一些錯誤見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當堂剖析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記學習心得

即把教參、資料、相關書籍以及老教師的一些教學經驗、學法指導以及公開課、觀摩課的收穫記錄下來,寫入教後記,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消化、吸收,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特別要指出的是,教後記主要是爲教師以後編寫教案改進教學,積累素材爲教研提供信息作準備,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用精煉的語言將所思所想記錄在教案後。另外,教後記往往是教師在課後用很短的時間完成,語言必須簡潔明瞭,有時一個詞、一個記號即可。

教後記雖然蘊含了豐富的內容,但僅是反思教學的一小部分,真正要想通過反思教學使自己成爲學者型的教師,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對教案的教後反思 篇2

《草叢中的小老鼠》這段樂曲詼諧、歡快、跳躍,彷彿將你帶入一個無憂無慮的叢林童話世界。整個音樂分段清晰,節奏分明,每段的旋律風格迥異,易於孩子快樂、自由地想象,能隨樂表現小老鼠一天的愜意生活,針對幼兒年齡特點來說具有可感性、可接納性,我覺得相當符合幼兒園音樂欣賞的選材要求。在本次活動中通過音樂欣賞讓幼兒想象音樂,在想象的基礎上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將音樂形象、自主地表現出來,從而達到較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目的。本次活動目標爲以下兩點:

1、感受樂曲詼諧、歡快、跳躍的風格特點,感知小老鼠機敏可愛的音樂形象。(教學難點)

2、嘗試聽辨樂曲旋律的變化,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形象和內容。(教學重點)

1、節奏前置,難點提前突破

在活動中,我採用節奏前置感知,開展了節奏遊戲《切土豆》“切切切切切土豆”,通過師幼用手掌切土豆動作的遊戲來提前熟悉和感受節奏、表現節奏,感知樂曲中反覆出現的《草叢中的小老鼠》中典型的節奏型XXXXXXXXXXXX。練習樂曲中的典型節奏採用了樂曲先部份感知的方法,讓難點分解突破,也即爲整段音樂賞析做了準備。在活動中孩子們也感到輕鬆、愉快,每個小朋友都很投入,這既激發了孩子的興趣,也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

2、音樂故事,幫助故事理解

讓幼兒直接欣賞感知音樂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活動中,我藉助了音樂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記憶音樂的結構和情感(講述和音樂結合的形式),根據音樂創編了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裏住着一羣可愛的小老鼠,它們每天都會排着整齊的隊伍出去玩,可是總會有一些調皮的小老鼠跑出隊伍又跑回來。走着走着,突然聽見了“獅子”的聲音,再聽一聽,原來不是的;又聽到了“老虎”的聲音,再聽一聽,又不是的。今天的叢林很安全,它們趕緊把亂了的隊伍整理一下,開始爬上山坡,然後從高高的山坡上滑下來!小老鼠往前走啊走,它們來到了一片美麗的草地上:花兒開得美美的,很多很多的蝴蝶、蜜蜂都在跳舞,他們好開心地啊!天黑了,小老鼠們趕緊回家了!

故事情節與音樂的分段匹配,幫助了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提升了幼兒聽辨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

3、肢體遊戲,靈動表現音樂

音樂是流動的.、抽象的,怎樣讓孩子感受樂曲“詼諧、歡快、跳躍的風格特點,感知小老鼠機敏可愛的音樂形象”,並能表現出來。經過反覆思考,不斷嘗試,最後,我借用“手指”、“手掌”等肢體遊戲,以生命的律動,來反映小老鼠活潑靈動的音樂形象。

4、教具使用,再添情趣魅力

在最後一個環節集體遊戲表演中,爲孩子們精心設計了小老鼠的“長門牙”,孩子們妝扮成小老鼠,使幼兒在集體表現活動中更爲形象,更有趣味性,整個音樂活動表演情趣盎然,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好的音樂體驗。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爲讓幼兒懂得。爲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爲大班孩子,想通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通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儘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爲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導入部分我引導幼兒觀看傾聽最美孝心少年《賣燒烤的小女孩》的故事來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爲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爲主體,進行展開。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並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啓發幼兒說說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再讓幼兒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再延伸身邊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爲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多讀、多學、多問,以此來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優秀。

該歌曲是一首傳統的三拍子的歌曲,穩定的、冗長的節奏,相似的兩段式內容。這樣的歌曲很容易引起幼兒審美疲勞,因此,活動前我熟悉了教案後,決定:巧用策略,提高幼兒歌唱活動的興趣。

一、利用圖譜,解決理解、記憶歌詞難。

只有讓幼兒新舊經驗搭起支架,幼兒學習才能真正進入“最適宜狀態”。歌唱活動中,歌詞的理解記憶常會稱爲歌唱的絆腳石,而用圖譜是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活動前我精心製作了6張圖譜卡,在擺放時還動了些腦筋,兩段歌詞中頭尾兩句共用一對圖卡,學習時讓幼兒來擺放,“怎樣擺放讓大家能看出兩段歌詞,而它們頭尾兩句是相同的?”經過幾次實踐活動,幼兒才達成共識,雖然這是個小細節,但培養了幼兒認真思考的能力。

二、營造愉快的傾聽氛圍。

我想,歌唱教學也是藝術活動的一種。而藝術活動中讓幼兒感受美是首要的,所以我把享受歌唱的快樂作爲首要目標。活動中,我積極創設歌唱教學的情境,引導幼兒觀察美麗的雪景圖片,引導幼兒感受冬天的美,下雪天玩雪的快樂。漸漸得孩子們回憶起去年玩雪的快樂,笑容浮上臉夾。我趁熱打鐵,充滿感情地範唱。邊唱邊觀察孩子們,我發現幼兒的眼神也在微笑,他們自主地跟着我一起輕聲哼唱起來。一曲唱罷,活動室裏非常安靜,大家都相視一笑,我知道小朋友都體驗到了歌曲的美好。可以說,活動的重難點已經化解,帶着感情,帶着快樂,我帶領孩子們學唱,我又利用強弱符號對比,引導幼兒找出它們的不同:強烈和輕聲或者延長和休止,一首歌曲唱得有聲有色。我很輕鬆,幼兒很投入,效果也出奇的好。